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叔本華認為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2020-04-15知識
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魯迅

只要是一個聰明人,他就能發現所謂的「世故」包含著虛偽和荒唐的內容在裏面。只要是一個有品味的人,他對這些東西就肯定會產生反感。

而聰明和有品味是一個人擺脫庸俗的重要素質。

以前,我活的極其擰巴,一邊對人情世故極其痛恨,一邊又樂此不疲。常常自己一個人對著空氣罵街,頗有精神不正常的感覺。

後來我才明白,世故只是一個形式。就是說,任何本質的東西,都要透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的。任何內容,都要透過一定形式表現出來。

這種形式是由內容決定的,但形式在一定情況下,也會對內容產生一些反作用。

在每一場世故的互動中,不同的人會根據其本身不同的內容和你進行形式的交流,以此推動內容的發展。這個內容可能是消極的或積極的,可能是利益相關也可能是樸素的。

現實中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重合,但是肯定有一個主要的矛盾起著根本的作用。主要的矛盾也可能產生變化。

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則有必然也有偶然。主要的矛盾規定必然。

這並不一定都是好的,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事物的特性對「他物」的「侵犯」會產生抗拒。

比如說,市場的看不見的手是把事物推向殺雞取卵的。而老幹媽的陶華碧或許並不懂這些理論,但她聰明的認識到了這個道理,於是任憑風浪起,她穩坐釣魚船。人類個體是缺乏理性的,社會需要的實際就是這樣的個體。

黑格爾的這段論述,實際包含了權力的本質,就是對他物的規定性

形式會表現出一定的內容,透過對形式的正確把握,可以更好的推動內容的發展。當然,如果把握不好,被形式所欺騙裹挾,那麽後果就是被其他的內容規定,可能成為資本的燃料,或者成為某些政績的祭品。

我以前,因為對這些形式極度痛恨,想要放棄我的工作,去做一點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

我把我的想法和 @不想上吊王承恩 說了,王菊說,你大可不必這樣,你多賺些錢,捐一所希望小學,不是也很好?

我醍醐灌頂,這個道理不復雜,可我之前竟然沒想通。

這些令我憎恨的形式,他們總要存在的。既然我偏偏還是個很擅長這些破爛的人,那麽我在這個環境裏面堅持做下去,不也對社會有好處嘛。我不做,無非換個人做,大機率,做得不如我。

對這些形式進行準確的提煉和推動,向正確的內容發展的方向前進。這就是很好的事情,是對社會對個人都有很大好處的。

有了這個認識,我對這些形式就不那麽痛恨了。以前這些形式對我來說是好玩的遊戲和惡心的虛偽。現在我不再在意虛偽,這只是一個比較落後的環節。而除了好玩的遊戲之外,我還要想辦法讓它朝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