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比4慘敗?」。
泰國空軍實力比中國強?
一則「重磅炸彈」在2015年於全球軍事愛好者圈子裏引發了熱烈討論!
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國空軍,在與泰國的聯合訓練中竟然遭遇了重挫!這一訊息讓國內不禁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各種懷疑的聲音紛紛湧現了出來。
但是,這真的是不可原諒的事實嗎?
這場表面上的「意外」失敗,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中國空軍從中獲得了什麽經驗,又發生了怎樣的轉變呢?
中泰「鷹擊-2015」。
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惑:為什麽身為美國長期軍事盟友的東南亞國家泰國,要選擇與中國進行聯合軍事訓練呢?
實際上,這並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中泰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冷戰期間,泰國堅定地與美國站在一起,因此中泰關系一度變得緊張。
盡管冷戰已經結束,但這種根深蒂固的看法並未完全消散,泰國與美國之間的軍事同盟依然牢固。
然而,自21世紀初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和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與泰國之間的經貿合作關系也在不斷加強。
自2007年以來,兩國的貿易額持續飆升,中國已成為泰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
然而,泰方並沒有因為深化經貿合作而輕易放棄與美國的軍事關系。
在泰國看來,來自越南、寮國,甚至印度的潛在威脅依然存在。
在這樣的情況下,泰國迫切需要一個國家來進行軍事演習,以檢驗其軍事實力,為應對「潛在威脅」做好準備。
正好當時中國符合條件。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與泰國進行聯合軍事訓練同樣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方面,這標誌著中泰兩國關系已從經貿合作提升至安全合作,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同時也展現了中國新世紀以來與東協國家進行的罕見軍事合作。
透過與泰國空軍的交流切磋,中國空軍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戰術和戰法,為自身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寶貴的實戰經驗。
因此,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代號為「鷹擊-2015」的中泰空軍聯合訓練在中國拉開帷幕。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備受期待的聯合訓練最終以中國空軍的「失利」而告終!
那麽,這次「失利」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
是由於武器裝備的差距,還是戰術策略出現了錯誤?
抑或是飛行員的操作問題?
真相大白,細節繁復。
就武器裝備而言,盡管2015年中國空軍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當時,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包括殲-11和蘇-27。
這些戰機當時被認為是中國的「王牌」,但在面對泰國空軍裝備的「鷹獅」戰機時,似乎略顯吃力。
作為一款由瑞典研發的三代半輕型戰鬥機,「鷹獅」以其卓越的機動效能、先進的航電系統和強大的多用途作戰能力而聞名於世。
與當時的蘇-27相比,「鷹獅」在雷達探測距離、超視距作戰能力和多目標攻擊能力等方面均表現更優。
「鷹獅」戰機配備了先進的PS-05/A有源相控陣雷達,具有更遠的探測距離,能夠更早發現目標,從而在超視距作戰中獲得先手。
在超視距作戰方面,「鷹獅」裝備的中距空空飛彈,具有更遠的射程和更高的精度,能夠對中國空軍的蘇-27構成更大的威脅。
此外,「鷹獅」還具備同時攻擊四個目標的能力,而蘇-27只能同時攻擊兩個目標,這在多目標空戰中顯然是不利的。
另外,中國空軍的蘇-27更加強調「蘇式戰機重視近距離格鬥」的特點。
盡管在近距離格鬥中,蘇-27展現出機動性強、火力猛烈的優點,但在現代空戰中,超視距作戰已成為主流,近距離格鬥的機會越來越稀少。
當年,中國空軍在與泰國空軍的對抗中處於劣勢,這可能就是最終導致「失利」的原因之一。
除了武器裝備的差距之外,戰術策略的差異也是影響2015年中泰空戰結果的重要因素。
泰國空軍的「矛」與「盾」。
泰國空軍長期以來一直接受美國式的訓練,戰術風格強調高度的靈活性和侵略性,並且非常註重團隊合作和資訊化作戰。
在「鷹擊-2015」聯合訓練中,泰國空軍采用了「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戰術,利用其雷達優勢搶得先手。
透過數據鏈系統實作資訊共享,可以顯著提升整體作戰效能。
相較之下,中國空軍當時在超視距作戰的理解和運用方面尚不成熟。
此外,在與泰國空軍的對抗中,中國空軍也暴露了戰術上的某些不足。
例如,對「鷹獅」戰機的效能特點認識不夠全面,以及在資訊化作戰和團隊協作方面,與泰國存在差距等問題。
以超視距空戰為例,當兩軍戰機相距50公裏以上時,泰軍「鷹獅」的攻擊成功率達到了24%,而中國空軍的蘇-27則為0,這清楚地展示了雙方在超視距作戰能力上的巨大差異。
即使在中距離作戰中,泰軍「鷹獅」的攻擊成功率也達到了64%,而蘇-27只有14%,仍然處於明顯的劣勢。
當然,中國空軍也有出色的表現。
在近距離格鬥中,中國空軍利用蘇-27卓越的機動效能和飛行員的精湛技術,成功扭轉局面,將泰軍「鷹獅」的攻擊成功率壓制在12%以下。
自身的攻擊成功率則高達85%,彰顯了中國空軍在近距離格鬥方面的傳統強勢。
遺憾的是,在現代空戰中,決定勝負的關鍵已經不再是近距離格鬥。
對於中國空軍而言,「鷹擊-2015」的「失利」是一次沈重的打擊,聯合訓練的結果無疑是一次深刻的挫折。
然而,中國空軍並沒有被打倒,相反,它視之為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並趁勢加速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中國的反思與蛻變。
在進行完「鷹擊-2015」聯合訓練後,中國增加了對新型戰鬥機的自主研發力度,並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力求彌補在雷達、航電系統、超視距作戰能力等方面的短板。
2017年,中國自主研制的殲-20隱形戰鬥機正式列裝空軍作戰部隊,標誌著中國空軍正式邁入了「隱身時代」。
殲-20的服役,不僅顯著增強了中國空軍的整體作戰能力,也為探索和實踐新型作戰理論與戰術戰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中國空軍也開始對傳統的訓練模式進行反思,並積極借鑒西方空軍的先進經驗,逐步向實戰化訓練轉變。
由於經費和裝備等因素的限制,過去中國空軍的訓練內容相對單一,實戰化程度不高。
自「鷹擊-2015」之後,空軍更加註重模擬實戰環境,旨在強化飛行員在復雜戰場環境下的應變能力和戰術素養,同時也更加重視培養團隊協作和資訊化作戰能力。
自2017年起,中國空軍每年都會組織多次「紅劍」體系對抗演習,演習涵蓋不同軍種和不同機型,並將其納入同一演習平台。
模擬實戰條件下的復雜作戰環境,以檢驗和提升部隊的實戰能力。
中國空軍還積極參與「國際軍事比賽」等國際軍事交流活動,與世界各國空軍同場競技,既展示了自己的實力,也透過交流學習到了他國的先進經驗,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訓練水平胡作戰能力。
中泰兩國空軍於2017年再次展開聯合訓練,名為「鷹擊-2017」,那麽這次的結果又是怎樣呢?
再戰「鷹師」。
這一次,中國空軍汲取了先前的經驗教訓,派遣了比蘇-27更為先進的殲10戰鬥機,並針對「鷹獅」戰機的特性,制定了更加有效的戰術策略。
殲10戰鬥機是中國自主設計的一款三代半多用途戰鬥機,具備較強的超視距作戰能力和電子戰能力。
相比殲-11,殲-10在雷達、航電系統和機動效能方面都有顯著提升,使其能更有效地應對「鷹獅」戰機的挑戰。
中國空軍在戰術策略上更加註重資訊化作戰和團隊協作,充分發揮自身在電子戰方面的優勢,對「鷹獅」戰機實施壓制幹擾,並透過數據鏈系統實作資訊共享,以提升整體作戰效能。
最終,在「鷹擊-2017」聯合訓練中,中國空軍憑借其更先進的武器裝備、更成熟的戰術策略和更優秀的飛行員素質,成功實作了復仇!
結語。
中國空軍經歷了從「失利」到「復仇」的蛻變過程,這一歷程透過「鷹擊-2015」和「鷹擊-2017」兩次中泰空軍聯合訓練得以見證。
對於中國空軍而言,「鷹擊-2015」的「失利」並非壞事,反而促使中國空軍深刻反思自身的不足,並加快了強軍建設的步伐。
目前,中國空軍已發展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空軍,具備強大的作戰能力和威懾力,能夠有效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
2024年10月14日,中國展開了2024聯合利劍演習,這次演習再次讓全世界見證了中國所發生的驚人變化。
展望未來,我們堅信,中國空軍將始終貫徹「實戰實訓、聯戰聯訓」的原則,不斷提升自身作戰能力,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有什麽想法,都可以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