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利劍-2024B"圍台軍演雖僅持續13個小時,卻使台軍和西方國家重新審視中國軍隊對台灣問題的掌控能力與決心。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海軍、空軍、海警等多個兵種進行了緊密協作,演習範圍覆蓋整個台灣省。有觀察者認為,這一時段象征著解放軍對台海局勢的掌控能力,警示台獨分子抵抗毫無意義,外界插手台海局勢的幻想更是無稽之談。這是解放軍在五個月後的第二次「圍島軍演」,顯示出其將「軍事演習」逐步轉變為「日常管控」的趨勢,必要時可輕易切斷台灣省與外界所有聯系,令其成為孤懸海上的孤島,以快速應對台灣問題。
此次解放軍針對台海進行的大規模聯合軍演,引發了軍迷們的熱烈討論。有人提出,將目前解放軍的實力與台灣省的軍力進行比較,是否能夠像30年前的海灣戰爭中美軍那樣迅速制勝,減少傷亡,順利實作台灣的回歸,推進祖國的統一大業。回顧30年前的海灣戰爭,伊拉克軍隊聲稱擁有百萬大軍,自詡為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武器裝備齊全,甚至讓美國軍隊難以全身而退。彼時,國際社會也普遍認為美國可能面臨嚴峻挑戰,甚至可能因此而聲名大噪的處境逆轉。
出乎意料的是,這場戰爭的進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連美國人也未曾預見到會如此迅速結束。在美國軍方所采用的立體多維打擊策略下,伊拉克軍隊迅速崩潰。僅用42天的空中打擊,就徹底摧毀了伊拉克的國防體系,結合100個小時的地面戰鬥,美國最終擊潰了整個百萬大軍,迫使伊拉克接受停火協定。自1991年1月17日淩晨對伊拉克展開大規模空襲,至1991年2月28日達成停戰協定,海灣戰爭的總持續時間僅為42天。
在這場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付出的代價微乎其微,僅有146人陣亡和467人受傷,遠低於戰前預期的美軍傷亡1.5萬人的估算。這場沖突展現了強大的碾壓效應,尖端武器的降維打擊使伊拉克的國防體系幾乎失去了效用,再多的兵力也無法改變現狀。這一事實令各國深刻認識到,未來戰爭的格局已然轉變,傳統的人海戰術已不再具備勝算,只有切實發展尖端武器,才能在未來戰場上立足。
中國國防工業的進步深受這場戰爭的影響。90年代,國家批準了大量尖端武器計畫,同時借助蘇聯解體後中俄及獨立國協國的友好關系,積極引進先進作戰武器,加速國防現代化行程。值得註意的是,海灣戰爭爆發時,中國的武器裝備水平與伊拉克相當,而伊拉克則配備了許多自蘇聯引進的先進防空飛彈和坦克等作戰武器。在常規武器裝備上,中國軍隊僅在數量上占優,若這場戰爭發生在中國,結果如何至今仍是軍事愛好者爭論的熱門話題。
1996年的台海危機暴露了中國軍隊武器的落後,當時面對美國海軍的雙航母戰鬥群,幾乎毫無優勢可言。與此同時,台灣軍方的裝備甚至顯得更為先進,若發生沖突,勝算幾乎無人樂觀。然而,伴隨中國經濟、工業與科技的持續發展,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今天的解放軍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各類尖端武器齊備。在亞太地區,優勢逐漸顯現,昔日台灣軍方的優勢已蕩然無存。
解放軍空軍目前配備了多款尖端戰機,包括殲10、殲20、殲16和殲11,以及來自俄羅斯的蘇27、蘇30和蘇35等三代及以上的機型,整體裝備數量超出1000架。然而,台灣省空軍的實力相對薄弱,現有140多架F16C/D、53架幻影2000和129架FCK1經國號戰機,主力戰機共計僅約300架,且這些機型的平均服役時間逾20年。此外,台空軍的預警機僅有5架E2K「鷹眼」,在電子戰、偵察等特種作戰飛行器方面則幾乎沒有配備。除了前述機型,解放軍還擁有200多架轟6系列轟炸機,偵察、預警、電子戰及運輸機的種類齊全。
火箭軍是一個現代化的戰略軍事力量,承擔著重要的國防任務。它運用高技術武器系統,確保國家安全與穩定,發揮著威懾力量的關鍵角色。該軍種的不斷發展,使其在國際軍事格局中占據日益重要的地位。
解放軍的優勢在海軍、陸軍和火箭軍方面愈加顯著。火箭軍所配備的東風15、東風16、東風17、東風21D和東風26等飛彈,讓台灣的重要軍事設施在沖突爆發之初便處於攻擊範圍之內。目前,海軍已經擁有三艘航空母艦、32艘052D型驅逐艦、10艘055型萬噸級驅逐艦、6艘052C型飛彈驅逐艦、8艘071型船塢登陸艦、3艘075型兩棲攻擊艦以及40多艘054A/B型護衛艦,並且水下還有眾多攻擊潛艇。在太空層面,解放軍已構建起一個全面的偵察、預警、監測與定位系統,台軍的一切動態均在其掌控之中。
在中國周邊,台灣面對解放軍的挑戰顯得力不從心,連美軍也難以掌控局勢。解放軍擁有多樣的遠端打擊武器,龐大的海空力量完全有本事將美國航母戰鬥群阻止在1000公裏之外。而台灣由於與大陸的距離較近,甚至遠端火箭炮都能覆蓋其部份區域,戰機的起飛僅需數分鐘即可飛抵台灣上空。此外,海軍和空軍的戰機能夠在台灣周邊實施海空封鎖,切斷台軍與外界的所有聯系,使其失去外部支援。由於台灣島面積小,缺乏戰略深度,一次失利便足以擊潰整個台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