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若台海戰爭爆發,我軍將面臨的大麻煩,是無法摧毀台偽軍指揮系統

2024-09-28軍情

自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台執政以來,兩岸關系迅速降溫,台海局勢再度緊繃,昔日馬英九執政期間的和諧景象不復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當局不僅多次從美國采購軍備,還積極擴充軍工產能,研發新型武器,修改兵役制度,企圖提升軍事實力,以強化其所謂「以武拒統」的能力。

與此同時,美國和日本也在這一時期調整了對台海局勢的政策,與中國在該問題上的賽局日益加劇。台海頓時成為全球關註的焦點,被視為可能爆發沖突的熱點區域,引發了各方的擔憂。

如果兩岸真的爆發戰爭,而美國和日本不出兵幹預,憑借台灣當局當前的武力水平,台偽軍的兵員素質及技術裝備的數量和品質都遠遜於解放軍,解放軍最終取得勝利的機率將更大。

然而,這絕不像許多網友所設想的那樣,靠一兩天或一兩個星期的戰鬥就能迅速結束。

無論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差異,還是為了維護政權,台灣當局都不可能輕易投降。解放軍無論如何都必須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甚至,期望在第一時間摧毀台偽軍的指揮系統,使其陷入「斬首狀態」,幾乎是不可能實作的。

以精銳部隊進行突襲,是否可行?

根據台灣當局現行的軍事制度,賴清德領導的台灣地區負責人被視為該地區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日常管理則由所謂的「防長」負責,再由這位「防長」指派一位所謂的「參謀總長」具體指揮台偽軍的部隊。

因此,台灣當局戰時指揮系統中,地區領導人無疑是最關鍵的角色。此外,所謂的「防長」、「參謀總長」,以及所謂的「陸、海、空、海軍陸戰隊」四大軍種司令也占據著重要位置。

各級部隊的主官屬於較低層級的單位,負責執行具體的作戰任務,並不在最高指揮層之列。

關於如何在戰時摧毀這些最高級別、最為關鍵的指揮中樞,網友們提出了許多想法。

一種策略是派遣空降兵或特種部隊空降至台灣,隨後迅速突襲重要據點,展開斬首行動。

這種方法註重的是迅速、精準、果斷,力求一擊必殺。

然而,仔細回顧當前兩岸局勢,再結合以往的戰爭經驗,就會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由於,精兵突襲並不像玩遊戲那樣,只需輕點滑鼠,士兵就能沖鋒陷陣。

它對各支部隊和軍種的協同配合以及各級指揮官的臨場決策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否則計劃就可能難以跟上節奏,造成不良後果。

這對情報工作的要求極為嚴格,至少需要確保敵軍無法察覺戰術意圖,並獲取戰術目標的具體位置,同時掌握其防禦狀況等關鍵資訊。

後者的目的是獲取目標資訊,以便在行動中能夠精確打擊敵人,避免出現突襲時走錯地方、未找到目標或誤判敵方防禦水平的情況。

前者則是為了隱藏目的,營造出突襲的效果,使敵人無法及時做出反應。

然而,現今在兩岸均擁有強大的陸海空偵察體系,且西方國家在太空部署了衛星進行監視的情況下,台灣周邊如此重要的偽軍事行動,其相關的軍隊調動、物資集結和裝備部署根本無法隱藏其意圖。

僅憑這一點,要想依靠精銳部隊的突襲取得成功是極為困難的。

此外,無論是空降兵還是特種部隊,盡管他們擁有強大的戰鬥力,但不得不承認,為了提升反應速度,這些部隊通常裝備較少的重型火力。

即使有裝備,他們的裝置也大多是根據輕量化活動的需求設計的。

例如,輕型空投步戰車和輕型火炮,無論如何都無法與野戰部隊的野戰火炮、主力戰車以及野戰步戰車相提並論。

這意味著,一旦他們的首次攻擊未能奏效,交戰時間被拖延,敵軍便有機會回過神來,調集更多資源展開反擊。

屆時,突襲部隊將不得不面對以少敵多、以輕武器對抗重武器的局面,處境極為不利。

自二戰以來,美軍、蘇聯/俄羅斯軍隊和英國軍隊之所以能夠成功實施突襲斬首行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們準確把握了敵軍毫無防備的時機,並且情報工作充分到位。

如果這些條件無法滿足,突襲便很難取得成功。

例如,2022年俄烏戰爭初期,俄軍空降兵曾試圖突襲位於基輔附近的安東諾夫機場,企圖隨後讓大批部隊迅速跟進,直接攻入基輔,實施斬首行動。

最終,俄軍情報工作不力,未能掌握烏軍已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導致俄軍突襲部隊與負責支援的空軍部隊出現脫節,未能形成有效的協同作戰。

最終,執行突襲任務的這支空降精銳部隊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在烏軍守備部隊和野戰部隊強大力量的圍攻下,傷亡慘重。

這正是一個典型的負面案例。

鉆地彈能用於攻擊山體工事嗎?

既然精銳部隊的突襲行不通,那是不是可以像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對付伊拉克那樣,派遣戰機攜帶制飛彈藥,或者遠端發射飛彈,進行精準打擊呢?

令人遺憾的是,這一行動的成功機率並不大。且不論如何突破台偽軍復雜的防空系統,就算成功突破並使用飛彈或其他制導武器摧毀台北的指揮中心和官邸,也難以斷言斬首行動已然完成。

畢竟,一旦戰爭爆發,台灣當局的指揮層很可能會躲藏在地下設施或依托山體構建的永久工事中。

在這些工事中,最為關鍵的便是被稱為「衡山」和「圓山」的兩大指揮所。

在這些設施中,首當其沖的便是所謂的「衡山指揮所」。它坐落於台北的雞南山一帶,依托這座中央山脈余脈的天然地形修建而成。

它是按照能夠承受2萬噸當量核武器打擊的標準建造的。

這裏配備了齊全的生活設施,淡水充足,食物儲備可供入住者維持4至8個月。此外,還配有獨立的發電系統和通訊裝置。

前者負責提供電力,後者則利用光纖網路實作外部資訊與內部指令的雙向交換,確保戰時駐紮於此的「參謀總長」和地區領導人能夠及時掌握戰場動態並釋出指令。

所謂「圓山指揮所」位於「衡山指揮所」附近,戰時台灣當局的「行政院長」和「防長」將會進駐指揮。

它與所謂的「衡山指揮所」相似,具備承受2萬噸級核彈攻擊的防禦能力,且依托雞南山的地理位置建造而成。

如果台灣當局高層察覺到情況異常,他們可能會進入這些區域。

即使台北失守,台當局高層仍然可以借助所謂的「圓山指揮所」和「衡山指揮所」的地道,進入雪山隧道,再透過該隧道轉移至中央山脈另一側的台灣東海岸。

這條雪山隧道是在中央山脈的支脈——雪山中挖掘而成,全長13公裏,並依托天然的山體建造。

此外,位於台灣東海岸的佳山基地和誌航基地同樣是值得高度關註的目標。

這兩個所謂的「空軍基地」在戰時不僅能夠發揮藏兵洞的功能,將飛機、大炮和士兵隱藏其中,還可以作為臨時指揮所使用。

這些建築同樣是透過直接開鑿山體修建而成的。

此外,由於中央山脈橫亙台灣,導致從大陸沿海或台灣西海岸發射的飛彈與精確制飛彈藥,根本無法穿越這道天然屏障,攻擊到這兩個基地。

即使要發動攻擊,也必須先派出飛機和軍艦從太平洋方向行動,才能向東海岸發射彈藥,擊中目標。

可以看出,無論是所謂的「衡山地堡」「圓山指揮所」還是「佳山基地」,這些所謂的「軍事設施」都是依托台灣的天然山體地形而建,結構極為堅固。

對此,許多人建議,可以使用鉆地彈將其摧毀。

的確,鉆地彈在打擊堅固目標方面表現出色。

然而需要註意的是,美軍之前在伊拉克等地成功使用鉆地彈的效果,是基於當地多為平原和沙地的地形,且缺少天然山體工事的情況下取得的。這些鉆地彈主要針對的是混凝土、泥層和沙土。

台灣偽軍的這些指揮中心,正是依靠島內的山體地形建成的。

台灣境內的山體主要由花崗巖、礫巖和石灰巖構成。

在這些材料中,花崗巖的莫氏硬度在6到7級之間,極為堅硬,而常見的混凝土硬度大多只在4到6級,遠不及花崗巖堅固。

首先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鉆地彈都屬於空中發射的彈藥。美軍在使用鉆地彈方面經驗最為豐富,他們的最先進型號是GBU-57的升級版,最大穿透能力可在混凝土中打出61公尺的深度。

目前,解放軍裝備的最先進鉆地彈為雲劍-1000型制飛彈藥。該彈藥結合了雷射與衛星雙重制導方式,具備極高的精確打擊能力。其穿透式彈頭能夠突破6公尺厚的混凝土層和30公尺深的泥土層,威力十分強大。

然而,對於更加堅固且厚實的山體工事來說,這樣的穿透深度仍然顯得不足。

此外,無論是美軍的GBU-57,還是解放軍的雲劍-1000,都必須由戰機進行攜帶。

它們的射程並不算遠,即使在高空高速飛行的條件下,殲轟-7搭載雲劍-1000,最遠也只能達到20公裏的射程。

這也就意味著,若要攻擊這些堅固的山體工事,解放軍的戰機必須在靠近敵軍工事的區域展開行動,而這樣勢必會增加戰機在敵方防空系統範圍內暴露的風險。

關於使用東風彈道飛彈直接攻擊工事的問題,由於其不依賴動能進行殺傷,加之能量容易被山體分散和吸收,因此很難對工事造成實質性破壞。

總而言之,快速摧毀台偽軍的指揮系統並非易事。要徹底完成台海作戰,最終還是必須依靠海空部隊與地面部隊的協同配合作戰,進行登陸戰,以正面交鋒擊潰敵軍,斬首行動的成功率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