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我比身邊的很多人都優秀,但是卻依然很自卑?

2016-03-31知識

題主你好,這個癥狀的心理學的學術名詞是" 冒名頂替症候群/騙子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 ,由 Clance and Imes (1978) 首次命名。之前我也是此症候群患者,還是重病患者。雖然深感畢生治愈無望,但是我想如果能讓其他患者們知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如下癥狀,你們會不會感到寬慰些呢?


患者縱然功成名就,也依然無法內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他們自命為名不副其實的騙子,將成就歸功於命運的垂青或是機緣巧合。似乎眼前的輝煌並非最終結果,意外終有一天會降臨。

新鮮熱詞:騙子症候群 (資料來源:http:// xinli001.com )

Pauline Clance與Suzanne Imes這兩位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花了五年時間采訪150多位「別人眼中的」優秀女性。她們來自各行各業,經歷迥異,然而她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是,其實大家心中都有一個 不為人知、卻又大同小異的秘密 。那就是, 她們的內心中並不認可這些所謂的「成功」

那麽,她們是如何自我否定的呢?對此,Valarie Young博士曾在【成功女士的秘密想法】一書中做過一個不錯的總結(Young,2011)。現在我們來看看,大家通常是如何找借口否定自己成就的呢?


- 其實我只是運氣好。 然而人品是守恒的,說不定下次我就不行了呢?

- 正好碰上天時地利人和。 這事兒居然做成了,正所謂機遇捉摸不定,可遇不可求。碰上一個是一個吧。

- 此人肯定是偏心於我。 比如這個老師為什麽就那麽喜歡我,每次都點我回答問題,哈哈哈。

- 如果我可以的話,換了其他人也一樣可以吧。 我現在的工作一點都不難,還要死要活的做不完,是不是隨便換個人都能勝任現在的工作,還比我做得又快又好呢?

- 是不是有硬指標,一定要招滿多少人。 這個崗位是不是今年申請的人數巨少所以才降低標準把我招進來?

- 這就是個美麗的錯誤。 拿到碩士/博士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有多少人想過會不會是因為招生委員會把你的材料和別人的弄混了?

- 因為我爸是李剛。 走這些形式都是過場吧,我能走到今天肯定是因為…… (呵呵,你懂的!)

- 他們只是同情我。 最近家中諸多不順,公司上層一定是很理解我的處境,非常同情我一邊兼顧工作和一邊奔波於醫院,並沒有將我辭退。等這件事過去了我一定會努力工作的!

- 我真的沒有簡歷上看起來那麽好。 記得我們領域一位大神總是說自己只是簡歷看起來比較厲害,平時情商和社商都超低,如有冒犯希望大家不要太介意。

是的,一般來說,越需要被他人肯定的職業,這類患者越多,比如 學術圈、演藝界、 文學界 等等。我們來看看世界的寵兒——英國演員 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 是怎麽評價自己的:

「我努力取得的成績並無法增強我的自信,相反令我倍感自己的無能。進步越大,這種自我懷疑越是強烈。這就像一個怪圈。我時常憂慮, 生怕別人發現其實我是個‘騙子’,我不配擁有眼前的一切。
(引自2013年5月29日的英國【每日郵報】)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冒名頂替症候群的現象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有著 非常廣泛的受眾基礎 (Gravois, 2007)。 在Clance(1985)的The Impostor Phenomenon: Overcoming the fear that haunts your success一書中,這位首次為騙子症候群現象命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也提到,你並非得異常優秀才會得騙子症候群 —— 當你發現自己無法認同外界所認可的成就、或者認為自己配不上大家對你的期許的時候——其實你已經覺得自己是一個「騙子」了


比如敝人老覺得自己是空心人。雖然博士期間有幸師從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但因為平時的工作語言是第二語言,所以總有一種輸在起跑線的感覺。不過可能也因此格外努力上進,至少現階段在西方科研體系裏的評價還不錯。然而,每每學術會議毫無懸念地拿獎和國際期刊投稿波瀾不驚地透過的時候我都會想,這只是導師名氣大的 光環效應 吧,總有一天大家會發現我其實 沒什麽特別的科研能力 。另外,偶爾幫導師代課的時候也是惶恐不安,雖然已經是熟悉的課題還是早早就開始備課,每試講一次都會不斷把補充的資訊加進PPT備註,生怕上課時有所疏漏, 害怕學生們不喜歡我教課 的方式或者內容。

去年 艾瑪·沃特森 在聯合國關於性別平等的演講 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是我近幾年看過的特別好的演講之一。聽的那時我就在想,Emma,就算當年你那麽懷疑自己,你的演講真的做得非常好,把自己有血有肉的故事自信地表達出來,實在令人動容。尤其是艾瑪說起她的導師的那段,真的讓我感同身受、噙滿淚水(唔,淚點較低請勿嘲笑)。

這些權利,我認為是人權。但我是一個幸運的人。我的生命純粹是一種特權,因為我的父母沒有因為我是女孩兒而不愛我,我的學校沒有因為我是一個女孩兒而限制我, 我的導師沒有因為我有一天可能會生孩子而認為我沒有多大發展 。他們是性別平等的大使,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

These rights I consider to be human rights but I am one of the lucky ones. My life is a sheer privilege because my parents didn’t love me less because I was born a daughter. My school did not limit me because I was a girl. My mentors didn’t assume I would go less far because I might give birth to a child one day. These influencers were the gender equality ambassadors that made me who I am today.

英文原文:

Emma Watson Gender equality is your issue too

中文轉譯:

艾瑪·沃森聯合國演講全文~~

演講連結:

艾瑪・沃特森聯合國演講:談性別歧視

圖片來源:

Emma Watson Gets HeForShe Trending

說回"騙子症候群",直觀一點我們看個圖。作為"騙子症候群"患者, 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僅僅是小小的藍圈,而這個藍圈完全被其他每人都懂的大黃圈所覆蓋。然而事實上,你不禁低估了自己所知(藍圈)的真實大小,而且你不知道的是,其他每個人懂的黃圈其實和你的藍圈大小差不多 。只是因為各圈組成了經典的"文氏圖"所以你就覺得自己懂得好少啊好自卑呢。

圖片來源:

Pushing Through the Doubts: Imposter Syndrome in Academia

最後,作為一名從來不給人打雞血的科研人員,今天我要破半例,來做雞血的搬運工。確實挺好的「藥方」,我自己都有在用。

下文連結: http://www. xinli001.com/info/10001 0532

譯者:Natalie_the_Obscure

作者:Douglas Eby


來源:psychcentral

原文:Feeling Like A Fraud


第一味:相信他人評價
客觀能力的強弱並不是自我評價的全部,「騙子症候群」患者容易戴著有色眼鏡看自己。還需多多參考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小組評議的結果、上司的提拔、給自己推薦信的內容,這些通常都更為客觀、公正。
第二味:抓住競爭機遇
別總覺得自己資質平平,做起事來也會變得畏首畏尾。該出手時就要大膽出手,讓大家看到你的才能。
第三味:拒絕孤立無援
人都是需要陪伴與分享的,常與信任的朋友、同事聊聊心事。找到工作中相信你能力的導師和同盟。
第四味:坦然面對成就
取得成就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允許自己「沾沾自喜」,大膽享受成功與褒獎。
第五味:切莫盲目謙虛
對於他人的贊美,何必推辭?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表示感謝。
第六味:無需高估他人
那些看來自信滿滿的人,也有可能腹中空空,他們未必就懂的比你多。人類容易高估自己,這點已得到研究證實。

以上"藥方",請拿去不謝(反正也不是我開的,大家隨便用~)



參考文獻:

Clance, Pauline R.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 15 (3),
241–247.


Young, V. (2011). The secret
thoughts of successful women: Why capable people suffer
from the
impostor syndrome and how to thrive in spite of it
.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

2015年12月11日 【更新篇】

看了大家的評論和分享,答主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正如題主的補充說明裏提到,這個話題一開始並沒有收到很多關註,我往寬泛一點的方向寫也是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萬萬沒想到引起這麽廣泛討論,不過看到評論區大家真誠的分享與互相幫助,至少從現在來看這類討論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另外,關於評論中問及如何藥物或者其他方法治愈,我只想強調一下"騙子症候群"本身只是一種癥狀,無需過度解讀,更不必專門為此就醫。然而鑒於這種癥狀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輕者往往體現為自卑心理和社交焦慮,嚴重者甚至可致抑郁癥,影響自己與家人的正常工作與生活。


那麽如何界定是否嚴重呢?自1978年Pauline Clance及 Imes第一次將此現象命名為imposter phenomenon (Clance & Imes, 1978),之後也有出相應的" 自我能力否定傾向的自陳量表 "(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 Clance, 1985)。以下我轉譯的簡易版的騙子症候群自測量表。

註:如轉譯略有偏頗,請以英文原文為準 :-)


【使用說明】:

1. 現在請備好紙筆,或開啟Excel,記下您對以下五道題的選擇。

2. 每題中, 請選出最能描述自己的選項 。為了確保量表的效度和準確度,請以您的日常生活的表現作為參考如實回答,而不是按照您所期望的理想表現作答。

3. 請盡量 避免過多思考 ,以您的第一反應進行選擇。總回答時間以不超過一分鐘為宜。


Q1. 當別人表揚我取得成績的時候,我害怕自己在未來會辜負他們對我的期許。

When people praise me for something
I've accomplished, I'm afraid I won't be able to live up to their expectations
of me in the future.

1. 從不

2. 很少

3. 偶爾

4. 經常

5. 總是


Q2. 有時,我覺得我的成功只是歸功於運氣。

At times, I feel my success
has been due to some kind of luck.

1. 完全不同意

2. 比較不同意

3. 不確定

4. 比較同意

5. 完全同意


Q3. 我害怕對我來說重要的人發現我其實沒有他們所認為的那樣有能力。

I'm afraid people important
to me may find out that I'm not as capable as they think I am.

1. 從不

2. 很少

3. 偶爾

4. 經常


5. 總是


Q4. 我經常將自己的能力與周圍人的進行比較,並且覺得他們往往更聰明。

I often compare my ability to
those around me and think they may be more intelligent than I am.

1. 完全不同意

2. 比較不同意

3. 不確定

4. 比較同意

5. 完全同意


Q5. 對於現在所取得的成就,我感到很失望,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得到更多。

I’m disappointed at times in my present accomplishments and think I should have accomplished much more.

1. 從不

2. 很少

3. 偶爾

4. 經常

5. 總是



【計分方法】:

請將每道題的分數相加,然後將總分對應至以下四項區間之一,用以檢視您對應的騙子症候群程度屬於何種水平。

  • 0-10:無騙子症候群傾向
  • 11-15:輕微騙子症候群傾向
  • 16-20:中等騙子症候群傾向
  • 21-25:嚴重騙子症候群傾向

  • 【友情提示】:

    如果您在這個簡易自測中的分數在20以上,建議參考完整版(20題) 自我能力否定傾向量表 (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 CIPS: Clance,
    1985)進行後續評估。



    前往完整版 自我能力否定傾向量表 的網址連結:http:// paulineroseclance.com/p df/IPscoringtest.pdf
    參考文獻:


    Clance, P. R., & Imes, S. A. (1978).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in high achieving women: Dynamic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 15 (3), 241.

    Chrisman, S. M., Pieper, W. A., Clance, P. R., Holland, C. L., & Glickauf-Hughes, C. (1995). Validation of the 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 65 (3), 456-467.



    —————————————————————————————————————————
    2016年2月3日

    今天在朋友提醒下看到神似本文的1)知乎文章一篇, 以及2)果殼文章一篇。雖然不是百分百抄襲,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思路神巧合,連我參考文獻中某個頁碼錯誤也照搬,唉= =╬

    鑒於個人修養就不具體點名了,那麽本掃地神僧的態度已經擺在這兒了,請"借鑒者們"好自為之。


    —————————————————————————————————————————

    2016年3月3日:

    最近剛好講了一節關於 Carol Dweck「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理論(Fixed vs. Growth Mindsets) 課。Dweck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備課的時候正好有在讀她的【Mindset】一書,深深覺得她提出的 「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 減輕 騙子症候群的心理負擔 很有啟發。簡單的說,擁有「 固定型思維模式 」的人相信一個人的素質/智力是一成不變的, 成功來源於證明你的優秀 ,若遭遇失敗則說明你不聰明。而表面的成功和看上去的優秀更會加重 騙子症候群負擔 。相反,而擁有「 成長型思維模式 」的人,認為 個人素質/智力是可以透過努力而提高的 (註意,這裏說的是對智力提升的"信念"和"態度",並不等同於智力量表測量的IQ)。下圖總結的不錯,以後有機會繼續說說如何從 固定型轉變為 成長型思維模式

    圖片來源:

    https:// agenda.weforum.org/chin a/files/2015/03/brain.jpg

    參考文獻(關於Carol Dweck理論)

    Dweck, C.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allantina Books.

    Mueller, C. M., & Dweck, C. S. (1998).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75 (1), 33-52.


    —————————————————————————————————————————

    2016年5月27日【 新書釋出】

    致讀者的一封信:

    聽聞新書上架已有幾日,後知後覺地趕來展開一下完全體 ——

    知乎電子書薦序: 如果我可以的話,換了其他人也一樣可以吧 - 知乎電子書

    購買連結: 亞優秀癥候群 - 「一小時」系列 - 知乎出版

    這本小書醞釀了很久,主要是因為對其的定位並不是簡簡單單對一個高票回答的擴充,而是希望以「騙子症候群」現象作為切入點,帶領大家系統地了解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視角下對自我概念的探討。再次感謝知乎心理方向營運和電子書編輯在選題和寫作過程中對我的幫助,特別感謝知乎男神兼男友

    @楊釩

    的用心校稿,使得拖延癥晚期的這本電子書依然可以如期面世。

    這也是一本有意思的小書。如果您讀著讀著,發現書中提到的某些現象完全可以在自己或周圍人身上對號入座,某些道理和建議讓您覺得很新鮮、很有幫助,並想要親身實踐或與他人分享,那麽這本書便有了存在的意義。希望你們喜歡。

    筆者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