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據2019中國馬拉松藍皮書顯示馬拉松最快的是中年跑者,而精力體能更好的24歲以下跑者成績最差,為什麽?

2020-05-03知識

馬拉松的數據,放眼全世界,最愛跑步的歐美和日本,也都是類似的——基本35-40年齡段跑的最快,馬拉松的平均完賽成績4個半小時。

(身為前從業者)一直憋著一句話,基本上目前所有非精英選手的馬拉松數據統計,裝備啊訓練啊賽事啊……不管哪一類,這些各種*皮書、**大數據、**年度報告,有一個說一個,都毫無意義,毫無價值。

全是脫褲子放屁,說不出多少真正有分析價值的表象數據。

馬拉松最考驗有氧能力,而人類這個物種,(如果堅持鍛煉的習慣)有氧能力一直到60歲都能維持在極高的水準,而後才開始明顯衰退。相比之下力量、敏捷、反應、肌耐力……都是青春飯。所以相比較而言,馬拉松、鐵人三項的職業精英選手,比其它職業選手年紀都偏大。其它運動的選手30+就進入生涯尾聲,而馬拉松30+可能正好是巔峰狀態。

——中年人跑得更快,生理角度能解釋得通;

業余跑圈有句話叫,如果你想跑馬拉松,最好能保證每個月的跑量能達到200公裏至少。平均下來每天得跑7公裏。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周7天,能做到跑3休4甚至跑4休3已經是比較高頻的訓練了,更專業些的還能做到跑5休2、跑6休1甚至一天多練。

這就意味著馬拉松需要投入極多的時間,且這種投入必須是持續的。停止訓練後兩周時間,有氧能力就掉的沒法看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馬拉松這行不通。這樣一算,平均下來至少一周得有3-4天、每天拿出超過1小時(還不算前後換衣服、熱身冷身、淋浴之類的時間)在跑步上面。

——時間對青年社畜真的太奢侈了。相對來說工作穩定,家庭穩定的中年人,抽出時間跑步要更容易些。很多臨近退休年紀的跑者就是最讓人羨慕的一群人,經濟穩定,家庭穩定,時間充裕。

投入和成績成正比,很多業余跑者跑的最快的年紀,40+也很常見。

而青年人,如果能穩定的持續的花時間在一件事上——那趕緊去精進自己其它業務吧,不管是學習技能或者做些別的事,對未來人生或當下生活的改變,要比跑步來的重要的多;

有個運動計畫叫門球,發明初衷是為兒童設計的。結果沒想到兒童對這沒興趣,老年人卻玩的不亦樂乎。導致很多時候門球直接被叫作老年門球,變成了老年人的專屬計畫。

馬拉松也差不多如此。雖然花在跑步上不需要太多錢,但前面提到的時間,實在對不少人都是很金貴。何況這個計畫,需要的耐心、專註、忍受乏味的能力,都不是年輕人擅長的,又是中年人比較具備的。

——年輕人不妨趁著自己身體處於最佳狀態時,多去嘗試一些其它運動。比如球類、戶外。

等你人到中年,真切感覺到自己身體狀態下降,需要穩定且持續的運動來維持較好狀態時,跑步就是很不錯的運動了。

鐵人三項就更極端,三項運動不光都要兼顧訓練,也都得投入大量金錢。被曲解成中年成功人士的運動也不奇怪;

國內馬拉松處於「群雄割據」的時期。雖然上面有個中國田協,但馬拉松的舉行更多是當地政府和辦賽方的事,這導致國內馬拉松有不少結盟式的比賽,總體來講是各弄各的(比如北馬和漢馬是「一夥」的,廈馬和蘭馬走的近,浙江的馬拉松又是內部抱團的,這些不展開說了)。

這就導致很多數據,包括這個藍皮書的數據,只能作為參考,在很多數據打通上是做得蠻差的。

拿我自己來說,早些年跑過的馬拉松壓根查不到,個人的pb之類數據也完全錯誤。

——這類所謂大數據,這類統計,本身數據偏差就不小,數據的意義也不大。看個熱鬧就行了。

當下國內馬拉松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於長跑和馬拉松熱,很多媒體的宣揚方式都是值得商榷的。包括一些一窩蜂辦賽、一窩蜂參賽的現狀,對跑步正面效果的過度誇大,未必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