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漫長旅途中,我們經歷了無數艱難歲月。透過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現在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今天,讓我們來探索一些關於航空的冷知識。1983年,中國仍在生產殲5戰鬥機,而飛豹戰機一度成為中國空軍的「空中王牌」。
特殊時期的必然選擇殲5是根據蘇聯米格17發展的一款高亞音速噴射戰鬥機,自1956年起投入量產,總計制造了767架。
實際上,殲5在1959年就已經停止生產。我們提到的1983年仍在生產的型號是殲教5,這是基於殲5原型改造的雙座噴射式教練機。
【米格17戰機】
殲教5由成飛設計,當時蘇聯的米格17並沒有教練機版本。加上中蘇關系的惡化以及蘇聯撤銷對中國的援助,成飛不得不依靠現有經驗自行摸索。
1966年殲教5成功試飛,並在當年投入中國空軍服役,短短幾年內就生產了超過1000架。
直至1983年,殲教5的生產線依舊在執行,甚至一直服役到1995年,在解放軍飛行表演方隊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普遍裝備了四代戰機,美國甚至開始研發隱身轟炸機,那為什麽我們還在生產第一代教練機?
【早期的殲教5】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資源極度匱乏,我們別無選擇。
殲教5的研發初衷就是追求價效比,盡可能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出效能較高的飛機。
整個研制過程僅花費了100多萬元,單架成本極為低廉。
我們對這款飛機相當滿意,因為殲教5不僅可以用於訓練飛行員,必要時還能投入戰鬥,其價效比極高。
同時,殲教5也是中國對第三世界國家援助或出口的主要產品之一,為國家帶來了豐厚的外匯收入。
此外,當時的中國主力機型是殲6,這是一款單座雙發超音速噴射式戰鬥機。
由於殲教5與殲6在飛航模式上差異不大,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殲教5能夠替代殲6進行飛行員訓練,以緩解空軍飛行員短缺的問題。
直到殲8戰機大規模投入服役後,殲教5的地位才開始逐漸減弱,最終結束歷史舞台。
總的來說,殲教5的效能也是非常優異的,完全適合長期服役。
因此,1983年仍在生產殲教5,既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對成飛設計和改進戰機的認可。
原「最強」戰機飛豹飛豹戰機的開發始於1975年的軍備發展會議,當時提出了研發一款中程戰鬥轟炸機的需求。
對當時的中國而言,雖然轟6效能足夠,但在大規模空戰中表現平平,難以發揮理想效果。
最初的設想是在殲8戰機基礎上改裝出一款戰鬥轟炸機。
【有年代感的飛豹戰機圖片】
但經過多輪競爭,這一方案因預期過高未被采納。相反,決定借鑒部份米格23的設計經驗,在現有戰機基礎上獨立研發一款超音速戰鬥轟炸機,即「殲轟7」。
殲轟7的設計初衷是兼具空戰和地面攻擊功能,甚至包括反艦作戰。
因此,設計師在開發時融合了多種功能,經過長期研磨,最終於1988年12月首飛成功。
殲轟7一投入服役,立即成為當時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機。
從效能數據看,殲轟7的作戰半徑可達1650公裏,除了傳統的對空和對地任務外,還能執行海上作戰任務。
早期的殲轟7裝備了23公釐雙管機炮,掛載系統能攜帶約5噸武器,完美適配中國研制的霹靂11飛彈。
當時,中國的先進機型包括殲8和蘇27等。
其中,殲8主要作為攔截機使用,而蘇27雖然空戰能力強,但在中國空軍的數量有限,短期內難以完全融入作戰體系。
殲轟7的「主角光環」持續到殲10首飛,之後逐漸被削弱,至殲20首飛後徹底消失。
可以說,殲轟7代表了一個時代,展現了中國不斷追求強大國防力量的決心和信心。
運10計畫的遺憾下馬在中國航空歷史上,運10計畫的取消是許多軍迷感到遺憾的一件事。
這是由上海飛機制造廠研發的一款四發大型噴射客機,擁有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
該計畫於1972年透過方案審查,1980年成功首飛。
【運10讓人感到遺憾】
然而,隨著中美關系的改善,中國有了引進美國大型飛機的機會。
考慮到多種歷史因素,運10最終在1986年計劃被終止,中國的首款國產大型飛機未能繼續發展。
如今,中國在大型飛機領域也取得了顯著成就,C919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在技術上的飛躍。
一個國家在其發展歷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困難,並可能因此做出一些看似不合適的決策。但只要整體趨勢向好,我們無需過分追究過去的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