【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國產航空發動機一直是外界焦點,其中又以至關重要的渦扇發動機最引人矚目。不過,國產大推的發展路線比較簡單,戰鬥機用渦扇-10到渦扇-15的技術路徑非常清晰,渦扇-18到渦扇-20也一眼可見。相比之下,國產中推的發展就要復雜很多。
▲渦扇-10的意義不言而喻
嚴格來說,國產中推也有兩條技術路徑,其中推力比較小的渦扇-16、渦扇-17比較神秘,套用領域也很簡單,這裏略過不提。渦扇-12系列其實是個比較特殊的編號,從官方資料看,其起源於80年代對標美制F404的仿制工作,如今又作為推力不到6噸的成熟型號,被中航工業和渦扇-16/17分到一堆。背後原因在於,早年的渦扇-12,並不是現在的渦扇-12,當初研發「高效能中推」的成果,因為沒有裝機物件而停滯。後面又重新開機的渦扇-12,已經是效能完全不同的其他計畫。而真正意義上的戰鬥機用渦扇-13、渦扇-21和渦扇-19路線,也和最開始的渦扇-12有關。
▲殲轟-7系列搭載的渦扇-9也只是過渡
國產渦扇發動機始於渦扇-5,但第一款量產裝機的是渦扇-9,這款引入英國「斯貝」發展的發動機,雖然是國產中推裏程碑,但技術太過落後,實際上後續沒有什麽發展。在發展「梟龍」時接觸的俄制RD-93,才是國產中推的關鍵技術來源,大概在2003年,仿制RD-93的渦扇-13立項,操刀的還是研發早期渦扇-12的單位。得益於當時國內整體技術進步,渦扇-13很快結果,效能甚至比當時停滯的RD-93都強一些。中航工業原本打算用其取代RD-93,裝在出口型「梟龍」上,但卻被巴基史坦所拒絕。外界真正第一次看到搭載渦扇-13的戰機,其實是大名鼎鼎的FC-31。
▲早年FC-31就使用渦扇-13
如果是以前,沒有量產機型裝機,只能在驗證機上試用的渦扇-13,發展應該就此結束,但已經認識到先進航發意義的中航工業,這次卻一直提供資源改進渦扇-13,直接結果就是渦扇-13E。一般來說,國產裝備中帶「E」字尾的都是出口型號,目前還不能確定渦扇-13E,究竟是不是為爭取「梟龍」的努力,但其進步振幅確實很大。一般認為是在仿制型渦扇-13基礎上,加上早期渦扇-12積累的技術綜合得來。按照官方數據,在渦扇-13E推出後,國產中推才算是追上全球頂尖中推的尾巴,這款發展多年,不算很出色的中推,最終也成為保障殲-35試飛的動力。
▲FC-31一路促進渦扇-13不斷進步
但渦扇-13E也僅僅只能保障試飛,其效能不足以支撐殲-35早期使用,所以才有比肩渦扇-10C的渦扇-13終極改型問世,這就是渦扇-21。之所以用了一個新編號,而不是在渦扇-13後更新字尾,主要是因為設計單位一直對當年被放棄的渦扇-12念念不忘(後來新計畫啟用渦扇-12這個用過的編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個原因)。反復爭取之下,中航工業實在拗不過,才用「渦扇-21」半滿足其心願,這也是目前國內公開編號最大的航發。不久前正在試飛的殲-35動力發生變化,一般認為就是渦扇-21正式裝機,取代渦扇-13E成為其新動力。
▲最起碼要搭載渦扇-21,殲-35的效能才有保障
相比於渦扇-10A到渦扇-10C的演變,渦扇-13到渦扇-21的技術更新路徑差距不大,無非是啟用了新的編號有些特殊。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渦扇-13、渦扇-21均沒有大規模裝機經驗,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款發動機,沒經過大規模使用就能成熟可靠。既然當初沒能讓「梟龍」搭載渦扇-13,那麽殲-35就是渦扇-13/21系列,第一款大規模套用的機型。再加上渦扇-9使用經驗不足為憑,殲-35搭載渦扇-21量產遇到問題是肯定的。也只有闖過這道難關後,殲-35才有可能真正成熟,最終走上搭載渦扇-19,和美制F-35在全球競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