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二戰夥食篇22: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吃什麽?

2024-07-20軍情

二戰時,日本在東亞跟東南亞耗費了好多物資,投入了大量戰力。因為國家力量不停被消耗,還跟歐美關系變糟了,尤其是歐美對日本戰略物資實施禁運,這使得日本感覺自己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受到威脅,所以就打起了有名的太平洋戰爭。

那太平洋戰爭可不是在陸地上打,啥物資都得靠海軍給運過去。要是物資讓人給截了,海島上的陸軍就沒補給了。剛開始的時候,日軍還稍微有點優勢,可到了後來,日本海軍都快不行了,那海島上陸軍的物資自然也就供不上了,結果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都餓得去吃草了,甚至連同伴都吃!

【蓄謀已久的作戰手冊】

發動太平洋戰爭是日本早有預謀的,日本參謀部早就著手搞針對東南亞以及太平洋作戰的兵棋推演了。日軍大本營對太平洋上好多島嶼復雜的地理環境做了探索和摸底。為了讓日軍在這些島上更好地生存和打仗,大本營還專門讓辻政信帶頭,弄出了個野戰生存手冊【一讀必勝】,這手冊是從日軍在海島作戰訓練裏總結出來的。

【一讀必勝】仔細講了東南亞還有太平洋那些島嶼的風土人情、地形狀況、防疫補水以及勤務之類的辦法,這書給日軍在馬來半島跟菲律賓的閃擊戰獲勝提供了基礎。

可後來這本書就不頂事兒了,由於日軍在太平洋群島上連連吃敗仗,那號稱讀了就能必勝的【一讀必勝】能給的助力越來越小。說到底,後期的日軍在各個島上都成了孤立無援的部隊,連充足的補給都沒有,這就使得這本理論教材完全派不上用場了。

【太平洋戰爭日本陸軍每日夥食標準】

標準的吃食這樣安排:精米六百六十克、大麥二百一十克、鮮肉十克、蔬菜六百克、腌菜六十克、醬油二十克、味增七十五克、清酒四百克、鹽五克、糖二十克、茶三克。

行軍打仗吃的東西:精米五百八十克、餅乾二百三十克、罐頭肉一百五十克、幹菜一百二十克、梅幹四十五克、醬油四十克、味增三十克、鹽五克、糖二十克、茶葉三克、清酒四百克。

【依靠聯合艦隊的運輸】

在海島打仗,一開始島上日軍的夥食是聯合艦隊的補給船從本國運過去的,那會兒他們占上風,所以前期食物能按標準發,這時候的日軍起碼能吃飽肚子。

然而隨著戰事越發糟糕,美軍慢慢掌控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制海權,這使得日軍能得到的補給食物不斷減少,能吃飽飯都成了一種奢望。

就說那餓死率特高的瓜島吧,日本覺著收拾美軍挺容易,就沒多帶物資,輕裝上陣了。可沒想到錯估了形勢,一開始美軍就占了上風,短期內打不敗美軍,結果就變成了拉鋸戰。

日軍餓得不行了,只好求聯合艦隊給送吃的,聯合艦隊搞了個鐵桶運輸計劃來補給。可美軍仗著有優勢,不停地炮轟,這下日軍的補給差不多斷了,十個鐵桶能拿到兩個就不賴了,然而島上的日軍不少,補給卻少得可憐,把日軍餓得都快尋死了。

【饑餓的日軍】

後勤補給被破壞,日軍能拿到的補給越發少了,每天的夥食標準不停下降。後來,每天的口糧是150克米面、一碗味增湯、110克地瓜,還有50克左右用不知道啥植物做的醬菜。糧食不夠時,日軍最愛吃的白米飯得省著吃,把米和熱帶的安蓬芽植物混一起煮,想讓食物多點,可這東西一般人吃不下,不少日軍吃了都鬧肚子。

有限的食物是留到最終決戰時用的,到了最後,日本有種叫日之丸的便當,說白了就是個飯團裏加個梅幹,這就算是最後一餐了。可這夥食根本沒法讓士兵吃飽,更別提打仗了,所以後期在太平洋戰場上,好多日軍都是被活活餓死的,非戰鬥減員的日軍特別多。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日軍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那地兒,日軍的第41聯隊,後勤補給讓盟軍給徹底截斷了。能找著的吃的,都給吃得精光。這整個連隊餓得不行了,直接就因為饑荒垮了。戰後一統計,這整個41聯隊的傷亡率有90%呢,好多人都是餓死的。

在別的地兒,不想幹等著餓死的日軍,為了求生,只好往另一處海岸轉移。可這轉移得在熱帶雨林裏走兩個月,而日軍手裏的吃的只夠吃七天,所以在轉移的時候,差不多都死光了。

在瓜島那兒的日本兵

日軍一開始進攻瓜島,想著快點打完,就沒帶多少東西,輕裝上陣了。可沒料到瓜島上的美軍很難打下來,這仗就變成持久戰了。最後,這兒成了日軍和盟軍的一場大決戰。後來美軍掌控了制空權,一下子就把進攻瓜島的日軍補給給截斷了。

瓜島那地兒是副熱帶的,氣候特別潮濕,到處都是數不清的毒蛇和猛獸。而且日軍沒啥後勤保障,一個個餓得不行,只能啃樹皮。甚至有些日軍喝了不幹凈的生水,得了痢疾,這戰鬥力也就大幅下降了。

沒吃的了,好多士兵都沒心思打仗啦,真沒轍,能吃的東西他們都給吃光了,像樹皮雜草啊,蒼蠅蚊子啥的,只要能進嘴的,都吃得幹幹凈凈。實在找不著吃的,有些日軍就盯上了死去的同伴,竟然開始吃日軍的屍體。雖說後來不讓這麽幹了,可根本不管用,餓急眼的日軍才不會聽呢。

這可不行啊,日軍軍官為提士氣,挑了幾個兵當敢死隊,讓他們吃飽去打美軍彈藥庫。可那彈藥庫肯定有好多人守著,所以派一次敗一次。又沒糧食,去偷襲的日軍只能喝點米湯就上了,最後沒吃的了,有些日軍幹脆就自殺了。

沒辦法,日軍最後只好撤了,那些快不行的重傷員,給他們留下手榴彈,讓他們自己了結,就這樣,日軍在瓜島這場挨餓的行動中,死了 2 萬人後結束了。

【生產自救運動】

瓜島戰役失利後,不少日軍明白得在戰場上具備持續作戰的本事,所以他們就學咱的大生產模式,在太平洋戰場上弄起了生產自救活動。但好多島嶼都被美軍轟炸襲擊了,使得一些生產自救活動都黃了,就那個被稱作「種地狂魔」的今村均搞的「臘包爾大生產」運動最像樣。

今村均在臘包爾讓美軍給圍住了,補給也沒了,海軍那些家夥也指望不上。為了不在島上等死,今村均靠著當地土著的幫忙,搞起了生產自救。

在臘包爾,今村均領著日軍種了日本人愛吃的水稻,還種了產量挺高的地瓜和木薯,這些東西都能放挺長時間。沒畜力咋整?今村均把留在島上的馬都弄來當耕牛使了。

剛開始那陣兒碰到好些難題呢,像日本的旱稻種子不適應熱帶的天氣,老是沒收成,甘薯讓蟲子咬得差不多都沒了,玉米也不咋地,常常被當地的如麗給吃得精光,沒轍了,只好拿土著吃的木薯來提取澱粉當主食。

除了種糧食,今村均在島上還養著豬和各類家禽。這些家畜能提供蛋類和肉,它們的糞便能當肥料用。在這熱帶島嶼上,人們把各種高糖作物用來制糖。在醫藥上,他們種了不少藥材,為的是有個急用的時候能用上。

吃的事兒搞定了,武器上呢,他們把美軍轟炸後留下的各類彈片收集起來,拿去制鐵、冶煉。為能長久待在那兒,他們把臘包爾的山給挖空了,弄成日軍永久性的守備工事。

靠著這些辦法,臘包爾的日軍做到了自給自足。別的海島上的日軍都餓得不行了,可臘包爾的日軍因為搞大生產運動,一直挺有活力,一直到最後投降都是這樣。

那時候每天的夥食標準是:有100克米,260克紅薯,還有相當於兩公斤木薯量的澱粉,也就是580克。

【戰地自救運動】

那臘包爾的自救運動沒法照搬,別的島老是被美軍轟炸。為了不被餓死,他們搞起戰地自救,像有些日軍就弄個「漁獵班」「農耕班」來搜羅吃的,靠抓海產、撿鳥蛋、采海藻啥的補充食物。

同時研究海島上的植物,搞清楚哪些能吃哪些有毒,這就跟貝爺的荒野求生差不多。就像日軍 18 師團,把島上 46 種能吃的植物仔細分了類,比如說,南瓜的幼芽和葉子腌一下就能吃,芭蕉的根莖、幼芽能做成鹹菜存著吃。

挺有意思的,不是誰都能捕撈海產品的。北海道的旭川聯隊跟名古屋地區的聯隊,因為傳統漁獵習俗,每次都能有收獲。可關西這邊的師團不咋經常捕撈,所以沒啥收獲,就只能吃植物了。

總的來講,在太平洋戰場上,除了臘包爾的日軍能自己解決吃喝,多數日軍都沒法得到有效補給,常常挨餓。而且作戰環境糟糕,雨林裏又潮又熱,日軍沒了海空優勢,在太平洋戰場上那簡直就是慢慢等死。想想日軍在二戰時幹的那些壞事兒,餓死這種下場也是他們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