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年10月24日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在這段長達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裏,無論是擔任師長、軍長、停戰談判代表,還是陸軍參謀總長,我幾乎都是在與中國人的戰鬥中度過的。」
說出這段話的人叫白善燁,是南韓第一位陸軍上將(韓語中稱大將)。
白善燁
雖然在南韓國內,白善燁有「第一名將」的美譽,但此人的履歷卻絕談不上光鮮。他出身貧寒,青年時跑到中國報考偽滿奉天軍官學校,就此投靠侵華日軍,改日本名為「白川義則」,長期在東北與八路軍作戰。日本兵敗後,白善燁趁亂逃回國內,又加入了美軍創辦的南韓軍官培訓班,並於韓戰打響後晉升為韓軍主力師師長。
作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通」,白善燁熟悉漢話,了解中國軍隊的作戰習慣。他撰寫的韓戰回憶錄,雖因立場原因刻意誇大了韓軍戰績,但對誌願軍和美軍的評價卻相對客觀。特別是對於作為盟友的美軍,白善燁更是多次爆出猛料,其中就包括雲山戰鬥中美軍的種種荒唐行徑。
雲山戰鬥,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最戲劇性的一幕。中美兩大王牌主力因為「誤會」迎頭相撞,雙方直到仗打起來才發現認錯了對手。
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錯誤的對手,那麽在雲山到底發生了什麽,才造成了這一系列的誤會?此戰之後,美韓這對盟友又為何撕破臉皮,相互指責對方坑了自己?
其實早在剛越過三八線時,韓軍和美軍就爆發過一次矛盾。
當時聯合國軍正在籌劃攻取北韓首府平壤,一開始的計劃是由美第1騎兵師擔任主攻,第24師負責右翼,英軍第27旅作為預備隊緊隨第1騎兵師其後,而韓軍第1師則經開城、延安和海州向安嶽方向進攻,掃清後方殘敵。
進攻平壤過程中的白善燁(左)正與美空軍聯絡官(右)
這份作戰計劃怎麽理解?當時北韓人民軍兵敗如山倒,平壤肯定守不住,所以美軍司令部在制定方案時就耍了個心眼,想讓美軍立頭功,英軍蹭個助攻,而韓軍就留在後方,不添亂就行。
但這樣一來,白善燁不幹了。他當時正擔任著韓1師師長,看到命令後氣得不行,當即跑到美第1軍軍部請求約見軍長米爾本,但得到的回復竟是軍長患感冒正臥床休息,不適合見客。
很明顯,米爾本是故意的。
米爾本
白善燁也不蠢,雖然他平日裏對米爾本畢恭畢敬,生怕惹得這位美軍前線最高指揮官哪裏不痛快,但現在都什麽時候了,攻取平壤那是天大的功勞,韓1師一旦錯失,不說白撿的軍功章拿不到,在國際上恐怕也要淪為笑柄。
想到這裏,白善燁幹脆也不忍了,在美軍司令部內大喊大叫,沖著前來接待的美1軍參謀長範布倫特質問:
「你們為什麽這麽對我?難道師長連約見軍長的權利都沒有嗎?」
事實證明,鬧一鬧確實有用,白善燁最終還是如願見到了米爾本。當時這位美軍軍長正躺在一輛宿營車的床上休息,看到白善燁過來便起身倒了兩杯威士忌,說是慶祝他這一路上打了不少勝仗。
到這裏,白善燁又換了一副面孔。他先是將一把繳獲來的蘇制手槍作為禮物贈送給米爾本,然後又開始委屈訴苦,說自己的老家就在平壤,此戰理應沖在最前面,又說韓軍中人人盼著親手收復故土,這關乎一個國家的尊嚴。說到最後,白善燁甚至已經哭到淚流滿面。
別說,這一鬧二哭還真的管用。畢竟韓軍也是盟友,米爾本也不想雙方現在就撕破臉皮,只能答應將美軍第24師與韓軍第1師的戰鬥區域進行調換,讓韓軍加入一線作戰序列。
但米爾本不會想到,他這一時心軟,會在之後給美軍帶來多大的麻煩。
不出意外,聯合國軍在短時間內就攻克了平壤,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繼續向北,一直打到鴨綠江邊。
平壤戰役中,白善燁與師參謀長石主巖、美軍第10高射炮團團長艾寧
這次,韓軍依舊沖在最前面,雖然他們的機械化程度比不上美軍,但每個師也配備了近70輛汽車。加上韓軍堅信戰爭即將結束,敵人已經毫無還手之力,所以官兵都想著抓緊時間立功,晝夜兼程,部隊的行進速度甚至一度超越了美軍。
對於韓軍來說,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
但事實上,整個韓戰卻即將迎來一場徹底的逆轉。
1950年10月19日,就在聯合國軍占領平壤內城的同一天,中國人民誌願軍在司令員彭德懷率領下,秘密跨過鴨綠江,加入北韓戰場。
所以韓軍的捷報和敗報幾乎是同一時間傳來的。
率先抵達中朝邊境的,是韓6師的第2團和第7團。這兩個團一路賽跑,都想第一個沖到鴨綠江邊。也正因為貪功冒進,兩支韓軍之間不僅留出一個90公裏長的大缺口,而且與後方部隊的距離也已經拉到了50公裏。
結果10月25日清晨,韓6師2團在沒有進行任何火力偵察的情況下,意外闖進了誌願軍40軍118師設在溫井的伏擊圈。
這一仗打響的時間,其實早於誌願軍的預期,因為確實沒想到韓軍會沖得這麽快。但這一仗的結果,完全是一邊倒。不到20分鐘,韓2團的前衛營就全軍覆沒。中午過後,整個韓2團基本被打得失去了戰鬥力。
與此同時,位於一線的韓軍幾乎都遭遇了誌願軍雷霆般的「三板斧」攻勢:穿插分割、包圍、殲滅。
一時之間,到處都是前線韓軍的求援電報。前面的人撤不出來,後面的人更不敢去救。韓8師當時還沒遇到誌願軍,但師長李成佳在和白善燁的通話中就無奈地抱怨到:
「一聽說中國誌願軍參戰了,官兵們的士氣一落千丈。」
自己人靠不住,韓軍只能轉頭向美軍求救。
但誰知道訊息傳到美1軍,軍長米爾本反倒是來了精神。因為根據美軍情報部的「最終判斷」,誌願軍是絕對不敢參戰北韓的,米爾本對此也是深信不疑。所以當前線傳來韓軍敗報時,米爾本並不相信是誌願軍來了,反而認為是韓軍戰鬥力拉跨,被北韓人民軍的反擊打昏了頭。
米爾鬥誌昂揚,他想趁著韓朝打得不可開交之際,讓美軍趁虛而入,來一出漁翁得利的好戲。為此,米爾本再三要求前線韓軍穩住陣地,並瞅準時機配合美軍發動反攻。
韓軍想跑,美軍想攻,戰場又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白善燁又急了,因為他的韓1師日子真不好過,畢竟頂著韓軍主力師的名號,被誌願軍39軍追著打。主力遇上主力,結果卻是毫無招架之力,韓1師三個團基本都被打殘了建制。
連韓1師的美軍顧問都主動找到白善燁苦勸:
「敵軍不斷地在對我們的防禦缺口處發動進攻,情況非常危急,恐怕很難頂得住了。今天不撤退的話,我們將被全部殲滅。」
沒辦法,白善燁只能又坐著吉普,火急火燎地趕到美1軍司令部去找米爾本。戰役打響前,他求著米爾本讓韓軍沖在最前頭。戰役打響後,他又求著米爾本派出美軍掩護,讓韓軍率先撤退。
如此反差,只讓米爾本覺得有些好笑。當然,到現在他仍不相信誌願軍參戰了。所以韓軍要撤,倒也正合了他的心意,這樣打到鴨綠江,統一整個北韓半島的功勞全會落到美軍頭上。
為此,米爾本爽快答應讓韓軍撤退到清川江一帶,並命令美軍第1騎兵師提供掩護。
說是掩護,其實就是搶功去的。一開始白善燁還想好心提醒,讓美騎1師炮兵指揮官帕爾默要小心誌願軍,但帕爾默只是夾槍帶棒地回了一句:
「中國人?那些黃種人也會打仗?」
美軍前往雲山的道路被一座大山分成兩邊,就這樣,美第1騎兵師順著大山西側前進,而韓軍第1師則從東側後撤。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天晚上,兩支部隊的命運發生了替換。
帕爾默哪裏知道,他和白善燁換防的整個過程,都是在誌願軍的眼皮子底下進行的。
當時誌願軍39軍已經秘密包圍了雲山,準備一舉消滅駐守於此的韓1師。雖然戰前39軍已經得知美騎兵1師在向雲山地區移動,但不知道美第8騎兵團已經到了雲山。所以在當天下午3點多,戰場出現了一個意外情況,時任誌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曾回憶說:
「我前沿觀察員發現,雲山外圍的敵坦克、汽車、步兵開始向後移動,雲山街附近的敵人往來頻繁……」
對這一現象,39軍的判斷是敵人要撤退。為了不錯失戰機,軍長吳信泉當機立斷,命令部隊趁敵人後撤混亂的有利時機,提前總攻雲山。下午5點,誌願軍實施炮火急襲。10分鐘後,39軍主力向雲山城發起全面進攻。
就這樣,美第8騎兵團莫名其妙就成了韓1師的替死鬼。
但最先倒黴的還是韓軍第15團,這本是韓1師的先頭部隊,因為位置太深,所以撤退時被落在後面。39軍合圍雲山時,一開始是兵分三路,東面還留了一個缺口,也就是韓15團的所在地。從上帝視角看,如果韓15團能夠原地堅守幾個小時,美軍或許還能撤出來。
但戰鬥一打響,韓15團就被39軍徹底打崩了,僅剩的一點殘兵也溜之大吉,美騎兵8團唯一的生路被徹底堵死。不僅如此,韓1師剩下的11團、12團為了擺脫誌願軍追擊,一口氣打光了整個師剩下的全部1.3萬余發炮彈。猛烈的炮火掩護了韓軍,但也把誌願軍全推到了美軍一側。
這一點,也是戰後美韓兩方互罵的一個重點。美軍責怪韓軍只顧自己逃命,拿騎兵8團當替死鬼。韓軍則甩鍋給美軍,說早就提醒了中國人不好對付,你們還硬往人家包圍圈裏沖,那不是活該嗎。
不過,美軍也確實不好說韓軍拉自己墊背,因為在雲山戰鬥中,拿友軍當替死鬼,自己逃命的這種荒唐事,美軍也幹了。
雲山戰鬥打響後,誌願軍和美軍才相互「認出」了對方。39軍發現自己把美國人包了餃子後,急切地想要把握住這意外之喜,三軍用命,戰士們各個奮勇爭先。相反,戰場另一邊的美第8騎兵團,就完全陷入了一種「不會打仗」的窘境。
要說美軍在得知對手是中國人後,雖說有些驚訝,但也不至於亂了陣腳,因為他們很清楚誌願軍的火力很差,紙面實力甚至比不上擁有坦克的北韓人民軍,所以按道理不難對付。
但事實是,這種錯誤的思維,害慘了美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第8騎兵團3營,在被困雲山後,這支部隊相當沈得住氣,他們把卡車一輛挨一輛的排好,士兵則睡在卡車的駕駛室或者車廂裏,安安靜靜地等待著上級撤退的命令。
結果就當美3營的大部份士兵還沈浸在睡夢中時,39軍的一個連已經悄無聲息地滲透上陣地,成功越過警戒線。戰鬥在突然間打響,那種場面是美軍從未見到過的,一名美軍中尉後來曾回憶到:
「有人叫醒我,問我是否能聽見一群馬在奔跑。幾分鐘後,我聽到了軍號聲,四面都是一片火海,接著一群模糊不清的人影好像從天而降,並馬上向他們所發現的任何人射擊和拼刺。」
一個營被一個連打得潰不成軍,面對誌願軍的夜襲和近距離搏殺,美軍毫無招架之力。3營直到傷亡過半後才想起來收縮戰線,把坦克、汽車放在前面當掩體堵路,同時用盡一切通訊工具向外界求援。
「敵兵沖入我們陣地了!」
「敵軍爬上我們坦克了!」
這是白善燁在美第1騎兵師師部的無線電台中真實聽到戰報,他本來是去和騎1師師長蓋伊商量換防的事情,結果卻意外得知了兩個噩耗,一個是他的15團幾乎全軍覆沒,一個是美第8騎兵團在雲山被包圍,其中第3營更是朝不保夕。
仗打到這個地步,戰場的主動權已經完全掌握在誌願軍的手裏。騎1師師長蓋伊一開始還想著命令第5騎兵團去營救第3營,結果就被擅長圍點打援的誌願軍又教訓了一頓,第5團整整一個下午都沒有突破誌願軍的防線,反而搭進去350人的傷亡,團長強森上校甚至還被炸成重傷而死。
隨著戰情惡化,美軍面臨的幾乎是一個死局。去救第3營,不僅救不出來,反而救援部隊會不斷搭進去,而且時間一旦耽誤,整個騎兵1師,甚至是第1軍,都會被戰線不斷前推的誌願軍包了餃子。
也正是基於這種判斷,美1軍軍長米爾本下達了一項荒唐的命令:
「放棄對第3營的救援,讓他們自行突圍。」
在戰後的回憶錄中,無論是米爾本還是蓋伊,都對這項命令提到了「難過」一詞,說放棄第3營師無奈之舉。但事實是,美軍放棄第3營,除了確實打不過誌願軍外,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需要一支部隊來拖延時間,為掩護美軍主力撤退當替死鬼。
美軍向來把「不放棄任何一名戰士」標榜為傳統,但在和誌願軍的第一次交手中,這項傳統就被證實為多麽諷刺。韓軍把美軍當替死鬼,美軍又放棄第3營,而這種極致的利己思維,還在向下延續。
當被誌願軍圍成鐵桶的3營看到友軍飛機出現,並空投下作戰命令時,每個人都以為等到了希望。但誰也不會想到,米爾本的命令裏只有一句話:
「現在就剩下你們自己了,由你們自己決定是否撤退。」
轉譯成大白話就是:我救不了你們了,要逃命還是做俘虜自己做決定吧。
意識到身處絕境的第3營,很快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那就是拋棄自己的戰友,自己逃命。3營的坦克連率先開溜,把步兵直接暴露在誌願軍的火力之下。然後緊跟著步兵也跑了,把200多名傷員遺棄在了陣地上,其中包括負傷的營長奧蒙德少校。
不過,第3營突圍的官兵基本都在之後的戰鬥中被誌願軍消滅,反倒是那些成為俘虜的傷員,最終都活了下來。
整個雲山戰鬥,誌願軍重創美騎1師第8團和韓軍第1師15團,斃傷俘敵2000余人,其中美軍1840余人。美第3營損失近700人,在戰後番號直接被撤銷。
當雲山戰敗的訊息傳回美國,報紙上甚至登出了「美軍第8騎兵團與韓軍第1師全軍覆沒」這樣的標題。1968年,當白善燁任駐加拿大大使時,曾在美國見到過一位美軍上校的夫人,她說當初從廣播裏聽到有關雲山的訊息時,哭了整整一夜,因為大家都在說在北韓的美軍全完了。
雲山戰役後,美軍第10高射炮團官兵在做祈禱
雲山是中、美、韓在韓戰上第一次正式交手,而三方的評價又各不相同。
在回憶雲山戰鬥時,白善燁對美軍和誌願軍的評價都很高,認為:
「當時,美軍的各級軍官都是相當優秀的,無論是戰術能力還是責任感,都是世界一流的,但美軍士兵的素質與軍官相比就差遠了。而中國誌願軍經過抗日戰爭和內戰的歷練,積累了相當豐富的作戰經驗和技巧。」
而美軍則是一褒一貶:
「誌願軍的火力雖然不強,但熟悉夜戰,戰鬥力非常強,而南韓軍隊不堪一擊,他們的迅速崩潰拖累了美軍。」
當時擔任誌願軍副司令的鄧華,也在自己撰寫的【雲山戰鬥經驗的基本總結】中對美韓有過一段評價:
「美軍坦克和炮兵的協同作戰是其沖擊力的主體,空軍對地攻擊的能力很強。但其步兵較弱,過於怕死,缺乏勇敢進攻和死守到底的精神;喜歡白天行動,不習慣夜戰和近戰;如果斷絕補給就會喪失戰鬥意誌。韓軍新兵較多,戰鬥力弱,缺乏訓練。就師級作戰單位而言,火力和戰鬥力不及美軍三分之一,但具備一定的戰鬥精神。」
不過有趣的是,中、美、韓三國的官方回憶錄對於戰役細節的描述可能因為立場原因,存在很大差異,但有一點卻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三方都認為聯合國軍在雲山的慘敗,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總司令麥克亞瑟的盲目自大和獨斷專行,他完全低估了誌願軍的實力,對中國人的輕視也最終讓他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