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心理咨詢師怎麽樣才能找到適合的督導?

2015-02-24知識

4/27:更新:原答案詳細拓展成三篇文章,發在psyByond的公眾號中:

連結如何:【何為合格的督導師】、【何為出色的督導師】 、【何為很「爛」的督導師】

——————————————————————————————————————————————————

這裏更新第四篇:具體聊,人在大陸怎麽找到大量的說中文的督導?

問:如何找到大量的出色的督導師?

答:如果你無法使用英語被督,去大陸以外找華語督導師。

如果你可以使用英語被督,那資源實在是太多了!

問:為什麽一定要把眼光放到大陸外?

答:原因有三:

一:在大陸,出色的督導太忙,太少了!

如果你有幸在國內發現了一位全職從業十年以上,勤於思考且督導經驗豐富的督導,你很可能會發現TA的日程滿滿,忙於團體督導,幾乎很難以合理的價格約到個人督導。而在大陸全職二十年以上的從業者更是鳳毛菱角。這一標準難在「全職」,即一周20個小時,一年50周,一年1000臨床小時的量;十年前,即使在心理咨詢崗位發源地的高校,全職崗位也不是很普遍的。

2018年前後,全國年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北上廣一線城市超過兩萬美元後,才開始聽說越來越多的心理咨詢師選擇私人執業。在這樣一個新興的朝陽行業中,是很難找到【什麽樣的督導可以被稱為出色?】中描述的督導的。

二:在大陸,培訓太單一了!

自二十多年前中德爾班的引入,到後來的中美CAPA、中挪、中英等,精神分析和心理動力似乎與當代中國文化一下擦出了閃亮的火花,遍地開會結果,之後「大師」似乎都帶著精分的背景,即使是中德爾班裏CBT、婚姻家庭、催眠取向的聲音也很難被聽到。

但慢慢當精分動力成為了國內絕對主流甚至壟斷時,路徑依賴也便形成;在行業中,百分之八九十的咨詢師是從精分動力培訓中走出來的,也會有同比例的督導多是精分動力的視野;這是極為單一的行業畫面。督導還可以有情緒、軀體、靈性、創傷等等視野的;不僅如此,督導還可以是只專長飲食障礙、行為成癮、強迫癥、人格障礙、解離障礙等等。精分動力只是一個維度中的一個角度,外面的世界其實是很精彩的!

三:港台與歐美二十年以上的從業人員非常多。

香港1977年,台灣1987年的人均GDP,在扣除通貨膨脹後,已達到了大陸2018年一萬美元的水平。香港心理學協會成立於1968年,其臨床心理分支成立於1982年;台灣【心理師法】於2001年頒布,正式進入專業執照時代。從這些對比看,大陸的行業發展,大概相當於三十年前與二十年前的香港與台灣。

美國在二戰後不久,人均GDP已達到大陸2018年水平,隨著心理測量在軍隊中的使用和對彈震癥(後來的PTSD)治療的需要,心理治療於六十年代騰飛;大陸與美國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差距了四五十年。換句話說,如果你願意多支付些費用,會英語,不難在美國找到七十多歲,從業三四十年的督導師;如果使用中文,也並不難在美國和港台找到從業二十年以上的華語督導師。

如何找到這些「大陸外」的督導?

答:簡要說就是參加一個靠譜療法的培訓,然後在培訓裏找督導。

以自己為例:16年前後,開始在加州參加了EMDR(眼動療法)和SE(體感療法)培訓中,接觸到大量臨床和督導經驗雙豐富的督導師。

這種找法好處有三:

一:在某一療法裏拿到督導認證,需要這一體系裏的同仁的認可,這是一種有力的背書。據我觀察,在SE與EMDR裏的認證督導,全職從業基本都是15年以上的。

二:同一療法中,使用共同的語言,督導效率高。若為避免雞同鴨講,督導不得不先澄清概念,甚至「上課」,效率是極低的。但若治療師先參加了培訓,和督導有類似的基礎知識,便可以迅速進入實質問題的討論。

三:資源豐富。某一療法的督導一定對該體系內的資源非常了解,根據被督導者與來訪的情況,個人化的推薦資源效果是極好的。

問:如果我無法去國外參加培訓,或無法英語交流,具體如何找到大陸外的華語督導呢?

國內除了眾所周知的精分動力培訓外,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擁有大量督導資源的培訓還有EMDR(眼動療法)、EFT(情緒聚焦療法)以及在未來兩年將要引入大陸的SE(體感療法);可以先嘗試直接在國內培訓的過程中接觸督導。

答:如果你無法參加培訓或發現國內好的督導日程已排滿或只提供團督,可以從這三種療法英語總站上找華語督導,可能需要梯子。(IFS內部家庭系統也是一個很好的培訓,但打聽到目前還沒有中文督導)。

1. EMDR: 你可以在以下兩個EMDR國際總站的連結中找到已經認證或正在認證的過程中的華語督導,你會找到近二十位。

https://www.emdria.org/directory/?fwp_directory_languages=chinese&fwp_directory_consultant=approved-consultant

https://www. emdria.org/directory/? fwp_directory_languages=chinese&fwp_directory_consultant=consultant-in-training

2. EFT:你可以在以下連結中,在國家地區的搜尋欄選擇「中國」、「香港」和「台灣」,進行搜尋,你會找到大概十位綠色標誌的「Certified EFT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督導師。也可以省份一欄選擇「紐約」或「加州」這樣華人聚集的地區,然後在結果中尋找中文拼音姓氏的咨詢師。https:// members.iceeft.com/memb er-search.php

3. SE:在以下連結中,點選「individual case consultation」, 選擇「香港」你會發現近三十位SE初中高級的督導,台灣也有兩位。https:// traumahealing.org/sessi on-providers/

問:在這些督導中,如何選擇?

答:可以點入其個人區域網絡頁,了解其從業背景和時長,以及對某些領域有所專長。我個人看到三點作為加分項:1)從業超過20年,2)曾經在機構擔任過臨床主管(或臨床主任即clinical director),3)其所專長領域是與自己目前臨床困境契合。

問:我沒有參加這些培訓,這些督導是否願意為我提供督導服務?

答:不一定。我會在電子信件中說明來意,表明自己並非為某培訓認證積累督導小時數而來,如對方因各種原因無法提供督導,可按照你的需求詢問是否可以推薦TA認識的其他督導;這種個人推薦很可能會把非大咖式的「民間高手」呈現在你面前。

問:大陸以外督導的價格是怎樣的?

答:依個人觀察,從業二十年超過150刀算貴的,從業三十年以上超過200刀算貴的,香港與美國價格相仿。

問:是否有其他註意事項?

答:有的督導沒有大陸的支付系統,可能需要準備雙幣信用卡或Paypal。有的香港咨詢師只講粵語和英語,不講普通話。

問:除了EMDR、SE和EFT,是否有其他推薦的培訓。

答:僅就美國而言,其他的培訓非常多,但超過個人了解範圍;如果你有在國外做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學家的朋友,可以求推薦。

問:如果我可以流利的用英語閱讀和進行督導,有什麽好的督導資源推薦嗎?

答:太多了!下面是一些我關註的創傷與成癮相關的督導資源:

創傷與解離:https://www. isst-d.org/about-isstd/ isstd-fellows/

飲食障礙:https:// iaedp.site-ym.com/searc h/custom.asp?id=4864

性成癮:https:// iitap.com/page/Supervis or-List

創傷相關(但需要先參加培訓):https://www. traumaresearchfoundation.org /programs/group-supervision-consultation-program

體感運動調節療法(針對兒童與青少年):https:// smartmovespartners.com/ smart-trauma-training-services/

以上只是英語世界中浩瀚臨床督導資源中的一小部份,如果你可以找到相關癥狀或病癥的研究協會,會很容易發現大量切中你需要的督導資源的。

======================================================================

3/6/2021:原答案:

結束了在美國近八年的學習與工作,回到國內生活與工作,因此是一個好的時機繼續總結一些經驗。本文的主題是「督導」,旨在分享對心理咨詢行業中,1)督導這一角色的理解,2)作為咨詢師如何辨別好的與壞的督導,3)如何找好的督導。(以下資訊和建議主要基於在美國的學習與工作經歷,不一定適用於國內。)

督導與顧問

督導一詞英文中是supervision,提供督導的人叫supervisor。字首super有「從上面」的意思,vis詞根取「看」的意思,合起來是從上面往下看;大概就是新人入行,需要老人帶著自己的經驗,從上面看著,別出了差錯。在心理咨詢領域,叫clinical supervisor,在「臨床」領域上看著新人的老人,即臨床督導。新人沒有經驗,犯了錯誤,負不了責任,所以需要督導透過督導來為其負責,尤其是法律責任。

比如,在沒有拿到加州執照前,工作的機構必須要給我配一周2-3小時的督導時間;一是因為這是法律規定,二是因為接受一定量的督導是獲得執照的要求。督導會了解我的每一位來訪的大概情況,挨個看note,確保我不會犯大錯;如果我犯了大錯,或做出了嚴重違反職業倫理的事情,督導將會受到調查,有被吊銷督導執照的風險。機構中工作的督導會為大概三到五人提供督導,假設每位受督者有25位來訪,則要求督導要對100位來訪者有大概的了解,這並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

國內雖然也叫「督導」,但大多數其實應該叫「顧問consultation」。因為,國內的「督導」雖然提供著類似的服務,但並非在若受督者有重大過錯,自己則可能受到「制裁」的機制下工作。在受督者拿到執照後,即法律允許獨立執業後,是否去找督導或顧問,則完全是自己的決定。但拿到執照前兩三年的經驗僅僅只是入門,獨立執業後主動去尋找不同的督導,不斷學習自省,是行業的共識。

本文主要討論的是這種行業裏老人用自己的經驗帶新人的這種服務。所以下文中,督導一詞不拘泥於為獲得執照前的新人提供的督導,也廣泛地包含「顧問consultation」服務。

為什麽需要督導:

心理咨詢師一定需要接受督導嗎?心理咨詢師可以無師自通嗎?可以只看書嗎?從行業共識來講,是一定需要的,是很難無師自通的。

佛洛依德難道不是無師自通嗎?他長時間地去記錄自己的夢,並帶著極強的自省能力與堅持來分析自己,有機會與當時最優秀的醫生合作討論,且如今看他的案例記錄,也能看出當時犯了很多錯誤。與其說不能無師自通,倒不如說絕不能「單打獨鬥「。

如果沒有督導,咨詢師可能對來訪者所處的險境絲毫不知,可能與來訪一起慢慢陷入一個困境難以自拔,可能與來訪完全不同步而不自覺,浪費來訪的時間和金錢等。只靠自己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超強的自省力和學習力,恐怕也會耗費極大的心理能量,而畢竟絕大多數咨詢師只是「平凡的打工人」,要把足夠的心理能量放些在自己的生活中。

根據自己受督的經歷,總結三條合格的督導的標準:

一:硬的知識: 咨詢師在督導中常問:怎麽辦?接下來我該怎麽做?大多數問題在書中或網上都可以找到,但要去翻書查閱,一來浪費時間,二來無從判斷資訊的可靠性,這時督導便是最好資源。比如,我自己可能糾結於判斷坐在我面前的來訪是否是在家」吸了毒「後來的,督導直接說,註意看瞳孔、臉色、牙齒和指甲等等。再如,我困惑於如何評估飲食障礙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來訪生活,是否可能會危及生命,督導直接讓我去問12345來做基本評估。督導幫你省去了大量」翻字典「的時間。督導可以把五百頁的書裏的二十頁,根據來訪的具體情況,個人化地呈現出來,大大提高效率。

二:情緒的支持: 如果督導後,我覺得自己肩膀和胸口都輕松了,對自己工作的信心多了,即使我一下說不出具體收獲了什麽,這也無疑是一次合格的督導。有時僅僅是督導一句小小的鼓勵或分享自己曾經碰到的困境,會讓咨詢師覺得:」TA體驗過我正在體驗的。「雖然督導或許無法立刻給咨詢師一個解決方案,但只是知道這一點便足以讓人放松下來,積累心理能量坐下來慢慢去討論和反思。幾乎可以說,合格的督導是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咨詢師:反過來說應該也錯不到哪裏去:一位不合格咨詢師,很難成為一位合格的督導。

三:不偏不倚的反饋: 督導會有「偏見和偏好「,其來自於受訓背景、價值觀、文化出身、性別等等。巴菲特總說只買看得懂的公司,強調自知」能力圈「的重要性。督導也該知道自己「偏好圈」的邊界在哪裏,圈外是對來訪的一個靠譜的判斷,圈內雖是自己的擅長,但說出來不一定會讓受督者受益。比如,我自己學「體感」多一些,對來訪軀體體驗更敏感些,而我的督導師擅長認知行為;若TA表達知道軀體體驗的重要性,且不執著於討論認知學派的思維改變情緒的思路,而是跳出學派的分歧,從一個更遠的視角講對來訪的基本判斷和理解,我便會覺得這是合格督導。手裏拿個錘子,說服受督者看哪都像釘子,是督導易犯的錯誤。

試著總結一下,何為出色的督導:

一:透過哈哈鏡看到本質。 咨詢師在向督導闡述自己與來訪所遇到的困境,就猶如一個帶著哈哈鏡的人在描述眼前的景象。出色的督導師能知道,摘掉哈哈鏡後,眼前的景象本來是什麽樣;並慢慢地把本來的景象呈現給被督導者。這無疑要求督導心中有一套龐大的資料庫,知道本來的樣子是什麽;個人感覺,至少有二十年全職的經驗治療師才能做到。

治療師和督導簡要介紹一位新來訪的情況,督導會直接建議下一次去問一問這幾個問題,或註意一下這幾點;之後治療師從這個思路入手,獲得了新的資訊,治療出現了進展或轉機。出色的督導能迅速地判斷出,治療師現在太關註大象腿了,所以要引導去看看大象鼻子和耳朵,然後在恰當的時機把視角拉遠,一起看看大象整體的樣子。這個的前提是,只聽被督導者描述簡要地描述了一下,就知道大象整個是什麽樣。

二:It depends.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覺得這是出色的督導常說的一句開場白。咨詢師上帝,督導更不是先知,沒有人能100%確定到底來訪的情況來龍去脈,況且大多也無法驗證核實。帶著這種對不確定性的覺察,督導師要做的是,把所有可能性都列出來,然後每一次順下去討論。

比如,治療師慌張地說:「我的來訪想自殺,我該怎辦?」;這時出色的督導師常說:」it depends. 你先具體說說吧。「 這背後有各種可能性:1)一直以來就持續的自殺的想法和嘗試,2)最近生活中發生了什麽巨大變故,第一次出現自殺的念頭,3)是一種是不是冒出來的消極的自殺念頭,4)用來吸引咨詢師註意力和關心或獲得其他收益的策略,5)其他。當被督導者對眼前的路一片迷茫時,出色的督導師可以清晰指出每一種可能性,指導並鼓勵治療師問些什麽、關註些什麽來判斷來訪屬於哪一種,然後每一種裏該做些什麽。

三: 不執著於馬上解決問題, 而與被督導者一起咀嚼卡在當下的困境。治療師常常是帶著挫敗無力感、憤怒感又或悲傷感走進督導中,這背後常常是治療師求「變」心切,想讓來訪快些變好。於是「我要怎麽做?」變成了一個最常被問的問題。當這問句更多代表一種情緒的宣泄,而非好奇地思考時,出色的督導師不會因無法幫治療師想出辦法、或治療師對自己辦法的否定,而讓自己也陷入挫敗或憤怒中;而是輕描淡寫地把重點放在治療師的情緒是如何被影響到的。

「來訪的這種情況,似乎把你拉入了那種強大的無助中了。」 「聽你這樣說時,我似乎感到了你對TA的憤怒。」 「這真是容易讓人覺得內疚啊。」這種輕輕地去點撥一下治療師與來訪的所謂「反移情」常常會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我的經驗中,很少有督導師能在好的時機四兩撥千斤地做到這一點。

四:慈愛的嚴格: 在自己的經歷中,可能因為出色的督導大多上了年紀,我在TA們身上都感受到了一種前輩對後輩的慈愛和期盼。可以強烈感覺到,TA希望我作為治療師可以快些進步,但同時也能心平氣和地面對我自己的過失和盲點。TA們會盡力推著你往前走,但同時你並不會感覺到太大的心理壓力,與你保持距離。你能感覺到,TA真心高興看到你作為年輕治療師的成長。

不同於中國武術梨園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督導與被督導者只是職業關系,不要求三節兩壽送禮,或圍在師傅旁邊端茶掃地;但即使只在這種看似疏遠的職業關系中,那種真心高興看到了你的成長依然可以被感受到。我覺得這確實不是練出來是一種由衷的關懷與期待。

我個人的受督導的經歷:

從14年開始在學校實習到21年3月辭掉工作,算一算經歷過13位督導。

總結的話,從也時間越長、即年紀越大的,尤其是從業超過三十年以上的,簡直是碰到了寶藏。我也理解為,如果在一個行業做了三十年,應該經濟都還算富裕,到了六七十歲,還沒有退休,那應該是對這個行業本身有所熱愛吧,必然不會差到哪裏去。

另外,價格越貴的,確實督導的治療越高。在美國,150刀以上就算是相對貴了

如何找好督導:

常常聽人說,自己也常常感嘆:千金難買好督導。好督導可遇而不可求。但其實並非如此,如果你願意不斷地找,且願意花貴一些的價格,不用花多久,一定會找到不止一位好督導的(美國的經驗)。美國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起心理咨詢興起,所以是可以找到有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全職從業經驗的咨詢師和督導的;而據說在國內全職做咨詢師十年以上的咨詢師,就不那麽容易找到了。這裏難在「全職」,似乎心理咨詢師作為一種可以養活自己的職業,在國內也就是十多年的時間;所以香港和台灣的華語督導其實是很好的資源。

我個人感想的一個找匹配且出色的督導的途徑是透過培訓。我從17年先後參加EMDR與體感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的培訓,如其他的心理治療培訓一樣,獲得培訓認證需要一定的督導小時數。這樣找督導的好處有以下幾點:

一:在某一治療體系裏做到督導位置,都至少臨床經驗充足,水平過硬的,因為督導認證常常需要這一體系裏的同仁的認可,這便是一種有力的背書。據我觀察,在SE與EMDR裏的督導臨床經驗基本都是15年以上的。

二: 在同一治療體系中,使用共同的語言,督導效率高。為了避免雞同鴨講,督導或不得不先澄清概念,甚至要先「上課」,這樣的效率是極低的。但如果治療師先參加了培訓,和督導對某一概念有著一樣的理解,便可以迅速深入實質問題的討論上。

三:資源: 某一治療體系下的督導一定對體系內的資源非常了解,根據被督導者與其來訪的情況,個人化的推薦資源是效果極好的。資源分三種:

A:其他更擅長某領域的督導。比如,比如由於工作變動,我從20年下半年後主要與來訪一起處理成癮的情況,那麽我會去問SE和EMDR社群裏有哪些督導擅長用這兩種療法去處理成癮。

B:子培訓資源:再用成癮舉例,EMDR社群裏有「DeTUR」來處理成癮的trigger,另外Feeling state theory也是基於EMDR來處理成癮的一種方法,Susan Brown也是EMDR社群裏做成癮很有名的,也有培訓。SE體感療法裏的概念更是為處理成癮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多重迷走神經的理論框架可以幫助來訪理解成癮本質是什麽。 這些都是不發花些心思在Google直接查不到的。

C:轉介資源:如果治療師不具備處理來訪所遇到的困境,督導可以推薦本療法社群內擅長於此的治療師。一來,社群內的互動更多,比較更了解,相對靠譜;二來,對於有的來訪來說,換咨詢師等於換療法,中間的適應過程可能是很費勁的;同一療法內換治療師可能更平穩一些。

最後,說一下如何避」壞督導」的坑。 主要是本人一手經驗,吐槽為主。

一: 太註重反移情 可能是督導師「無能」的表現。如前文提到,督導能在恰當的時機,「輕描淡寫」地點出治療師的反移情是一種極為可貴的。「輕描淡寫」 並非輕視,而是試探受督導者的阻抗,畢竟沒有人會去享受將被人「戳穿」的感覺,多多少少總會有所抗拒。如果督導總是」開誠布公「地問:當你說到來訪的這一點時,你此時的感受是什麽?你是不是很討厭這位來訪?你這樣做是不是因為你自己的完美主義?」

請遠離這種督導。個人惡意猜測,可能是因為督導對來訪本身沒有什麽可說的了,只能在治療師身上找話題;也可能是很很擅長於精分那一套關系層面的框架,得了釘錘人的病。

二: 急於打斷,說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在描述咨詢中的困境時,督導很著急地打斷了,說了一通自己的建議,我發現其實來訪的情況並非如此,於是我急著澄清來訪的實際情況,然後再被打斷,我再去澄清。這一個很無效的過程。太著急表達自己看法,甚至常常搬出自己之前的來訪的「成功案例」,來往我的來訪身上套的督導,要遠離。

三: 任由情緒主導自己的督導。 幹這行兒稍微有些經驗,看同行身上,這是同行自己的東西還是來訪的東西,一打眼大概能看出來,這也是用於看督導。比如,我和督導提到自己的來訪透露的自殺的想法,督導馬上有些慌,馬上跳入討論做安全計劃,問paper work是否記錄齊全(以免未來承擔法律責任),立即增加治療頻率。

當然需要做些什麽,是可以具體討論的;但這種情緒是會迅速傳染給治療師的,對於有經驗的咨詢師知道這是督導自己的問題,但對於新手治療師,沒有這個判斷能力,很容易被帶偏。

註:本文總結的經驗主要來自於在美國的工作與學習經驗,不一定能完全適用在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