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發生在抗美援朝前後的蘇聯為我軍提供武器裝備的那些故事和數據

2024-05-18軍情

有人總是把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援助我們武器這件事理解為「白給」,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援助」按世俗說法就是「幫忙」,只有在援助的前面再加上「無償」二字才能叫「白給」。而現實的情況是,當初蘇聯對我們提供的武器只能算「援助」,不能算「白給」,因為那是有償的。那麽當時圍繞著這件事情到底發生了那些故事呢?

新中國迫切需要一支正規化、多兵種的軍隊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是與制式裝備這個詞不著邊的,盡管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過程中我們透過在戰場上繳獲敵人的武器,裝備了一支幾百萬人的軍隊,但是,他們所使用的武器卻是參差不齊「萬國」牌的,而且,既沒有空軍也沒有海軍,就連坦克、大炮等重武器也是微乎其微的。這對我軍將要承擔的跨海作戰完成解放台灣的任務是極其不利的。

為了改變這支軍隊的武器狀況,使部隊向正規化,多兵種、機械化方向發展,也是為解放台灣做好充分準備,早在共和國籌建之初的1949年8月,我們就向蘇聯提出了進口蘇聯先進武器裝備的計劃,當我們的飛行員還在航校學習時,我們就先後從蘇聯購買了443架和185架飛機,並同時購買了海軍艦艇若幹艘。

盡管陸軍裝備的更新沒有走在前面,但我們也是向蘇聯提出了在1953年年底前進口60個陸軍師現代化武器裝備的采購計劃。這些武器采購計劃,隨著毛主席出訪蘇聯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都相繼得到了落實並陸續進入到了合約執行階段。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既然是進口武器,當然是要花錢的,因此,根據合約規定,這些武器裝備中國政府都是要透過分期付款或向蘇聯貸款來進行結算的。

韓戰改變了我軍裝備更新的節奏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國政府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可是,出兵北韓,我們要面對的對手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風光無限的世界第一強國的軍隊,那麽,靠裝備落後的部隊去戰勝敵人,部隊是會遭受重大損失甚至完不成任務的,因此,我們的部隊迫切需要用先進的武器裝備武裝自己。

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也是為前線將士們的生命負責,中國政府在決定出兵北韓之時便同時向蘇聯提出了提前交付原定進口武器的要求。為此,周總理親自去蘇聯向史達林提出了一個誌願軍急需武器的清單:

第一批包括大口徑加農炮、100公釐以上口徑榴彈炮、76公釐口徑山炮及高射炮、火箭炮等各種火炮11種共2114門;各種牽引車、修理車、運輸車、救護車、起重機車、摩托車等共3301輛,並要求這些武器在三個月之內必須交貨。

第二批包括,各種火炮2064門、汽車3286輛,,要求在5個月內必須交貨。

批史達林作為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當然樂於看到中國出兵北韓的決定,他不僅答應了周總理提前交付武器裝備的要求,還承諾將派蘇聯空軍到北韓作戰,以保障誌願軍的空中安全。

然而,盡管改變了交付計劃,但這批武器還是沒有趕上我們英勇的誌願軍部隊的戰鬥進度。誌願軍從1950年10月19日入朝作戰,截止1951年1月8日,已經用自己從國內帶來的原有裝備,透過機動靈活的戰術和不拍犧牲的戰鬥精神,透過三次戰役,成功地把已經推進到鴨綠江邊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到了北緯37度線以南地區。

當然,從戰鬥中暴露出來的許多戰鬥因裝備落後達不到作戰意圖的問題也清楚地告訴我們,必須馬上改善誌願軍部隊的武器裝備。

由運動戰向陣地戰的轉變

正當誌願軍幾十萬官兵在北韓的冰天雪地中與聯合國軍苦苦鏖戰之時,1950年11月7日,毛主席又親自致電史達林,提出了蘇聯方面一次性向中國提供36個步兵師輕武器以改善北韓戰場上誌願軍武器裝備落後狀況的要求。這些武器包括:十四萬支蘇制步槍及子彈五千八百萬發、2二萬六千支自動步槍及子彈八千萬發,七千挺輕機槍及子彈三千七百萬發、二千挺重機槍及子彈二千萬發,TNT炸藥一千噸等。

就這樣,從1951年1月開始,蘇聯方面便開始按照合約陸續向我方交付各種武器裝備,而我誌願軍部隊也開始陸續透過戰場休整、部隊輪戰、國內改裝等措施先後拿起了這些新式武器。隨著裝備的改善,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上的傷亡率有了明顯的降低,而且在第四次、第五次戰役中,我軍的陣地戰防守能力也的到了不斷加強,更值得欣慰的是隨著「喀秋莎」火箭炮等先進武器的投入,我軍的進攻和防守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後來的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中我軍裝備甚至達到了可以與美軍抗衡的水平。

雖然說武器裝備不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但是,其所占有的比重也是不可或缺的。誌願軍在北韓戰場上的表現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遲到的30個師裝備

抗美援朝戰爭進行到1951年5月時,毛主席又派當時的副總參謀長徐向前前往蘇聯,帶去了一個再次購買能夠裝備60個步兵師武器的一攬子計劃。並根據北韓戰場的態勢,提出了希望蘇方能夠在半年內全部交付的要求,可見,當時的中國領導人對打贏這場「抗美援朝戰爭」是下很大了決心的。然而,史達林這一次並沒有全部接受我們的要求,其理由是蘇聯的生產能力也是有限的,即使開足馬力,盡其所能要想在一年內全部交付都是不可能的,還談何半年?

訊息傳回北京,毛主席對此也表示理解,他提出了在保障1951年交付10個師裝備,以滿足北韓戰場需要的前提下,三年內全部交付其余部份也可以。於是,合約得以順利簽訂。然而,此合約在執行中卻並不順利,到1953年底,蘇聯方面不僅沒有全部交付合約訂單中的武器,就連要求在1951年年內交付的10個師的武器也沒有按期完成,至1953年底,這份合約,蘇聯方面只完成了合約總數的50%,其余數量直到1954年底才最終得以完成,而此時,韓戰已經停戰一年多了。

值得稱道的契約精神

韓戰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爆發的最大的局部戰爭,表面上看是南北韓內部的矛盾引起的,其實也是二戰以後形成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鬥爭,同時,也與遠東地區北韓周邊國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中國出兵的上句是「抗美援朝」,下句則是「保家衛國」,理由說得很清楚,蘇聯也然,南北韓孰勝孰負也是蘇聯的重大關切,因此,當美國透過仁川登陸,一路向北幾乎占領整個北韓時,蘇聯是急於幫助北韓的,可鑒於蘇美兩國在北韓戰場直接兵戎相見會有直接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等原因,蘇聯又不能直接走到台前來,因此,當中國政府應北韓政府請求,決定出兵北韓時,史達林是非常贊同的,甚至還承諾出動空軍為沒有空軍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提供空中掩護,所以,誌願軍出兵北韓的另一層意義就是作為社會主義大家庭成員盡國際共產主義義務。

而蘇聯方面對中國的這一國際主義舉動從內心裏說是非常感激的,所以在與中國再次簽訂軍火合約時做出了這樣一個條款:以1950年10月19日誌願軍入朝作戰為準,此前蘇聯提供給中國的所有武器裝備,其單價維持原價不變,並按實際發生數量結算,此後蘇聯再提供給中國的所有武器裝備均在原合約價格的基礎上降價30%,從這個角度看,蘇聯當時也算是給了我們很大幫助了。

不過,蘇聯在按合約為中國提供武器時,也有令中國不滿的地方,他們把許多二戰時期的庫存,甚至是用過的武器以次充好提供給我們,也發生了一些由於武器裝備粗制濫造品質低劣影響我軍戰場正常使用的事情,最典型的就是蘇聯提供給中國的372架米格9戰鬥機,米格9戰鬥機是蘇聯研制的第一代噴射式戰鬥機,其油耗大、作戰半徑短、效能也差,誌願軍空軍駕該機在北韓升空作戰以後發現,根本無法和美軍的噴射式飛機對抗,因此,立刻就停飛了這種飛機。並向蘇聯方面說明了情況。史達林知道情況屬實以後,斷然決定重新無償向中國提供了372架米格15戰機,從而改變了中國空軍在北韓天空的戰鬥局面。

當然,對蘇聯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及時按時如數執行合約,本著中蘇友好的原則,中國也是沒有做出過分的追究。

據統計,有64個陸軍師和23個空軍師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裝備起來的,其總價值約合人民幣30余億元。

不過,赫魯雪夫上台以後,中蘇兩國、兩黨之間出現了許多矛盾,蘇聯不僅撤走了專家顧問,撕毀了合約,而且還上門逼債,甚至最後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而1959年至1961年又恰逢中國遭受了三年嚴重的自然災害,因此,造成了中國經濟極其困難的局面,但是,盡管如此,中國也沒有賴賬,而是號召全國人民咬緊牙關,省吃儉用地盡快還債。

我們透過紅遍全國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歌曲,知道了可可托海這個地方,實不知,可可托海早就為中國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並揚名全國。

可可托海位於新疆富蘊縣,是個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的地方,他有一處稀有金屬礦,蘊含著航空、航天、氫彈等計畫必須要用的鈹、鋰、銫、鉭鈮等多種稀有金屬元素,上世紀50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們國家僅靠這個三號礦坑在三年時間裏就歸還了蘇聯20億元人民幣的債。

回顧這段歷史,客觀地說,我們應該感謝蘇聯為我們提供了那麽多的新式武器,因為,這不僅使誌願軍在北韓最終戰勝了聯合國軍,更是透過這些武器使我軍在裝備上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而加速了我軍正規化、現代化的行程,當然,我們也更應該感謝當時我們國家的領導人,是他們的英明決策使我們贏得了這樣一個建設一支現代化軍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