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如何評價大數據「殺熟」這一現象?

2020-09-16知識

今年Job Market上正好有一篇JMP討論了這個問題:

Online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by Consumers

作者是史丹佛大學的Shota Ichihashi。

如果顧客的註意力有成本(所以無法比較所有商品),同時企業利用的大數據技術能比顧客更了解顧客時,顧客是否有動力向企業提供自己的私密? 一方面,企業的大數據技術能夠更好地向顧客展示適合他們的商品(以免去他們跑斷腿之苦),但另一方面,顧客也承擔了被價格歧視的風險。

作者假設,企業可以先選擇是否「承諾」不進行價格歧視;在觀察到企業的「承諾」後,顧客決定是否提供,以及提供多少私密資訊;隨後,企業向顧客展示一件商品及價格,顧客決定買或不買。

如果企業承諾不進行價格歧視,則商品的價格在顧客提供私密資訊之前就已經決定好並公開;反之,如果企業選擇進行價格歧視,則企業在觀察到顧客的私密後才進行定價。

對於企業來說,承諾不進行價格歧視能夠讓顧客提供更多的資訊,因此能夠提供更適合顧客的商品,但是由於價格已經固定,利潤也隨之固定了;反之,不承諾的話,雖然可以進行價格歧視,但是由於顧客會相應地減少資訊,企業在展示商品時有更更高的風險顧客不願意購買。

在文章的設定下,作者得到了以下結論:

  1. 企業傾向於承諾不進行價格歧視,激勵顧客提供更多私密資訊;
  2. 不進行價格歧視的行為降低了消費者剩余(因為企業在定價時不了解顧客的偏好,定價將會過高),如果允許顧客在企業選擇是否價格歧視之前「承諾」透露多少私密訊息,反而能夠提高消費者剩余。

作者的其中一個假設「不同商品的邊際成本相同」我不太認同,這一假設保證了企業與顧客在「向顧客展示最適合的商品」(同時也是「最賺錢的商品」)這一點上有著共同利益(進而影響了其關於消費者福利的一些結論)——反之, 如果商品的邊際成本不同,就可能出現企業向顧客展示的並非是「最適合的商品」而是「最賺錢的商品」這種沖突

而如果我們總結一下本問題下的回答,可以註意到另一個現象: 顧客的註意力成本不僅體現在他們無法比較充分多的商品 ,而只能關註一部份商品(作者用「企業只能展示一件商品」來表現了這種註意力成本),同時也體現在 他們很難意識到企業正在進行價格歧視

我之前的回答中寫到過:

Richard Xu:為什麽經濟發展程度相差很大的兩個城市 麥當勞之類的連鎖店物品沒有差價其中有什麽經濟學原理?

5)fairness concerns: 同一品牌不同店面的價格不同可能會導致消費者的差評 ,也就是說,如果我習慣了家門口某家店面的價格,到了另一個地方,我會預期該品牌的店面對於同一商品有相似的價格。
6)firm learning: 最後一個解釋是隨著數據的累積,品牌正在學習如何根據彈性定價;然而我們並沒有觀察到這樣的趨勢,所以這一解釋也被否定了。 (現場有教授提到Amazon最近收購了Whole Foods,可以期待一下Amazon是否會采取彈性定價而非統一定價的方式)

在上述JMP當中,作者也寫到:

This potentially explains why price discrimination by online sellers seems to be uncommon, which, empirically, has been puzzling.
(結論1)潛在地解釋了 「線上商家很少進行價格歧視」這一在實證上困擾了經濟學家許久的現象

「大數據殺熟」並不算什麽新鮮手段(三級價格歧視),也不是什麽有趣的問題——相反, 為什麽商家不采取這一手段 ,是因為消費者會「懲罰」不公平的定價,還是因為商家希望能夠更好地「服務」使用者來提高利潤,才是更讓經濟學家感興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