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殲16騎臉「開火」,幾陣煙嚇得澳軍急逃竄,落地看了一年心理醫生

2024-09-13軍情

近日,央視軍事頻道播出的「淬火」系列軍事紀錄片,首次將我空軍驅離外軍機的驚險細節公之於眾。

(P-8A內部作戰席)

兩年前的5月26日上午,一架隸屬於澳洲軍方的P-8A「波塞冬」(又譯為「海神」)反潛巡邏機闖入南海我相關空域。對外,他們美其名曰,是在執行所謂的「海上監視飛行」任務,但實際上,其險惡意圖就是透過「極限抵近」偵察,收集我方訊號情報,並試探我軍機反應速度和反應方式。

當時,該機動作粗魯放肆,多次不顧我方警告, 在我軍機已經開啟 辨識應答器的情況下,依舊 執意透過低空突防姿態,「甚至近乎垂直90度方向」沖闖中國領海線。

我軍隨即升空兩架殲-16戰鬥機對澳軍機實施「平行卡位」驅離動作,也就是一架戰鬥機在P-8A反潛巡邏機的正側方或前機身側翼「卡位」,亮明飛行狀態。

編隊中的另一架我軍殲-16(僚機)則處於同側後方,隨時監視對方飛行姿態,防止對方危險貼近或轉向切入。

(釋放幹擾彈)

此時,我軍殲-16戰機開始逐漸向澳軍機一側「上壓坡度」,縮小雙方距離間隔的同時,逼迫澳軍飛機遠離我方領海線。

澳軍P-8A眼看已經被「卡住」飛行路線,航向也同時遭到擠壓,不得不暫時脫離接觸。然而,該機在挑釁受挫後仍不死心,飛機在遠端盤旋一圈後,竟然再次徑直朝著我領海線沖來。

澳軍飛機對我方多次無線電警告充耳不聞,位於澳軍P-8A四點鐘方向的我軍殲-16戰鬥機,立即依據「空中接觸」規範,對其實施驅離程式,釋放多組紅外幹擾彈以示強烈警告。

然而,澳軍機依舊冥頑不靈、不為所動,面對對方肆意妄為的挑釁姿態,我軍殲-16戰鬥機果斷在澳軍P-8A飛機機頭前方快速橫向切入,在此過程中拋撒多組鋁箔幹擾條,隨後飛機拉起脫離,僚機則繼續監視澳軍機動態。

(殲-16釋放幹擾彈)

(釋放鋁箔條)

隨著這套行雲流水、幹凈利落的攔截動作,澳軍P-8A不得不立即調頭返航,脫離與我軍機接觸。

事後不久,據澳洲媒體對外披露,當時一枚幹擾彈的箔條「恰巧」吸入P-8A飛機的左側發動機艙,導致澳軍機當即發生「重大空情」危險,機上多名機組人員甚至因驚嚇過度,在返航回國後,不得不給他們安排為期長達1年的心理幹預治療。

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關鍵時刻必須逢敵亮劍」,面對外軍機的蠻橫無理、肆意妄為,若他們看不懂我們依法依規的警示、警告,那就用他們看得懂的方式來強力處置。

經此一戰,澳軍的飛機算是徹底老實了,之後的偵查行動中,澳軍P-8A不敢再次貼近我領海線。

與此同時,「面對強敵對手,腰桿子不能彎,腿肚子不能抖,禦敵於長空之上」,這句話用在這次驚心動魄的驅離行動中一點也不為過。

(澳軍P-8A)

需要挺身而出時,部隊可以拿得出來,頂得上去,戰之必勝,再次證明我軍飛行員高超的飛行技巧,堅定的必勝信念以及堅如磐石的心理素質。

值得註意的是,殲-16戰鬥機在實施攔截動作時,先後拋撒了兩種幹擾彈,一種是紅外誘餌彈(又稱紅外幹擾彈),一種是鋁箔幹擾彈。

前者顧名思義是一種能有效幹擾、誘騙紅外尋的飛彈的重要防禦性措施。由於紅外誘餌彈的幹擾效果強、生產成本小、綜合效費比高,因此這種幹擾手段被廣泛裝備於現代化作戰飛機中。

紅外幹擾彈的基本作用機理在於,燃燒的紅外誘餌會產生大量的高溫火焰,並產生一定光譜範圍的強紅外放射線源,透過模仿被保護物件的各種紅外放射線特征,使得紅外制導飛彈在視野中「看到」兩個或者多個目標。

紅外誘餌在飛彈引導頭「視野中」顯得更加清晰可見,最終使得紅外制導飛彈偏離真正的目標,飛向紅外誘餌。

(事件還原CG圖)

與之相對應的,鋁箔幹擾彈或者鋁箔條,實際上是戰鬥機上一種幹擾雷達訊號的主動防禦措施,也是對於敵方雷達制導武器的重要軟殺傷手段。

鋁箔幹擾彈能同時幹擾不同方向、不同頻率、不同體制的多部雷達。是空中對抗時一種常用的幹擾技術。

殲-16飛機發射紅外幹擾彈,拋撒鋁箔條,均為戰鬥機空中對抗訓練中的基本課目,同時也是驅離攔截中常用的一種戰術。

根據國際空中接觸處置規則的通行慣例,在非戰鬥狀態下,紅外幹擾彈和鋁箔條由於其非殺傷性裝備的特性,加上發射特征明顯,警告性質強,因此可用於驅離動作。所以,我方此次攔截措施合理、合法、合規,這恰恰是專業性的體現。

(我軍機攔截美軍P-8A)

實際上吃過我軍戰機幹擾彈的外軍飛機並不少,除了這次公開的澳洲空軍的P-8A反潛巡邏機,還有美國海軍的P-8A,美國空軍的RC-135,加拿大的CP-148艦載反潛直升機,菲律賓的NC-212i運輸機。

這就能看出中國周邊並不太平,以美國為首的軍事集團從未遠離中國的海岸線,解放軍以後還需要在這樣復雜的鬥爭環境中一次次地亮劍,禦敵於國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