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在國際舞台上頗有作為,2024年的米蘭海上演習中,印度邀請了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多個國家參與(未邀請中國),這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其國際形象,也符合其迅速崛起為世界強國的雄心。此外,透過這次演習,印度向全球展示了其「強大」的雙航母戰鬥群以及對印度洋的影響力。
關於印度使用「強大」一詞,可能從以下場景就能窺見一斑。這是印度海軍雙航母進行戰機起飛演練的場景。
從這些畫面中可以看出,印度的米格29K戰機正從維克蘭特號(R11)和維克拉瑪蒂亞號(R33)航母上滑躍起飛。
雖然從遠處看起來一切正常,但熟悉航母的朋友可能很快就會註意到一個問題:為什麽印度的戰機在起飛時沒有使用拉焰板?
從另一張圖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米格29在起飛初期確實直接開啟了發動機的加力,但戰機的後方竟然空無一物,擋焰板根本就沒有啟用。
不僅如此,在戰機起飛的瞬間,我們還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
戰機在起飛時,竟然直接壓住了攔阻索起飛。這並不是說其他國家的戰機起飛時不會壓住攔阻索。攔阻索作為幫助戰機快速降落的重要裝置,在飛行甲板上是必不可少的。戰機降落後,攔阻索會被迅速回收,工作人員會檢查是否存在問題,然後將其歸位。
而處於待機狀態的攔阻索確實會在戰機起飛時被壓過,但通常有一定的標準,例如,美國海軍航母上規定攔阻索與飛行甲板之間的距離約為5厘米(中國的航母也有類似標準),以保障戰機起飛的安全性。
然而在圖片中,印度航母的攔阻索似乎較「標準」要松一些。以圖中右側的戰機為參照,印度的攔阻索似乎比5厘米更高,這種高度可能會影響戰機起飛時的安全性,帶來潛在風險。不過這一點在印度人看來可能並不是什麽大問題,否則他們也不會這麽公開地進行。
關於印度艦載機未使用擋焰板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擋焰板的主要功能:
航母上,艦載機起飛時,發動機的尾噴管會噴出高溫高速的氣流。為了確保這些氣流被安全導向,防止火焰和熱氣損傷甲板和周邊裝置及人員,擋焰板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飛機啟動發動機、進行高速運轉時,航母上的擋焰板會升起,將尾流擋住,保障後方人員和其他艦載機的安全。起飛完成後,擋焰板會迅速關閉,另一架艦載機迅速就位,準備起飛,這既保證了安全,也提高了起飛效率。
印度的航空母艦雖然不是完全自產,但甲板上設有擋焰板。然而,在對外展示時卻出現了戰機背後空空如也、直接起飛的情形,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印度航母的起飛效率較低
由於米格29是從俄羅斯引進的艦載機,印度航母的排水量僅為4萬噸級,能搭載的艦載機數量非常有限。由於出勤率低,導致甲板上的活動並不頻繁。戰機起飛後,還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安排其他戰機起飛或其他活動,甲板上並不繁忙,沒有必要升起擋焰板(因為戰機後方幾乎沒有什麽活動)。
第二,當時的場景是為了表演而設
#深度好文計劃#我們所看到的畫面是印度媒體刻意展示的雙航母場景。對印度來說,這更多是一種表演性質的活動,也就是說當時每艘航母上只起飛了一架戰機,任務完成後即進行回收,不排除航母上的工作人員可能出於懶惰,沒有操作擋焰板。
然而,不論是表演還是管理松懈,我們都應該對此保持警惕。航空母艦作為國家重要的軍事資產,無論在戰爭還是和平時期,艦上每一件裝置和每一個人都應保持戰備狀態,不能有任何放松。每一次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都關系到裝置和人員的安全,如果因任務性質不同而放松警惕,無疑會為未來的許多操作埋下隱患。
當然,對於印度海軍來說,無視攔阻索或不使用擋焰板可能只是平常操作,也許我們有點小題大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