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20年裏,東方大國主力護衛艦的設計歷程中,出現了一個反復出現的特殊現象,且最終的結果往往都較為相似。通常,新一代護衛艦的初步設計會帶有濃厚的歐洲風格,但很快就被實際使用中的一線使用者指出,設計未能完全滿足現實需求,因而需要進行大振幅的調整和最佳化。
經過這些深度改進後,最終推出的完整版本,往往不再延續明顯的歐洲風格,且難以界定其具體是美式風格,還是受到某個大國護衛艦型號的影響。總之,最終設計是以使用者的需求和滿意度為最高標準。
於是,這些改進後的新產品通常會進入大規模生產,數量可達三四十艘,成為世界級的大批次艦艇,並持續服役十余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護衛艦會迎來全新的大振幅升級,然而這一次,初期推出的兩艘艦艇又顯示出明顯的歐洲設計元素。隨後,基於價效比的考慮,設計再次進行最佳化。最終,使用者得到了更為強大且具備更高效能的大型護衛艦的第三代定型版本,隨後...
開始進入大規模批次生產,標誌著又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階段性迴圈。例如,最初投入使用的兩艘原版新青年護衛艦,首次將主力護衛艦的噸位從傳統的2200噸級提升至超過4000噸的滿載排水量,且外形設計風格明顯偏向歐洲化。
艦艇下水後迅速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註,四島的海自甚至一度認為這兩艘艦將成為未來關鍵島嶼爭奪中的制勝武器,因此給予了極高的重視。然而,令他們意外的是,這兩艘艦服役後的實際表現卻未能達到預期。
最為詬病的地方在於,盡管艦體達到了4000噸的規模,卻沒有配備任何垂直發射裝置,依然僅裝備了8枚短程對空飛彈,防空能力十分有限。與海自同型別護衛艦相比,其綜合效能並無明顯優勢。
因此,繼兩艘原版艦服役不久後,搭載了類似現代級艦載防空系統並配備32個垂發單元的新青年A型最終問世,經過使用者試用後,逐漸得到了認可。
整體表現非常令人滿意,從艦隊護航到日常巡邏與各種雜務,幾乎無所不能;全柴動力的費效比也相當出色,因此最終生產了超過34艘的自用版本;此外,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外銷,甚至海景版也不斷批次生產。
然而,4500噸的滿載排水量與歐洲版眾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力護衛艦相比,明顯顯得體量不足;尤其與超級大國正在推出的星座級相比,排水量差距更是達到3000噸之多。因此,經過長期的呼聲,5000噸級的B型終於面世,並且目前已有2艘接近服役。
不過,大家對其的初步印象依然是充滿歐洲風格,再次出現了不少關於其似乎存在效能不足的批評聲音。總體來看,盡管綜合造價有所上升,接近了7500噸級標準盾艦的價格,但其綜合戰力仍未達到目前價格應有的水平。因此,在B型推出後,原本預計停產的A型,仍然出現了生產的可能性。
最新升級版再次密集建造的現實場景,且每批至少從二十艘起步。實際上,其中大部份屬於海景客製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