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窮人混得不好是因為他們笨嗎?

2022-05-25知識

窮人混得不好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無知。

這是兩碼事。

而窮人的無知也不是因為窮,只是因為他們的爹媽也是窮人,教的就是窮人那一套。

這是讓人很無奈的事實。但是只有在徹底接受了這一點之後,才有機會「混得好起來」。

以下內容可能有點難以理解,容我細細道來。

什麽是「笨」?

「聽不懂」就是笨。

課堂上,老師講勾股定理,從原理到套用講了三遍,有的人在講第一遍,甚至是還沒開始講的時候就自己想明白了,那就是聰明;三遍之後全班50個同學49個都懂了,就一個人不懂,那就是笨。

工作中,領導交代一個任務,從怎麽做到最後的成品要求都說明白了,一起的人秒懂,執行順利,那就是聰明;而你迷迷糊糊的看似明白了,執行的時候南轅北轍漏洞百出,對方生氣質問的時候你猜承認你沒聽懂需求,這就是笨;

生活上,聊天的時候老也聽不懂別人的意思,看書的時候讀多少遍都讀不懂句子,明明很簡單的事情交到你手裏也能辦砸,這就是笨。

笨=理解力差。

笨有天生的,比如遺傳;

也有後天的,比如從小就不喜歡動腦,那就會越來越笨。

當然聰明也有天生的,比如智商高;

也有後天的,比如多做思維訓練,多學習,多琢磨,就會越來越聰明。

那什麽叫「無知」?

「不知道」就是無知。

老師講勾股定理,我是個老外,聽不懂這四個字,這是無知——我不知道中文;

領導說這事兒著急,結果你在高峰期選擇打車去,導致事情辦砸了,這也是無知——你不知道高峰期會堵車,坐地鐵或者騎自由車更快。

出去高檔餐廳吃飯,結果一口把洗手的水喝了,在餐桌上誇誇其談,或者不會使用刀叉,這也是無知——你不知道餐桌禮儀。

無知不是笨,無知只是不知道。

在問題描述裏題主提到了自己的一個「觀察」:

根據我的觀察 很多智商不高的人都有一些特質(模因),從而阻礙他們的上升。
比如,在社交當中,低智商窮人會用自己的低智商思維去自作聰明揣測高智商人的思維段位,鬧出掩耳盜鈴一般的笑話,從而導致社交翻車。
或者,低智商人會用自己的低智商社會底層思維去揣測優質潛在合作方的人品和道德,導致合作翻車。

「低智商窮人會用低智商去揣測高智商思維,從而鬧出笑話,導致社交翻車。」

「低智商人會用自己的的社會底層思維去揣測對方的人品道德,導致合作翻車。」

並且題主最終將其解釋為「低智商模因本身的原罪」。

前半部份都對,但是歸因錯了。

這裏拋開【自私的基因】裏的模因論,單單討論其中的觀點,無外乎就是笨蛋用笨蛋思維去和聰明人打交道,結果翻車。

但這些其實「低智商」關系不大,更多只是因為「不知道」。

因為不知道原來對方是會這樣想,所以想錯了;
因為不知道這事兒原來正確的路子是這樣做的,所以做錯了;
因為不懂應該如何去判斷一個人是否可信可靠,所以翻車了。

但這些事兒如果他從小有人教,或者長大之後見識過類似的事兒,聽人分析過,就懂了,就不會犯錯了,就會知道怎樣做才是對的。

比如我不知道高峰期著急的時候不能打車,但是我經歷過一次就知道了,或者出發前有人指點我一下我就知道了,那就很好解決。

再比如我不知道別人說什麽話是諷刺我,但是我聽過一次,有人從旁指點分析,我知道了,那下次我就不會上這個當。

人情世故,說話辦事,皆通此理。

事情本身並不難,但怕只怕不知道,犯了錯,鬧了笑話,甚至是一直犯錯還自己不知道,這就很麻煩。

至於別人教過了,或者自己看過了,還不懂,還犯錯,那才叫笨。

很多人只是無知,不是笨。

所以,聽上去很簡單,對不對?

體驗過,知道了,就好了。

但偏偏就是這個「體驗」「知道」,難倒了90%的人。

普通人想從笨變到聰明其實並不難。

——思考,學習,持久的練習,這些事情哪怕是在沒有老師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只要沒有智力硬傷, 單憑個人的努力也能做到。

但是想在沒有老師、沒有資源的情況下,透過個人的努力做到「有知」,非常難,接近沒戲。

舉個例子吧。科舉。

前兩天我心血來潮刷了電視劇【知否】,宋朝背景,彼時男子多以科舉為出路,女子多以嫁人為出路。

而劇裏面就有這樣一個橋段:

五品官盛家因祖上的人情關系,請到了不出世的莊大學士給自家的孩子做老師。 結果引得國公府的少爺,侯爵府的少爺都紛紛前來旁聽。

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老師很重要。

老師的眼界很重要,老師知道些什麽很重要。

老師只是個秀才,那你就只能學到秀才的程度,再往上的思維,格局,你的老師不懂,你更不懂。

同樣是【論語】中的一句話,教授教給你的是治國之思,秀才教給你的是治家之思。高下立判。

這事兒在今天也是一樣。

最簡單的,我自己是西北小城考試到上海的,到了上海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英文發音很多都是錯的,也因此鬧了不少笑話,到現在都有點英語自卑。

但造成這個局面卻並這不是因為我有多笨,我家有多窮,而是因為我們當時當地的英語老師全都是一股天水口音,家裏的父母也不會英語,不知道對的是什麽樣。

哪怕在後來,我自己透過看電視聽磁帶知道了對的是什麽樣,但是沒人從旁糾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錯在哪兒,更加不覺得這事兒重要。

所以耽誤了,到現在很吃虧。

這就是「無知之過」

——不是笨,而是不知道。知道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老師懂到什麽程度,你才有機會學到什麽程度。否則就會一直困在無知中且不自知。

所以在古代想要科舉順利,拜在好老師門下特別特別重要。這也是為什麽在那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皇親貴胄會屈尊到一個五品官家裏聽課,因為機會難得。

在這其中起作用的不是錢權,而是關系。

而這點關系,普通人、窮人,一輩子都得不到。 除非有什麽天降大運,運氣好智商奇高,或者父母有遠見,能夠從大多數寒門中脫穎而出。否則只能自己苦讀,當五十歲的老童生、老秀才,一直困在無知之中。

現在也是一樣。

為什麽會有學二代的出現?就是因為他們透過父輩的「知道積累」,可以更快、更輕松地知道一些學術比賽的資訊,知道做科研計畫的邏輯,知道事情該怎麽辦,什麽時候該堅持,什麽時候該放棄。

商二代,在窮人需要自己透過犯錯去摸索如何在生意場上打交道的時候,已經透過從小跟父母輩的耳濡目染學會了其中的套路,知道什麽時候該送禮,什麽情況下該放手,怎麽讓利怎麽爭取,怎麽說話辦事怎麽敬酒立威。

這些都是不知道會吃虧的學問,而他們早早就會知道,也就不會「錯誤揣測對方的人品」,導致翻車。

知道和不知道之間,隔著的是一道厚厚的單面玻璃,從前者看後者一清二楚,從後者看前者就像一堵黑暗的厚墻。除非有人帶著你穿過去,繞過去,到另一面看一看,否則你甚至永遠都不會知道這裏居然是一面玻璃。

還有另一個例子,是關於女性的。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古代的內宅規則,為什麽當時娶老婆一定要嫡女?庶女不也是一樣養出來的麽?為什麽女人在後宅有那麽大的權利?為什麽一定要把妾生的孩子送給當家的主母去養?

後來看這個劇的時候我忽然就想明白了。

——因為當時對女性乃至對整個家族下一代的教養教育,是完全依賴於內宅主母做傳承的。

主母是什麽樣,養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麽樣。主母知道什麽,在意什麽,下一代的認知水平也就會到此為止。

因此選擇當家女性至關重要。

比如,故事裏盛家有一個寵妾叫林小娘,未婚先孕,撒嬌賣慘,一哭二鬧三昏倒,不通管家禦下之術,卻精於狐媚綠茶之道。

因此她和自己的女兒在一起時,教的、聊的,都是化妝打扮,是如何籠絡男人,如何算計爭寵,價值觀是一定要嫁入豪門。總之都是些為妾之道,狐媚手段。

而她的女兒學的也很到位。透過茍且私通,未婚先孕的辦法嫁入了伯爵府,成了當家主母。

婚後女兒依舊效仿母親,接二連三地害死小妾的孩子,苛待下人,爭風吃醋,眾人離心離德。後來她婚前做局的事情也東窗事發,被丈夫嫌棄怒斥,終遭冷遇。

而她完全不理解。

因為這一切都是她從小學到大的,她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哪裏錯了。

因為她母親的教導,她永遠都不會知道真正的大家閨秀該是什麽樣的,也不知道如何做主人 因為她從小學的就是小妾的那一套,她媽也只會教這一套。

在那個資訊封閉、女性沒有受教育權利的年代,只有好人家的嫡女才有機會接受到最好的上流教育。

而只有選到好的家庭教育者作為另一半,才能讓家族的下一代得到有用的教導,保證家族的下一代不無知,不丟人,能夠符合圈子內的潛規則和優劣標準。

這和聰明與否無關,和知道與否有關。

寵妾生的女兒並不笨,很聰明,但是她母親的無知導致了她的無知。

而另外兩個女兒,一個由主母生養,學的是當主母的那一套,雖然性情直率頭腦簡單,但是知禮守節,也知道該怎麽辦事。

另一個由祖母撫養,學的是侯府夫人的規矩,管家算賬,人情世故,名節禮儀皆有尺度,上流社會的玩意兒也都精通。

這就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知道」的傳承。

而在此之外的窮人,普通人,毫無知道的機會,就永遠被排除在外。

說回今天。

毫無疑問,今天的社會對於普通人的開放度是遠遠高於以往的。

普遍的義務教育制度,大量公開的、價格低廉的教育資源,讓普通人有了平等獲取知識的機會,有了從笨變聰明的機會。

當然,人和人之間的顯性距離被被網路和交通工具拉平,也有了一些知道的機會。比如在大學,一個普普通通的寒門學子就很有可能有機會接觸到某個公司的老板——他們同時也兼任學校的教授。

或者在一些商務場合,借助平台的力量,普通人也可以去結識到那些很懂行的人,運氣好的話就可以結識到貴人,對自己加以指點。

但是這樣的機會和可能性在實際操作中是非常小的。

因為——他們不知道可以這樣做,也不知道如何去得到並且利用這些潛在資源。

沒人教過,沒有從旁觀摩過。所以無知。

我前兩天回大學幫忙代課,給大二的學弟學妹講了一些求職、自我定位的事情。到提問環節,沒有一個人提問。

很正常。但是這並不好。

考慮到有人可能不敢公開提問,怕顯得自己蠢或者社恐之類的,我在黑板上寫下了自己的微訊號,告訴他們可以悄悄發問題給我,我公開回答。

然後終於收到了問題——沒有學歷沒有資源的情況下,如何找實習機會?

於是我這才有機會告訴他們,你可以透過直接向老師自薦的方式去得到一些潛在的實習機會——因為商學院的老師很多在校園之外都有公司,或者認識很多公司老板,很願意推薦自家學生。

這其中就體現了兩次 「無知玻璃墻」

第一次,因為不知道怎麽提問而錯過提問機會。

如果我不想辦法,他們應該永遠不會主動去舉手提問,或者主動想到加微信私下提問的方式,也就因此得不到幫助。

第二次,因為家裏沒有老師或者長輩指導,所以想不到也不敢找老師要實習機會。

而這在教師子女家庭裏,在那些早知道可以透過關系解決問題的家庭裏,是一個很容易想到並且執行的辦法。

而我會知道,是因為我有跟老師聊天的習慣,知道他們有資源並且也很願意幫學生;

而我會有這個習慣,是因為從小我的父母就會刻意跟我的歷任老師結交,甚至會帶著我一起去跟老師吃飯。所以我知道老師也不過就是一份職業,課堂之外完全可以平等交流,對老師的敬畏感、距離感會沒那麽強。

這就是「知」和「無知」帶來的不同結果。

我從來不覺得窮人有笨的原罪,或者窮的基因。

這是混蛋才會有的想法。太傲慢,也太幼稚了。

但是很無奈的是,貧窮確實是會「遺傳」下去的。

一代代的無知,一代代錯誤習慣的傳承,一代代被困在玻璃墻內。

而打破這面墻唯一的機會,就是不停地往上撞。

透過大量書本的學習,把一點又一點的無知變成有知;

透過不停嘗試不同的事,及早試錯,用代價換取經驗;

透過克服恐懼、自卑,主動接觸不同的人,虛心求教,留心觀察學習,模仿別人的做法,給這面墻砸開一道縫;

透過日復一日的反思,復盤,琢磨,去摸索事物背後的道理,讓自己逐漸變得聰明,逐漸有知道的意識。

唯有如此,方可擺脫困局。

其他值得你讀 文章:

一些調整,以及值得你一讀再讀的好文目錄(2022年更新)

7千字幹貨:如何建立一個穩固的情緒管理系統?|一年親身實踐反饋

窮人混得不好是因為笨?貧窮未必會遺傳,但無知一定會。

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