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發飛彈升空,全場人屏息凝視——可別偏了!守候在監測室的印度高層都緊張得直冒汗,他們也清楚自家的飛彈經常偏得離譜,難以預測。
印度飛彈的飛彈因此也被網友們稱為 「布朗 彈道」,別國的防空系統根本預判不到飛行軌跡,可以說比錢學森彈道還可怕。
不過這飛彈不僅是被攻擊的人怕,就連印度自己也怕。所謂布朗彈道,其實就是不規則無規律的運動,通俗點說,就是找不著北,只能瞎竄。
比如,2020年,無畏飛彈飛出去沒多久就糊裏糊塗掉到海裏了。這要是對敵人是「無畏」,對印度自己,那叫「無奈」!
這飛彈要去哪兒?連印度自己也不知道!
每當印度發射飛彈,人們就仿佛在觀看一場無厘頭的表演,而最不輕松的就是印度自己,因為擔心「布朗彈道」會不會亂來。
這個名詞聽起來好像很專業、很高大上,其實帶著幾分諷刺意味,嘲笑飛彈沒有準頭,不按照預定的軌跡飛行,而是經常亂飛、失敗。
較為出名的一次發生在2020年10月12日,那是「無畏」系列,從點火的那一刻開始所有在場的人都小心翼翼地看著監控螢幕,緊張而期盼地盯著軌跡的追蹤。
然而,就在它升空8分鐘後,不知怎的失去方向,最終「自由落體」不見了,後來被確認墜落了。所幸,是掉進了海裏,而不是人口密集的陸地。
這可不是「無畏」頭一回「走失」了。早在2015年和2016年,這位「好戰的無畏」在試射時就出現了各種狀況:一次飛了128公裏後就報廢,另一次僅僅升空2分鐘就失控。
很顯然,這飛彈帶著自己的小脾氣,不願乖乖聽話。
其實飛彈發射本應是高科技國家展示實力的方式,可「無畏」卻總是搞得像是隨時要調頭的「飛行烏龍」。
人們稱其軌跡為「布朗運動」——因為根本無法預測,正如那種微粒不規則運動般混亂無章。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即便是印度自己,也難以預測它將會飛到哪兒,落到哪兒。
這情況不僅讓印度自己心驚膽戰,更讓對手的反導系統難以應對,畢竟你不知道這飛彈要幹嘛,防得再厲害也無濟於事。
原本科學上用來形容隨機運動的術語,如今成了印度飛彈的「官方代號」。明明是個軍事武器,偏偏讓人聯想到實驗室裏的微粒,聽上去多少帶些荒誕味道。
然而,布朗運動雖荒唐,卻對敵方防禦系統形成了莫大的難題。反導系統往往在精確軌域基礎上攔截目標,而軌跡隨意、極不穩定,倒意外具備了一種「不可預判」的突防效果。
烈火飛彈,越燒越迷路?
聊到印度的飛彈計畫,除了「無畏」以外,最知名的就是「烈火」系列。他們對「烈火」飛彈寄予厚望,聲稱它將是他們的「大殺器」。
聽名字,似乎比「無畏」更有氣勢。
「烈火」的開發在印度軍工史上也是一段反復試錯的過程,從一開始,軍方就希望這飛彈能與國際先進飛彈媲美。無奈現實卻一再揭示他們在制造工藝和材料技術方面的欠缺。
有專家指出,其彈體制造中所用的塗料和零件裝配工藝存在很大問題,飛彈飛行中的溫度變化導致燃料反應過於劇烈,致使彈體承受不住溫差而變得極不穩定。
這些問題一再在測試中暴露出來,使得飛彈已服役,卻也遲遲不見它能有效投入作戰使用。至於最新型號的升級計劃,目前也僅停留在理論階段,實戰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它們使用的是固體燃料,射程約2000公裏,按理來說會是一種可靠的戰略性武器,但實踐效果卻截然相反。過去幾年間,它在多次測試中軌域出現偏離,飛行極不穩定,甚至出現離譜的偏航。
這一系列已經有了從1到5多個型號,但有趣的是,目前真正裝備較多的還是「1」和「2」這種基礎版,射程和威力都遠低於最初設想。
可能是因為多次試射笑話不斷,出現「布朗運動」的頻率比想象中還要高。這讓它的戰鬥力令人質疑,有專家甚至調侃,這火都還沒燒起來,就自己先迷路了或者先把自己給幹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難以預測的軌跡經常被拿來和「錢學森彈道」對比。後者屬於一種革命性設計,做到了突防性與靈活性的兼具,從而讓敵方的防禦系統難以預判。
相比之下,印度缺乏這種精確的設計和控制能力,倒是意外地形成了一種另類的「不可預見性」。只是有諷刺意味,一個的本質是「可控的復雜性」,另一個則是「失控的隨機性」。
小心!布拉莫斯要上天了,但去哪還不知道
另一個計畫「布拉莫斯」也被寄予厚望。作為印、俄聯合研發的重點,它一度被印度人吹捧為「軍工明珠」。然而,這明珠的光芒卻因數次失敗的試射而變得暗淡。
其失敗事故常見諸報端,而且有一次發射之前,印度甚至緊急疏散了發射區域的上萬名平民,以避免可能的人員傷亡。
它采取了超音速巡航飛彈設計,理論上應該具備較強的突防能力。但遺憾的是,現實中卻屢屢在飛行過程中偏離原定軌跡,甚至像「烈火」一樣,成了又一個「布朗彈道」的代表。
飛彈頻繁的失控現象,反映出印度在飛彈精確制導技術方面的薄弱,而缺乏足夠的飛控技術支持更是導致飛彈方向隨意、軌跡不受控的重要原因。
細看其設計,偏航的根源在於印度在飛控上嚴重依賴外國的技術支持,但在系統整合方面卻未能達到預期。
其實在制造過程中就已經發現部份關鍵零部件的穩定性不太好,比如熱控問題始終未能解決,所以發生意外的燃燒反應也在意料之中。
但一次又一次的失控事故也在全球引發了質疑:究竟印度的飛彈技術何時才能真正具備實戰能力?這樣頻繁失控的飛彈,不僅讓敵人害怕,連自己的人民也不得不保持高度警惕。
「布朗彈道」的「神秘」最終折射出的是該國在技術上的薄弱。畢竟任何一種精密的武器,其制造和測試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
對於印度而言,急於追求「烈火」或「布拉莫斯」這樣的戰略武器,卻忽視了在核心科技和制造工藝上的積累,導致了今天「布朗運動」頻發的尷尬局面。
參考資料:
該國雖創造一箭104星記錄 但50年來射火箭卻經常失敗.新浪軍事.2019-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