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靠實戰經驗,打仗需要老兵,這些其實都是農業國、農業時代的人才有的思維。二戰歷史證明,所謂的老兵經驗其實也就是那麽回事,真正的強國考的都是海量培訓軍官和技術人員的能力。
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特別喜歡老兵,什麽老兵是「國之瑰寶」,「如果作起戰來,只有這樣的兵員(老兵)才能算數」都是那時中國軍隊的主流論調。為了留住老兵,很多中國軍隊的軍官不惜挖兄弟部隊墻角,在待遇和特權上給予老兵優待。中國老兵的作戰時間也是世界最強,甚至可以說沒有之一。中國當時不少軍隊可是從北洋時期一直打到抗戰,一些老兵甚至從袁世凱時期一直打到淞滬會戰,這份資歷你就說牛不牛?
和中國軍隊比起來,二戰時期軍事強國的軍隊老兵就少多了。一戰時期,美國陸軍還有239萬的大軍(1918年總兵力是239萬5742人,士兵人數是226萬5257人);到1921年開始到1936年,美國陸軍的總人數就在13萬到21萬間徘徊。截止到1936年,美國陸軍的總兵力也不過是16萬7816人,這些士兵基本上都沒實戰經驗。二戰結束時,美國陸軍總兵力是826萬7958人,美軍士兵大部份都沒有中國軍隊的實戰經驗。美軍的政策也不支持某個軍隊保留大量老兵,美軍規定士兵只要攢夠了85分的退伍分,就可以結束部隊,只有少數戰鬥精英可以充當士官和教官(美軍的王牌飛行員們很多就充當了教官)。
德軍同樣沒有那麽多老兵,大部份德軍都是1936年後從軍的,參加過波蘭戰役、法國戰役的士兵都是德軍中的老資格。一戰結束後,德國按規定只能保留十萬人的軍隊。1934年德國才有25萬人,1936年德軍才擴充為60萬人,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總共動員了1810萬人進入軍隊,九成九的德國軍人按照中國標準算不上老兵。在整個二戰中,軸心國一共動員了4048萬人,這些士兵大部份都不是老兵。
二戰主要參戰國一共動員了一億2717萬人參戰,在這種前提上,幾十萬老兵的作用非常有限。二戰強國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快速培訓幾十萬軍官,再用這些軍官指揮作戰。德軍在希特勒上台前,只有3500名軍官;到1943年十月份,德軍軍官已經有到24萬6453人,你算算擴充了多少倍?美軍也有同樣強悍的軍官擴充能力,美軍陸軍1936年有軍官1萬3512人,1939年納粹秒殺波蘭時,美國國內還是一片「歲月靜好」的模樣,陸軍軍官人數還是1萬4486人。到了1941年美國才把陸軍軍官擴充到9萬9536人,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發瘋一樣培訓軍官,在1945年把陸軍軍官人數擴充成了89萬1663人,和1939年相比,人數擴充了61倍多。
這還只是美國陸軍的軍官人數,美國海軍也有幾十萬軍官。整個二戰時期,美國培養了上百萬軍官。它對軍官的培養充滿了工業化色彩,美國海軍可以在美國大學中招收後備軍官,和當時的中國不同,從事這項工作的美軍人員還都是未來精英,尼米茲就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後備軍官訓練團的負責人,他還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也有龐大的後備軍官學校,美國大學生透過三個月的特別軍訓後,就可以充當軍官。雖然西點等科班出身的軍官是美軍將軍的主流,二戰中絕大部份美軍軍官都是臨時培養的。
二戰強國的軍官們經過培訓後,就能指揮眾多裝備,他們成了二戰強軍的主體。中國軍隊在抗戰時也培訓了幾十萬軍官,裝備、火力卻變化不大,軍官們需要老兵們的經驗。這些老兵打內戰的經驗是有的,自保的本事也有;打火力遠超自己的敵人,那就力不從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