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中東網友熱評劉華清:昨天他為中國踮起腳尖,今天全世界仰望中國

2024-04-28軍情

一、昨天他為中國踮起腳尖,今天全世界仰望中國

最近我上網的時候在推特(現在叫X)上刷到了一條很是令人感慨的貼文。4月24日,有位阿拉伯語推主在推特上釋出了一則短動態。

這則短動態的內容不多,無非就是一張配圖和幾句阿語註釋。但是它的資訊量卻很大,而且熱度也不低。至本期內容截稿時,它在推特上的瀏覽量已經超過70萬,評、轉、贊也各有80多條、340多次和2500多個。

這則短動態的配圖分成上下兩個部份:上半部份是一個身著舊款綠軍裝的中國老人,站在一艘美軍戰艦的甲板上,踮起腳尖打量一架停放在甲板上的美軍直升機:下半部份則是正馳騁在蔚藍大洋之上的人民海軍「遼寧艦」航母編隊,劍鋒所至,氣勢如虹。劈波斬浪,勢不可擋。

至於這張配圖的阿語註釋,轉譯過來,意思則是:

「受人欺淩的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這些年來,中國學到了很多,她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航空母艦!1980年,因為不被允許觸摸美國航母上的裝置,為了能更清楚地觀察美軍的裝備,這位老人不得不踮起腳尖,身體前傾,像個學生一樣保持謙遜。他便是被稱為‘中國航母之父’的劉華清將軍。」

這條短動態在很多中東網友中間引發了強烈的反響,他們紛紛用阿語在推特評論區裏抒發自己的感慨:

「中國曾從蘇聯購買過航母,然後才開始建造自己的航母編隊。這位中國老將軍致力於推動中國海軍走向深洋。從所謂的‘第一島鏈’到‘第二島鏈’,現在,遼闊的西太平洋地區已經再沒有什麽能捆得住這條入海的蛟龍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今天的中國,已然超越了她曾經的老師。」

「時代變了,現在輪到中國成為困擾美西方未來的噩夢了。」

「中國經過長期的努力,已經成長成了一個經濟大國、軍事大國和外交大國。中國古代哲學家孫子曾經說過,百戰百勝,非智也;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

「昨天的他為中國踮起腳尖,今天全世界都要仰望中國。」

剛剛過去的4月23日是我人民海軍成立75周年的紀念日,我本來是想在這天出些應景的內容,為咱們的海軍慶祝慶祝生日的,但到頭來因為臨時有事,所以最終還是沒能趕上。

誰知道都過了這麽些時日了,我竟然又在社媒平台上刷到了和今年海軍節相關的內容,而且還是在外網上刷到的,而且還是一位阿語推主發的,這實在叫我不能不心生感慨。

所謂擇日不如撞日,既然都已經撞上了,那我正好就把之前沒能在海軍節送給大家夥的禮物補上吧。同時也是借此機會,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咱們的「航母之父」,劉華清老將軍的傳奇人生。

我和校對潤色的同誌為這期內容共出了1萬多字的文案,因為篇幅原因,不便在一期視訊節目裏全部講完。因此,我決定將這期內容分為上下兩期,這樣各平台的稽核老師在審閱時能少遭點罪,各平台的粉絲朋友在瀏覽時也能少勞點神。

二、教員晃了晃小指頭:「我們海軍只有這樣大」

劉華清,湖北省孝感市大悟縣人。劉老原本的名字其實並不是叫「華清」,而是「華青」。他後來之所以改名,這中間其實也有一段故事。

劉老小時候是在新式學堂接受的初等教育,這讓他有幸遇到了一位日後影響他一生的恩師——徐海波。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開辦新學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老師教授的算術和地理等新知識,也很難為當時的普羅大眾所接受。

年輕時的劉華清

受此影響,徐老師的新式學堂辦得十分坎坷,教到後來,學堂裏的學生走的走、散的散,唯獨留下了年幼的劉老和徐老師兩人,一師一生,一教一學。

徐老師有感此子天資過人、謙虛好學,於是便給他起了名極富中式浪漫主義情懷的新名字——「華青」。至於後來的「華清」一名,則是劉老在抗日戰爭期間給自己改的。

從少年求學到為國抗戰,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青年學生劉華青」,到「為了中華大地的海清河晏而捐軀赴難的中流砥柱劉華清」。從青到清,這一字之變的背後所反映出的,又何嘗不是中華民族那段崢嶸歲月的一段縮影呢?

哦,對了,順便一提,徐海波老師也是一名共產黨員。他們師生二人的這段交情,總能讓我聯想起【人間正道是滄桑】裏的瞿恩和楊立青。

大概是受恩師的熏陶,所以劉老早在小小年紀,也就是13歲時就入了黨,14歲就成了少共書記。後來,劉老又隨紅25軍在長征途中跋山涉水,一度還因為腳踝上的槍傷被部隊就地安置,可小小年紀的劉華清人小誌不小,當即表示「我就是死,也要死在紅軍的隊伍裏!」

再後來,紅25軍歷盡千辛萬苦,終於長征成功,和大部隊在根據地勝利會師。1936年,【共產國際】刊物上還刊文贊頌了紅25軍這支平均年齡僅有十來歲的「少年先鋒軍」,而年輕的劉華清正是這支隊伍裏的普通一員。

對於劉老,我們今天最熟悉的莫過於他的兩個身份,一個是「中國航母之父」,另一個則是「中國海軍司令員」。但其實這兩層身份都是很晚才和劉老的人生正式產生交集的。

雖然劉老這一輩子都情系人民海軍,但卻因為種種原因,不止一次地和海軍失之交臂。

早在1964年,聶榮臻元帥就有意讓劉老就任人民海軍副司令一職,但最終未能如願。

1969年聶帥再度提出,想讓劉老擔任海軍副司令,卻又因為時局不濟而再次作罷。

一晃眼14年過去了,當時間來到1982年,劉老終於被委任海軍司令一職。天將毀之;必先縱之;天將與之,必先苦之。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經歷三落三起,彼時已是66歲高齡的劉華清,終於迎來了成就畢生夙願的大展宏圖之機。

位卑未敢忘憂國。早在60年代初期,雖然那時的我們仍然一窮二白,但當時還是海軍艦艇研究院院長的劉老,就已經十分關註航母的發展和套用了。當時間來到70年初,海軍黨委意外接到中央關於研制航母的指示。這項極其光榮的任務最終幸運地落到了劉老的肩膀上,由此發軔,1970年5月16日,劉老親自主持起草了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份航母工程報告——【關於建造航母問題的初步意見】。

這份報告至今仍收存於我人民海軍的檔案館裏。它的篇幅不算長,但對於研究中國當代海軍發展的歷程而言,卻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獻。

在起草了【意見】大約10天之後,劉老在海軍裝備部主持召開了航母論證工作座談會。會議確定了航母的型號方案,按護航航母和反潛航母兩個方案進行論證,重點是護航航母和航母艦載機;其次則是將論證研制任務分解落實到位。也是在這次會議上,中國航母的研制代號被正式冠名為「707工程」。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正當躊躇滿誌的劉老準備投入全部精力,為祖國的航母事業鞠躬盡瘁的時候,意外發生了。突如其來的「九一三事件」震驚了中外,也使得我們方興未艾的航母工程觸礁擱淺、戛然而止。

盡管遭遇了這樣重大的變故,但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對於發展我們的海軍事業仍然保持著極高的熱情。

1975年5月2日深夜,當時身體狀況已經相當不適的教員召見了時任政治局委員、海軍第一政治委員蘇振華。在會談中,教員擡起了他的左手,晃了晃小指頭,然後說:

「我們海軍只有這樣大。」「海軍要搞好,使敵人怕……努力奮鬥,十年達到目標。」

教員關於海軍建設的談話和指示鼓舞了劉老,喚醒了他「爭取早日實作中國航母夢,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的強烈願望。1975年9月1日,劉老第二次向中央建言建造航母。為此,劉老還特意撰寫了一份長達萬字的【關於海軍裝備問題的匯報】。

在【匯報】中,劉老向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小平同誌大膽建言:「我們應盡早著手研制航空母艦!」小平同誌看罷,次日就批轉給了蘇振華,並說:

「請你考慮一下,我看有些意見值得重視。」

三、「我是海軍司令,不是旅遊局長!

又是5年過去了,當時間來到1980年5月15日,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的劉老率中國軍事技術代表團存取美國,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軍委秘書長耿飈的預訪美作準備。

訪美期間,在美國海軍的聖地牙哥基地,劉老一行人先後參觀了美軍的「佛瑞斯特」級航母三號艦「突擊者」號,以及「小鷹」級航母首艦「小鷹」號。日後那種廣為人知的、劉老踮起腳尖端詳美軍航母的照片,就是在這次參觀行程中拍下來的。

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級軍事將領首次登上美國航母。盡管劉老對航母的前世今生並不陌生,但親眼目睹之後,還是被它那恢弘的氣勢和強大的戰力給深深震撼到了。此行之後,劉老激情難抑,當即立誓:

「中國海軍,一定要擁有現代化的航母編隊!」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1982年9月,劉老正式接任海軍司令一職。上任之後僅20天,劉老便悄然離開了北京,去往基層視察海軍各部。

這便是著名的「萬裡海防大巡察」,此次巡查歷時14個月。期間,劉老的雙腳踏遍了祖國1.8萬公裏的海防線,視察了北、東、南三大艦隊的所有艦航基地、艦艇編隊、機場碼頭和岸防陣地。不僅如此,劉老還走訪了海軍各部的高山哨所、島嶼要塞、航門水道,以及海軍直屬軍事院校和相關科研院所……所有這些地方,劉老全部巡視了一遍。

說起當年的「萬裡海防大巡察」,這中間其實還出現過一段插曲:巡視期間,劉老一行人驅車來到蓬萊。蓬萊素有「仙境」之稱,景色優美自不必說。但是劉老一行到此絕非是為觀光覽勝。在北海艦隊和煙台基地領導陪同下,劉老徑直來到軍港碼頭。放眼望去,港外不遠處,有兩艘艦艇錨泊在航道上。

劉老問:「為什麽不進港靠碼頭?」

艦艇大隊領導如實回答:「潮水不夠。」

劉老這才知道,由於港區航道水位太淺,艦艇進出都必須趕在高潮時刻,不然就可能擱淺。

「簡直是天方夜譚!就這麽蛤蟆大的一個淺水灣,有必要駐泊一個艦艇大隊嗎?」

艦隊領導解釋說,部隊營區剛剛投資興建完工,正好坐落在蓬萊閣的風景區。「這麽好的一塊地盤,丟了太可惜。」

劉老聽罷,怒從中來:

「我是海軍司令,不是旅遊局長!打起仗來,我總不能跟敵方的艦隊司令說,咱們先別打,潮水還沒漲上來,我的艦艇出不去。敵人會聽我劉華清指揮嗎?這個艦艇大隊必須裁撤!地盤當然不能隨便丟掉。派什麽用場,艦隊和基地好好研究一下。」

還有一次,劉老視察我軍某駐島潛艇支隊,當時正值春節,本該是打牙祭的日子,但夥食問題卻成了困擾基層的一大難題。一艇一個竈,每天早晨,各艇司務長乘船到陸地上采購主副食品。由於當地缺乏大型生產基地,可供采購的主副食品極其有限。別看是潛艇兵,可整個春節期間,全支隊的官兵卻連一條魚都沒能吃上。哪怕是支隊首長,每人在春節期間也只分到4斤肉——兩斤豬肉、兩斤牛肉。

劉老一邊視察各艇食堂,一邊聽取支隊領導匯報,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醋,說不出是個什麽滋味。

在艦隊幹部大會上,劉老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嚴肅批評道:

「我很寒心!這是我們機關工作的嚴重失職!尤其是後勤部門的同誌,應該受到良心的譴責!」

在此之前召開的海軍後勤工作會議上,劉老曾就部隊的吃飯問題作出過指示:

「吃飯的學問很大,可我們向艦上供應的東西,還是老一套,雞鴨連毛帶爪、蔬菜連泥帶土,一起送到艦艇上。豬肉成片成片往艦上搬。這個辦法是很落後的!我們20多年前沒解決這個問題,現在仍沒有解決。」

「我們應當用現代化的辦法來吃飯:一是要搞現代化的炊具、現代化的夥房;二是要搞中型、大型集體食堂;三是實行食物成品、半成品化供應。建一個現代化食品加工廠,生產系列配套熟食品,或把蔬菜、肉類制成半成品,就可以供應數千上萬人,既可提高效率,也比較節省。民航系統已經這樣做了,城市現代化也在走這條路,我們為什麽不可以借鑒一下呢?」

「後勤現代化,涉及內容很多。吃飯穿衣怎麽現代化,工程保障設施怎麽現代化,供應體制怎麽現代化,各種運輸工具怎麽現代化,各種保障器材怎麽現代化,各種倉庫管理怎麽現代化,等等。根本出路在於改革。不改革就不能搞現代化,就不能進入現代化。」

劉老要求海軍後勤戰線厲行改革、開拓創新:

「邊做邊學習,邊做邊研究,邊做邊改進。看準了的就大膽地改、系統地改;看不準的就多研究,總之要下決心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