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的「門面擔當」,每兩年拉開帷幕時,總會丟擲幾個讓人大開眼界的重磅產品。今年的航展,殲-15系列又吸引了無數目光。
尤其是此次展示的殲-15T、殲-15D和直-20F三款最新裝置,無一不是代表了最前沿的軍工技術。不過,大家討論得最熱火朝天的問題其實不是這些裝備有多牛,而是這款中國艦載機的「身世之謎」和出口的可能性。
中國的艦載機技術一直是軍迷們關註的焦點之一,而殲-15系列從一開始就伴隨了很多誤解。有人甚至覺得它的誕生完全依賴於烏克蘭拿出來的一個T-10K原型驗證機,說白了就是「撿了漏」。
那麽,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為什麽這麽多年過去了,殲-15還沒走出中國,成為國際市場上的爆款?今天,我們就來揭開一起航母艦載機出口困境背後的秘密。
很多人都以為,中國的殲-15艦載機是「披著俄烏皮的中國模型」,起源要追溯到烏克蘭在冷戰後的那點遺留機密。確切地說,是基於烏克蘭售賣給中國的一架蘇聯時代的T-10K艦載機驗證機開展的仿制研發。
所以大家才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印象:「殲-15根本不是咱們自主弄出來的,就是從別人家廢材堆裏‘撿了漏兒’」。
可是,事實遠比這復雜。殲-15的來歷和技術發展路徑,要從更宏觀的中俄合作上來看。
1996年,中國和俄羅斯達成了蘇-27SK的技術引進協定。為了縮短技術差距,中國不僅引進了整機,還外帶了一些關鍵的制造技術。從這以後,中國的航空制造領域就逐步開始了本土化生產。
這其中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中國獲得了權利來制造基於蘇-27技術的衍生機型,但沒有權力對外出口這些飛機。換句話說,自己用OK,賣給別人不行,這是兩國之間的「君子協定」。
在此基礎上,中國透過沈飛這樣國內頂尖的航空公司,不斷消化和吸收了蘇-27的各種技術資料,並開始了國產殲-11A的生產。
兩年以來,相關技術人員幾乎轉譯了上百萬字的蘇-27整機資料,並一步步完成本土化裝配。
從殲-11A開始,「中國版」的蘇-27在國內獲得了重生,而後續的殲-11B、殲-11BS等型號也逐漸浮出水面。這為後來的殲-15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際上,隨著殲-11系列的叠代,特別是到了兼顧空戰和對地打擊的殲-16時,中國在航空戰鬥機領域的技術自研能力已經突飛猛進,可以說逐步拋開了俄羅斯的「拐杖」。
那麽殲-15到底與所謂的T-10K驗證機有多少瓜葛呢?T-10K驗證機確實是殲-15研發過程中的一個參考物,但它絕對不是殲-15的技術基礎。
實際上,T-10K僅僅提供了一些艦載機需要具備的特性經驗,例如在短距起飛與著艦等方面的需求。殲-15真正的「血脈」與T-10K無關,更多承載的是殲-11B及其他衍生機型的技術結晶。
簡單來說,殲-15的機體設計、航電、雷達等一大部份,都是基於殲-11B系列的改良,完全依托於中國自身的航空技術進步。
這種誤解不僅僅存在於烏克蘭T-10K,更涉及到整個殲-15與蘇-27的關聯。正因為中國吸收了蘇-27的經驗,再加上後續的演化,才有了殲-15型裝備的今天。
雖然現在的殲-15T和殲-15D與早期版本之間已經有了極大的技術飛躍,特別是殲-15T還融入了許多來自殲-16的技術精華,整體空戰能力已經超越了殲-16。
理論上,殲-15T這型艦載機具備了不輸F-15EX的實力,還可能在國際市場上對位俄制蘇-35S,成為後者的競爭對手。
但問題是,協定擺在那裏。中俄之間當年的承諾依然生效,中國可以研發適合自己海軍的戰鬥機,但無法對外開放這種技術。
這就好像是給殲-15帶上了一副「出口枷鎖」,哪怕它已經成長為技術成熟、戰力強悍的艦載戰鬥機,也不得不止步於國際市場。
換句話說,如今它已經沒有1980年代那個「學生年代」的稚嫩,不過由於中俄協定卡著脖子,還不能到處展售。
如果我們把目光從海軍艦載機上移開,同一時代,還有另一款同樣引領風潮的機型,那就是中國的隱形戰鬥機——殲-20。與殲-15截然不同的是,殲-20從頭到尾就是中國完全自主研發的產物,打從一開始,它就沒受過類似的協定限制。
作為中國航空工業的驕傲,殲-20不僅具備高隱身能力,整體作戰水平至今也只有美國的F-22能在同級別上與之抗衡。
相比之下,殲-20顯然「生來幸運」,它完全不必顧及其他國家的協定靠山,任憑自己在國內列裝,形成了各方都認可的覺醒戰力。而且將來一旦中國掌握了更多先機和主動權,殲-20走向國際市場的步伐也許就不會那麽被動無奈。
不過,話又說回來,殲-20會不會出口依然只是個設想,畢竟作為高端武器,它努力走出國門的阻力並不全是技術層面的,還有政治、軍事安全等多種考量因素。
除了殲-20,電子戰機的研發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個亮點。而當下,海軍艦載機中的主推款之一便是殲-16D電子戰機,它堪稱中國版的「電子幽靈」,在幹擾和反制對手雷達系統等方面具備強大優勢。
有趣的是,俄羅斯在電子戰領域相對薄弱。設想假如未來局勢突變、戰爭結束,俄羅斯想從中國購買電子效能極強的殲-16D,是否違反了當年的中俄協定呢?
乍一看這可能會讓人有些打破腦殼的疑惑:協定擺在那兒,但當前兩國軍事合作關系的復雜性,已經遠比當年簽署協定時更微妙復雜。
這不僅僅是技術「出口與否」的爭議,背後更隱藏著國家實力與外交策略的多方權衡。
歸根結底,殲-15系列是中國海軍航空兵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從蘇-27的影子下一點一點站了起來,並逐漸變成了充滿自主活力的「成年機型」。
盡管當前受制於中俄協定,它無法對外出口,但這並不妨礙它的未來。隨著中國自主研發的步伐不斷加快,類似殲-15這樣的戰機將會更好地邁過條條框框的限制,迎接國際市場的挑戰。走出去,只是時間問題。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