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國為何以武力回應印度?背後的原因其實相當直接

2024-09-12軍情

2020年6月15日,中印邊境的加勒萬河谷地區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沖突。

此次戰鬥中共有680人參與,經過8小時的激烈混戰,結果是解放軍以80人的力量成功擊退了600名印軍。

加勒萬河谷沖突

從現場的照片來看,雙方在戰鬥中幾乎都主要使用了棍棒作為武器。

近年來,中國與印度在邊境的多次沖突中,幾乎每次都是雙方相互用棍子和石頭進行攻擊——使用冷兵器似乎已成為兩軍的共識和默契。

明明兩國都有飛機、大炮、坦克和航母,甚至不乏槍支彈藥,為什麽在邊境沖突中,大家還是選擇用棍棒對抗呢?

獨特的對抗方式

在當今這個熱武器主導全球的時代,兩個國家之間經歷了數十年的沖突與爭執,甚至雙方的邊境駐軍每天都提防對方可能出現的動向,但經過多年對峙,卻沒有人敢真正開火。

在全球範圍內,這種情況是相當罕見的。

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是中國和印度之間最為嚴重、規模最大的邊境沖突。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短一個月內,就將東段一路推進至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南,接近傳統習慣線的區域,並徹底消滅了西段印軍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所有據點。

第二次中印邊界沖突發生在1967年的乃堆拉山口。

此次依然是印軍挑起事端,試圖借此機會侵占中國的部份領土,並且攻擊我方士兵,向我軍投擲手榴彈。

中印於1967年發生的邊境沖突

最終,雙方的對抗升級為炮火交鋒,在一個月內進行了兩輪戰鬥,最後這場沖突以印軍難以應對而結束。

第三次發生在1987年,涉及中印邊境沖突。那時,印度的鷹派官員試圖透過「震懾」手段來對中國施壓,不僅在邊界增加軍隊部署,還派遣米格-23戰機飛越中印邊境以進行挑釁。

印度的米格-23戰鬥機

我軍迅速做出了回應,並在邊境增派了大量兵力,雙方緊張對峙。然而,這次印軍並未輕易開火,最終由於印度國內各派意見不合,他們敗下陣來。

隨後,印軍逐步降低了邊境的駐軍,雙方的沖突也平安無事地得以解決。

時間進入2013年,印度正式宣布中國軍人在「鬥拉特別奧裏地」地區越過邊界搭建帳篷,因此印度軍隊也前往該區域,在離我方營地300公尺的地方設定了帳篷。

中印帳篷對峙很明顯。

兩軍的帳篷也呈現出相互對峙的局面。

實際上,我軍士兵並未越過邊境,這完全是印度方面的挑釁,而這一沖突最終透過外交方式得到了解決。

到2017年,印度對中國在邊境修建道路表示不滿,在未考慮中國事先的通報下,直接派兵進入中國境內幹擾工程,並與中方對峙了超過70天。

幸好這次「洞朗對峙」最終透過外交途徑得到圓滿解決,印度方面也無條件撤回了境內的軍隊。

洞朗對峙

最近一次邊境沖突與加勒萬河谷的事件有關,印度軍隊越界挑釁,而中國軍人則以鮮血捍衛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中印為何僅使用冷兵器?

從幾次具有代表性的沖突中可以明顯看出,印度雖然始終懷有強烈的企圖心,想在邊境問題上搗亂,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愈發不敢首先動用武力。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雖然印度的軍事實力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與中國相比,無論在哪個領域,中國在國際上的軍事排名始終領先於印度。

在許多國家的視角中,中國一直被視為一個「尚武」的國家。如果印度選擇對中國軍隊開火,那麽後果將會非常嚴重。

眾所周知,沒人在這種兩軍對峙的緊張時刻會輕視警惕,大家理所當然地都會做好充分準備。

你想要開槍?那沒問題,我也把棍子扔掉,因為我「恰好」也帶著一把槍。

什麽,你想使用手榴彈和炮火?那我軍在西部戰區部署的多種型號的榴彈炮、火箭炮,以及ZTQ-15型輕戰車,連同兩支集團軍,都不會「閑置」了。

不知印軍所建的那些防禦工事,是否能夠抵擋住在30秒內發射40枚炮彈的10式/11式火箭炮。

如果還需要部署空軍的話,中國的殲-20也可以好好活動一下。

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印度的死傷人數很可能會是「普通群架」的成百上千倍。而即便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他們也不會實作自己的目標,這究竟有什麽意義呢?

與印度不同,中國之所以不願意開火,並非是因為無法取勝,而是由於一旦動槍,雖然勝算幾乎達到100%,但傷亡不可避免。

中印兩國軍方在邊界進行會談。

印度畢竟是個軍事強國,與他們發生軍事沖突不僅難以獲得什麽好處,還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處理雙邊關系——這可不是幾場新聞釋出會就能解決的問題。

屆時,美國或許會再次出來喧鬧,真是讓人更加困擾。

因此,由於中國具備多種先進武器,中印兩國都決定以冷兵器方式進行交戰,印度擔心再次遭受打擊,而中國則根本不想發動戰爭。#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