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來自新華網(2005年1月20日,數據是有點老了,後面有解釋),受過本科以上教育的網民不到30%,研究生以上學歷的網民僅占3%,這還不考慮到統計物件出於虛榮心的瞞報,以及國內官媒條件反射式的造假。網路沒有學歷門檻,所以大部份網路話語權是掌握在低教育程度群體手中的,他們出於自身利益與社會認同感,當然會極力貶低教育的價值。比如此前70%的網友要求高考取消數學,是因為數學沒用,還是因為數學考試的存在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一目了然。
更重要的是,此前三十多年的急速開發中,很多人掌握了和他們能力極不相稱的財富,這群人中有一部份掌控著社會的權柄,他們出於保護既得利益與社會認同的目的,當然也會極力貶損教育的價值。
這是2011年中國的平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的關系。這裏面詳細統計了小學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和
大專以上
文化程度勞動者的收入差距。從圖中明顯可知,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平均收入比起高中文化勞動者有一個質的飛躍(超過
2.5倍的差距
)。為什麽沒有把本科、研究生、專業人員和博士生單獨細分?我的推測是,一是樣本數量不多,統計難度較高;二是研究和揭示不同階級收入差距在中國是政治不正確,研究者為了避嫌有意隱瞞;三是本科文化以上的勞動者比起未受高等教育者差距極大,甚至到了
觸目驚心
的地步,如果在研究中羅列出來還會牽扯到更深刻的社會問題,與研究目的不符,因此被研究者隱瞞。
然而即使如此,僅看此統計數據,也可以明顯感受到
中國
不同受教育階級之間的收入鴻溝。趙家人再願意輕賤讀書人,阿Q們再願意自欺欺人,他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即使在中國這樣一片輕視、歧視和敵視知識與知識分子的地方,
知識改變命運這一真理也仍然成立
。
2.上面新華網的那張圖受到了質疑,有評論認為中國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沒30%那麽多,這是肯定的,上面那張圖顯示的是網民比例。真實的人口-教育程度比例如下:
全國總人口為1370536875人。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965644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5876400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這是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官方口徑,
可以算出來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僅占總人口的8.7%左右
。這也是讀書無用論廣為散布的群眾基礎——大部份人都沒讀過書,他們當然要目標一致地
宣稱
讀書無用。另外想要吐槽的一點是,在中國,
人口-學歷比例居然一直被稱作人力資源分布
...可見在authority們的眼中,
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僅僅是一個經濟學問題而非一個社會學問題
,這很有代表性,在這裏不細說了,大家在趙老爺們心目中地位幾何心中都有數。
3.讀書無用論在中國多有市場?這個問題不太好定量回答,不太可能設定一個survey去統計人們對讀書價值的判斷。但是定性地答一答還是挺隨意的。用坊間流傳甚廣的兩個小故事來展開:
a.同一件事, 博士後花了90萬, 農民工190塊搞定。
聯合利華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結果發現這條生產線有個缺陷:常常會有盒子裏沒裝入香皂。總不能把空盒子賣給顧客啊,他們只得請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後設計一個方案來分揀空的香皂盒。博士後拉起了一個十幾人的科研攻關小組,綜合采用了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花了90萬,成功解決了問題。每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透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並且驅動一只機械手把空皂盒推走。中國南方有個鄉鎮企業也買了同樣的生產線,老板發現這個問題後大為發火,找了個小工來說「你他媽給老子把這個搞定,不然你給老子爬走。」小工很快想出了辦法他花了190塊錢在生產線旁邊放了一台大功率電風扇猛吹,於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1、知識並不一定都是生產力;2、學歷不夠的人很有創造力;3、能吹是多麽的重要。
b.美國太空人在太空很郁悶,失重條件下鋼筆和圓珠筆總是寫不了字。美國科學家花費了10年時間100 億美元終於研制出能在失重條件下使用的鋼筆。而與此同時,蘇聯太空人在太空一直用鉛筆。(辟謠請戳「美國花好幾億造出太空圓珠筆後,發現蘇聯航天員用鉛筆」的故事真實嗎? - 發明
)
這兩故事吧,答主是聽過不下三十次了,在火車上,在小學/初中同學聚會上,從爸媽的朋友那裏,從同事那裏...不一列舉。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在跟你說這些故事的時候,一定是用一種洋洋得意且雙眼斜睨著你的秘之表情,只差指著鼻子對你說:「你們讀書有什麽用,越讀越傻,文盲才是人類精英」了。
不用想也知道答主對這兩個故事有多麽的
深惡痛絕
。第二個故事辟謠很多,說說第一個故事,且不論聯合利華可不可能擺個電風扇在生產線邊上吹盒子,即使它也這麽做了,那麽多生產線,每一條僱用一個工人撿箱子,一年的薪資獎金加起來也不止90萬。
讀過書的人稍微動腦子想想就知道這故事有多漏洞百出,可是人們就愛說呀,不僅愛說,還要煞有介事地加上個123條結論,你們這些臭老九,看了怕不怕?說回到之前提過的動機問題。這樣的社會氛圍、輿論導向,如果不是
體系高層的默許與推動
,會像今天這樣甚囂塵上嗎?再聯想到幾乎每天都發生的醫鬧問題、襲殺法官,這個政治體系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的態度是不是一目了然?
01/03/2016 晚上更新
4.論文可以不寫,知乎不敢不更...2000多贊了,實在不忍讓大家失望...
為什麽要揭示道德與受教育水平的關系。實在是因為「
讀書越多道德越敗壞」是一種流傳甚廣的反智主義論調
,它的危害比起「讀書越多賺錢越少」還尤有甚之!不少讀書無用論的擁躉,盡管嘴上叫囂學歷和收入無關,實際上自己內心深處是絕不相信的,比如評論裏很多知友說的:「如果土豪們覺得讀書無用,為何還要花大價錢送孩子上貴族學校、出國深造呢?「
然而「讀書越多道德越敗壞」這一
流毒
,很多人不僅嘴上說,心裏也還真的相信,甚至打出「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大旗來。這句古詩,雖然怎麽看也是某位癡男怨女
張口就來
的傑作,但在它的那個年代,我想還是可能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因為封建時代階級壁壘森嚴,知識被統治階級所壟斷,在這裏你用統治者代替讀書人,用勞動人民代替屠狗輩,樸素的階級鬥爭情懷就撲面而來了。到了現代、到了今天,受教育群體並非和統治階層重合,
這個階級矛盾的鍋,教育不背
。
說這麽多還是要上幹貨,為什麽說受教育程度和道德水平呈正比?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得出來,那些謙和有禮、體恤他人、尊重差異的人,絕大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好吧定量分析才有說服力,這裏參照Richard Xavier Headley-Soto的一篇文章,他是任職於華盛頓的社會學家,他在2013年6月的這項研究數據詳實(美國人的樣本數據都大得不得了),邏輯清晰,結論可信。這一塊內容有點復雜,咱們深入淺出,感興趣的看原文,連結奉上:
https://
repository.library.georgetown.edu
/bitstream/handle/10822/558578/HeadleySoto_georgetown_0076M_12127.pdf?sequence=1
Richard設定了很大的樣本數據,對受訪者詢問了一系列用以衡量道德的數據。包括對道德理念的認知、道德邏輯、個人行為、責任觀點、對政府態度與對不平等現象認知等,涉及問題如下:
這幅圖中並未顯示出教育對道德的影響,但Richard此後對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對以上問題的回答的差異性進行了研究,結論如下:
The results of a variety of OLS regressions strongly
suggest a link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individuals'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morality. Individuals with more formal education were less likely to believe that the
world is fundamentally evil (by two percentage points per year of education), more likely
to believe that human nature is fundamentally good (by 1.2 percentage points per year),
less likely to believe that morality is solely a personal matter (by 0.8 percentage points
per year), and less likely to believe that science breaks down people’s morals (by three
percentage points per year). Parameter estimat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the 1%
level or greater for each regression run within this category, exhibiting remarkable
robustness to inclusion of controls.
簡單總結一下,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對以上道德問題越傾向於顯示出道德水平較高的回答,且回答的差異性根據受教育年限的變動顯示出非常明顯的級差
,例如,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回答‘相信人性本善’的比例提高1.2%,這是極清晰的趨勢。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presum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moral development. A
variety of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education
policy would benefit from knowledge of whether such an association in fact exists, and
what it implies. There are a multitude of channels through which education might affect
morality: direct transfer of moral information; exposure to new (non-moral) information,
concepts, or modes of thinking; improvements in logical reasoning abilities; by
generation of varied social interactions. Conversely, there are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simpl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might not affect moral attitudes: It is possible that only the
content of one’s education (and not the extent of it) determines moral attitudes; attitudes
may harden at a young age and be unaffected by continued education; non-school social
interactions or other life events may dominate the shaping of one’s morality.
此文中Richard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認為教育透過這幾種途徑影響道德水平:
直接接受到道德資訊;減少暴露在非道德環境中的機會(這個很好理解,看看輟學的小混混就知道了);邏輯思考能力的提升;更多更好的社會互動(這個很多雞湯經常提及,越受他人尊重的人,越懂得尊重他人)。
相應的,較低的教育水平會顯著降低人的道德水平。
再上一張更直觀的圖片說明吧:
這份統計數據來自答主本校,顯示的是英國的犯罪率與受教育程度關系,最後一行顯示相關率,數值越大表明相關性越高,
可見在21-25歲的成年男子群體中,未受教育群體比受教育群體受徒刑率高出8.57倍
,犯罪乃至受徒刑可以說是道德水平低下的極致體現了,8.57倍的差距意味著什麽不言而喻。用先賢的話說,
教育剝離掉人野獸的一面
。
22/03/2016 更新
很長時間沒有更新這個回答了,其實經常在看大家的評論,很有啟發意義。現在論文寫完了,迎來了復活節假期,也來更新一些內容,算作統一回復。
5.關於很多人提到的國內高考制度問題。
有一些人,他們不直接說讀書沒用,但是愛扯國內外差距,然後順勢說起中國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順便提一提國內參差不齊的高等教育品質,看得人眼花繚亂。其實這也是讀書無用論的一個分支——
「在中國讀書無用論」
,典型的論調有」並不是我考不起大學,只是高考制度有問題「,」中國的大學教育品質太差,我不願意浪費時間「雲雲。看得人又好氣又好笑,真是阿Q精神的活樣板。
這種論調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為它混淆是非,把高考與某種技能等同了起來——「我僅僅是不擅長這種技能而已,並不說明我不如別人,就好比我籃球打得不好,但是我會踢足球啊。」
問題在於,
高考並不是一種技能測試,高考是一種素質測試,它的出發點是把更優秀的人篩選出來
。讀過大學的人能清晰地認識到高考涉及的基礎知識有多簡單,以數學為例,最難只到函式的變形與套用,連微積分都鮮有涉及,要知道微積分學17世紀下半葉就被創立了,也就是說,高考所考察的數學知識僅僅是17世紀以前的研究成果而已,大學數學系一個學期學的內容,大概在知識廣度與深度上就已經數倍於全部初高中內容了。整個高中階段,教育部門不斷地推陳出新,用更復雜、更詭秘的題目形式去強化考核的技巧性,而老師則配合地帶著高中生們,翻來覆去地熟悉那一丁點知識點,掌握它的全部變換,這一切的
主要目的
不是讓學生把那點兒可憐的基礎知識領悟透徹,因為大多數的
解題技巧
在現實生產中毫無價值。高考的出發點,直白點兒的說,就是看看哪些學生更聰明、更勤奮、更有執行力(「我已經告訴你該幹什麽了,你能幹好嗎?」),透過這種篩選,
完成社會分化
(這個詞可能讓左派看著紮眼?換成社會分工也是一個意思,馬克思和韋伯很多時候不過是用詞不同罷了)。柏拉圖的理想國理論,其實一直在被套用,只是大家都很有默契地不說出來罷了。
此前知乎有一篇文章說得很好:高考就算是考電子競技,仍然還會是目前上名校的這些人上名校。我很贊同這種觀點,高考只要還是素質測試(電子競技還真的是素質測試),那麽它考什麽都一樣,因為更聰明、更勤奮、更有執行力的人,幹任何事情都同樣優秀。連高考這麽簡單的測試都通不過的人也敢說自己比他人優秀?!至於說為什麽現在世界各國不用LOL而是用數學物理等等來篩選考生,大概是想著把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作為高考、SAT的附加價值吧,畢竟三年時間呢。
許多電子競技遊戲都對國內各學校的總成績有排名,比如LOL、DOTA2什麽的都有,放眼望去名列前茅的幾乎都是名校。答主高中班上有許多各縣市中考狀元,上了高中之後通宵玩遊戲的大有人在,其中最狂熱的一位在高三時還透過比賽加入了WE.IGE戰隊,最後憑數學全國奧賽一等獎保送中科大。人家抽一丁點時間出來打打遊戲就比某些沈迷者整天打要強很多,真是悲傷的現實。
說回來,那些說「學歷不等於受教育程度」的人,請等你們拿到高學歷之後再說這話吧。我承認中國的大學教育一塌糊塗,但
拿到學歷的資格
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比爾蓋茲確實從哈佛大學退學了,但他申請哈佛時的SAT分數是1590分(滿分1600),如果有人能在高考中拿到類似的分數,然後選擇不上大學創業,我相信他也能一樣取得成功。
6.有一些知友質疑教育投資的報酬性,覺得「那麽多錢拿去投資早賺錢了」。我無意舉出個例反駁這種論調,直接幹貨說話吧。
數據來自密西根大學,原文請點選連結:
National Poverty Center
可見與股票、黃金、十年期國債與房地產相比,教育的投資報酬率都遙遙領先。
再強調一遍,質疑研究方法合理性的請看完原文,別張嘴就否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這種行徑很Low.
國內相關研究沒找到,不知道有沒有感興趣的研究人員試著做一做。在目前經濟硬著陸的大環境下,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優勢只會更加彰顯。
7.關於收入和絕對財富的關系...
說真的很不願意寫這一塊,因為社會學領域收入和絕對財富呈正相關這難道不是常識嗎?可是評論裏居然真的有人認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
收入可能更高但是絕對財富更少
...理由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讀書讀傻了所以只會拿死薪資,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加敢闖敢拼,懂得投資、創業,自己當老板所以積累的絕對財富更多...
我不是特別喜歡爆粗口,但是當我至少二十次在評論裏看見這樣的論調的時候我是這樣一幅表情我跟你講:
收入和絕對財富的關系絕對是正相關,還不是線性正相關而是J型曲線,絕對財富隨著收入增長呈指數增長,因為消費增長的速度並沒有收入增長的快。
從二戰以後,全世界範圍內的投資報酬率都比GDP增長率高2-4個百分點,經濟學上馬太效應可以很好解釋這一現象。
再來一張圖說明吧:
美聯準St.Louis 分部(感謝
@不芥
細心指出)的統計數據,說明了家庭中受教育程度最高者(需大於40歲)的受教育程度與家庭凈財富超過100萬美元的比例的關系。可見絕對財富的級差比收入級差
觸目驚心
多了。碩士學歷以上家庭比高中學歷家庭的百萬富翁比例
高30倍
,請感受一下。
寫得比較匆忙,幹貨有不對的地方敬請指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