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情局局長爆料:俄烏沖突有動用核武器危險!事實卻沒那麽一般!

2024-09-13軍情
【軍武次位面】

近期,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伯恩斯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提到,2022年俄烏戰爭期間,俄羅斯動用核武器的風險曾經真實存在。盡管西方新聞機構不斷強調俄羅斯可能會使用核武器的風險,但實際上,在當前的戰鬥形勢下,俄羅斯並不需要動用核武器,特別是戰術核武器。我們能夠從俄羅斯的核理論、軍事狀況以及國際形勢等角度進行分析,了解為何俄羅斯不會隨意使用核武器。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主任威廉·伯恩斯

我們需要理解戰術核武器的定義和用途。戰術核武器並不是指威力較小的核武器,而是專門用於戰鬥目的、為前線作戰提供支持的核武器。與戰略核武器有所不同,戰略核武器的用途是打擊對方的政治和經濟核心或工業區域,旨在破壞敵國的社會體系和戰爭能力,以實作戰略意圖;而戰術核武器則專註於壓制敵方陣地、攻擊敵軍重型作戰單位,主要用於前線的戰術目標。

在蘇聯及俄羅斯的軍事傳統中,戰術核武器的運用受到嚴苛的條件約束。在蘇聯時期,當蘇聯軍隊在前線遭遇敵軍強大部隊的攻擊或己方防線被攻破時,指揮官有許可權動用戰術核武器進行反攻。隨著核武器的威力和國際局勢的復雜性增加,俄羅斯對於戰術核武器的使用條件變得更加嚴苛。

目前,俄羅斯的核政策明確指出,只有在國家瀕臨滅絕或者遭遇無法逆轉的重大軍事挫敗時,才可能使用戰術核武器。這表明,俄羅斯必須應對十分嚴酷的軍事形勢,比如前線部隊遭遇大規模被圍剿、重要戰略地帶淪陷,才有可能考慮核武器的使用。然而當前的俄烏戰場,並未達到這種程度。

▲相比於蘇聯時代,俄羅斯對核武器的使用標準更加嚴格。

自俄烏沖突開始以來,盡管俄羅斯軍隊經歷了一些困難,比如在2022年秋季的卡爾可夫撤退,但總體來看,俄羅斯並未遭遇重大的軍事失利。在卡爾可夫戰鬥中,俄羅斯軍隊並沒有遭到大規模的殲滅,多數部隊順利撤離,戰術上的失利並未轉化為戰略上的失敗。接著,俄方透過重新調動兵力,鞏固了防線,並透過巴哈穆特戰役等行動進一步改變了戰局。在這種情形下,俄羅斯不必使用核武器。

俄烏沖突的實質是一場區域性戰爭,雖然戰鬥十分激烈,但並沒有發展成對俄羅斯生存構成威脅的全面戰爭。目前,盡管烏克蘭軍隊成功進入了俄羅斯的庫爾斯克地區,但其軍事實力依然無法與俄羅斯的常規軍力相提並論。即便西方提供了先進的武器裝備,也難以扭轉烏克蘭在常規戰爭中的劣勢,更不可能對俄羅斯的整體安全構成直接威脅。俄軍在整體戰局中已占據了全面的優勢。正因如此,俄羅斯並不需要使用戰術核武器來應對烏克蘭軍隊的進攻。

每年在紅場閱兵中作為壓軸的洲際 missiles.

雖然伯恩斯指出北約不應該被俄羅斯的核威脅所恐嚇,但實際上,俄羅斯的核威懾更多地是一種戰略上的震懾工具。俄羅斯領導層頻繁談及核武器,主要目的是警告北約,而並非真打算在烏克蘭戰爭中使用核武器。俄羅斯明白,如果使用核武器,將會導致西方進行全面制裁以及國際社會的激烈反應,這將使其更加孤立並面臨更大的危機。

雖然北約對俄羅斯的軍事活動進行了幹預,但始終堅持「支持烏克蘭卻不直接參戰」的原則。北約高層意識到,直接參與戰爭可能會加劇與俄羅斯的對抗,甚至可能引發核戰爭。北約在烏克蘭問題上盡量避免讓局勢失控,從而減少俄羅斯動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理論上可以裝備戰術核彈頭的「伊斯坎德爾」飛彈系統。

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理論指出,只有在前線經歷嚴重且無法逆轉的軍事失利時,才會考慮動用核武器。在這種情況下,至少必須有一個或多個俄羅斯軍隊的重型部隊被烏克蘭軍隊擊潰,或是俄羅斯的核心領土遭遇嚴重威脅。從現階段的戰場局勢分析,烏克蘭並沒有這樣的能力。

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略意圖並不依賴核武器來達成。其核心目標是維持對烏克蘭東部及南部地區的掌控,以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緩沖帶。核武器作為一種極端的威懾工具,俄羅斯更傾向於將其當作「最後的選項」以阻止北約的直接軍事幹預。只要沖突僅限於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俄羅斯就沒有必要冒著引發全球核戰爭的風險,使用核武器來處理這個局部問題。

▲在許多情況下,核武器僅被視為一種威懾工具。

盡管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伯恩斯提及在俄烏戰爭中的核威脅,但在目前的形勢下,俄羅斯完全沒有理由動用核武器。俄羅斯的核政策明確規定了核武器的使用條件,而在烏克蘭戰鬥中,俄軍並未面臨重大的軍事失利。俄羅斯現在更傾向於利用常規軍力和外交途徑來達成其戰略目的,核武器在當前局勢中只是作為一種威懾工具,並非真正的作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