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直在猜測中美之間可能發生的沖突,美軍自己都做過不少模擬推演。 但不管是在台海還是南海,推演的結果都不太理想。
就算美軍有那些還沒列裝的新高科技武器,他們打贏了也是慘勝。 要是用上核武器,最後的結果肯定是誰也剩不下。
不過,最近我在美國國家利益網站上看到一個報道,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看法。
01.悲觀的美國專家
12月24日,【國家利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何我們與中國的沖突可能快速演變為核戰爭」的文章,作者布蘭頓·J·韋徹特是位著名的戰略分析師。
文章一開始就說了,假設中國對美國太平洋的軍事基地發動突然襲擊,並因此引發台海的大規模沖突,那事情可能會失控,甚至有可能發展成核戰爭。 這種情況下,美國在常規軍事力量上的使用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這位美國專家的想法太離譜了,感覺就像是把美國硬說成了受害者。 不過,中美現在關系挺緊張的,如果真的因為一些摩擦搞到要開戰的地步,中國先動手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我們也有那個實力,在亞太地區給美軍的常規力量造成重創。
現在美國被逼急了,很可能會動用核武器來翻盤。
這位專家說,其他美國智庫的專家們也明白這個問題,可是他們提出的解決辦法並不理想,只能說是只解決了一半。
大西洋理事會覺得,因為美國在亞洲和台灣地區的常規軍力不如中國,所以美國得建立更多安全同盟來抗衡,這就是他們提出的「新太平洋防禦計劃」。
這個想法聽起來挺不錯的,但實際解決不了美國現在的問題。 美國現在有三座大山壓著,反華決戰不僅是打不起,而且根本就贏不了。
02.美國的三重大山
作者說,要想在核戰爭中領先,美國得翻過三座大山。
美國不應該再建立額外的安全聯盟,這只會白費資源。 比如,他們在亞太試圖建立北約,結果沒成功,轉而搞了個包括美國、英國和澳洲的AUKUS聯盟。 但這種做法,其實和冷戰時他們搞的那個東南亞條約組織一樣,都沒啥實際作用。
第二個問題在於美國的工業實力。現在,美國的工業已經變得很弱,比如在造船業,連美國海軍的正常裝備更新都滿足不了,更不用說戰爭時大量生產的需求了。這就表示,美國工業可能支持不了戰爭時自己和盟友的後勤需求。 如果美國和像中國這樣規模的對手開戰,損失會非常慘重。 換句話說,如果中美真的打起來,美國那不景氣的工業可能會成為導致失敗的短板。
當我們看著中國忙著組建金磚國家的歐亞經濟聯盟,美國的經濟卻在艱難前行。不管誰當總統,美國都躲不開那如山一般的債務問題。 而且,美國經濟已經不再像20世紀初那樣,對全球投資者有那麽大的吸重力了。
03.現實的困難
實際上,美國現在面臨的新問題是工業能力的不足。 這問題挺復雜的,不是哪一屆政府一聲令下就能解決的。那位美國專家的看法未免太過簡單了。
美國的資本因為金融化嚴重,不太願意大筆投資實體經濟,這讓它工業實力掉得快。 同時,從冷戰時候起就越來越大的軍工復合體,現在不光把美國的軍事能力給牽制住了,裏面還腐敗得厲害。
在2000年初那會兒,一堆號稱高科技的武器裝備開始研發,結果呢,要麽沒拿出能用的成果,要麽做出來的東西並不滿足美國的戰略要求。
好多這樣的例子,比如美國空軍那個高超音速武器計畫,那個負責沖壓發動機的領導,竟然還招聘妓女進計畫組,給的薪資還特別高。再比如那個LCS濱海戰鬥艦計畫,本來說好的模組化設計沒做成,用的鋁合金材料導致營運成本爆增。 第一批次的艦艇只用了11年就退休了,但新訂單還是不停交付,美國海軍只能不斷接收這些不實用的東西。
命太長。
F35計畫本來看好,現在卻發現,雖然買得便宜了,但升級過程中花了大價錢。 再說,它的極速只有1.6馬赫,讓人質疑它是不是真正的五代機,或者說只是個「半成品」。 美國要想真正復興軍事工業,肯定要觸動軍工復合體的利益。但問題是,新總統川普的靠山就是軍工復合體,誰會嫌自己活得太長呢?
說到底,經濟問題也是這麽個情況。 不管是拜登政府還是川普剛上台那會兒,聯邦政府一直在給外國企業非常大的補貼,鼓勵他們來美國紮根,以此推動美國經濟的發展。
這些外國企業都經歷了一些「美國震撼」,不僅要面對沈重的稅收,還要承擔高昂的人工成本,真是讓他們頭疼不已。 就像2019年決定在美國建廠的台積電,也是困難重重,四處受阻。
這位專家的確指出了美國面臨的核心難題,可難點在於,究竟誰能或者誰敢站出來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