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提到心理咨詢,你都會想到什麽?

2021-12-09知識

作為一個面向大眾的心理服務平台,提到心理咨詢,我們想說說這個行業面臨的一些問題和挑戰。

盡管現在已經出現了像【女心理師】這樣相對專業的影視劇,也有很多心理咨詢師、從業者在積極科普心理咨詢,但對於大部份人來說,它仍然是一個相對陌生與神秘的領域。

很多人一聽說「我是學心理學的」,人們馬上就會來一句:「厲害厲害,現在的人都特別需要心理咨詢。」

但真正的心理咨詢,卻一直蒙著一層紗,不被大眾所理解和認識。

在網上看到某個網友diss說:

「花了幾百塊錢,結果從頭到尾都是我在說,咨詢師就問了幾個問題,啥建議都沒給,還不如我跟哥們嘮嗑呢,起碼人家還能開導我幾句。」

在大眾眼裏:

心理學=思考人生

心理咨詢=找人開導人生

思考人生誰不會?

還用花錢去學?

就這樣,很多首次嘗試後的咨詢者對心理咨詢這個行為產生了誤解,便不再繼續了。

除了大眾對心理咨詢的誤解,心理咨詢師也嚴重短缺。

先來說說「心理咨詢」在中國的發展史吧。

官方視角下的「心理咨詢」起源於2001年4月,當時原勞動部(2008年3月勞動部與人事部合並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也就是我們現在常簡稱的「人社部」)正式推出【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並將心理咨詢正式列入【中國職業大典】。 [1]

2002年起,全國統一的職業鑒定考試正式開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國家二/三級心理咨詢師」的考試。

所以,從性質上看,大家認識的「國家X級心理咨詢師」,是一種職業資格制度下的認證體系。

可是2017年9月12日,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詢師的認證,這項歷時15年的職業資格「英年早逝」, 至此,這15年來拿到這項職業資格的存量「國家X級咨詢師」大約110萬人。

但是,在中國近期公布的最緊缺人才榜中,心理咨詢師依然以第八位名列前茅。在業內人的眼裏,中國的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嚴重滯後。

為什麽大眾對心理咨詢的需求與日俱增,15年的職業資格認證積累了如此多的存量心理咨詢師,到今天,這個行業卻仍只是早上7、8點鐘的太陽呢?

原因有以下三點:

01

真實需求大,但消費需求不足(太貴)

據中國衛生部的資料,中國各種精神疾病患者已高達 1600 萬,占總人口的 1.23%。進入 21 世紀後中國各類心理衛生問題將異常突出,2020年心理疾病負擔已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1/4。

也就是說,理論上國內的心理咨詢需求量巨大,但這些人群卻沒有成為「心理咨詢」的消費者。

原因在於: 正規的「心理咨詢」對於人們來說,還是太貴了。

以我們為例,心理咨詢的平均單價大多會在400元左右,而通常心理咨詢的設定都是以周為單位,換句話說,如果不被納入醫保系統中,那人們每個月在心理咨詢上的花費會在1600元上下。

而美國權威數據顯示,人們在心理健康上的花費占月收入的1/12,是比較健康的標準。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642元,換算成月是2940元。若人們將其中的1600元投入到心理咨詢中,這將會花掉他們54%的月收入。

所以「心理咨詢」在中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不過,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心理咨詢」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難以自己負擔的「奢侈品」。

以心理咨詢行業最為發達的美國為例,一個session的定價在150-300美元不等,若每周1次,一個月的心理咨詢費在600-1200美元,而2018年美國人均年收入59270美元,換算成月是4939美元。1000美元左右的咨詢支出,也遠超過1/12的比例。

可是,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心理咨詢與治療」納入了醫保體系,許多商業保險能夠為心理健康服務進行支付。

例如,在德國保險公司為每小時心理咨詢服務支付70-80歐元,在澳洲根據病情心理治療可報銷比例在75%-100%不等 [2]

扣除了醫保的部份,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居民,每月在心理健康上的消費則遠低於1/12了。

昂貴的心理健康服務,讓中國的互聯網上出現了非常魔幻的現象,在多家搜尋引擎中,關鍵詞「心理咨詢」最多的去向詞為:「線上心理咨詢免費」

也就是,人們搜著「心理咨詢」卻發現——它太貴了,於是人們只得找找有沒有免費的了。

02

媒體誤導,汙名化嚴重

和考證時代幾乎同步開啟的,是官方媒體對「心理咨詢」的普及。

2004年底,CCTV12一檔全國首次提供心理學幫助的節目【心理訪談】開播。直到今天,這檔節目已經播出了15個年頭。

可是就是這樣一檔官方普及「心理咨詢」的電視節目,也免不了出現誤導大眾,做出有悖心理咨詢基本倫理的事情。

在2012年12月25日的這期名為【穿裙子的男孩】的節目中,「心理專家」和評論席的「專家」對跨性別來訪者進行的「咨詢」可謂是侮辱和批鬥,這是對LGBT群體的公然侮辱

這一行為引發了心理咨詢行業眾多業內人士的反感,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專業委員會註冊系統發文嚴厲譴責[3]。

官方媒體如此,大眾媒體更是重災區。【心理訪談】雖然有諸多弊病,但大體上基本展示了「心理咨詢」的要素。但是,大眾傳媒與影視作品中的心理咨詢更是被妖魔化了。

例如,在電視劇【好先生】中,萬茜飾演的心理醫生徐麗,做出的種種行為更是不著邊際。

她和來訪者第一次見面,在一個酒吧裏,不僅完全無法保密,還直接來了個double date——在這個四個人的聚會上,徐麗和來訪者聊了沒幾句,竟直接給他貼上了「妄想性精神分裂」和「反社會人格異常」的標簽,語氣中十分堅定。

在後續的咨詢與治療過程中,這位心理醫生不僅在咨詢過程中喝酒、房間裏來回走動,甚至留來訪者在咨詢室裏過夜。

最後心理醫生徐麗愛上了來訪者陸遠,並向對方表白,提出要和對方發展更長遠的關系。

這種種行為,可謂是把心理咨詢中的紅線全部踩了個遍。

這種種行為,可謂是把心理咨詢中的紅線全部踩了個遍。

這種種行為,可謂是把心理咨詢中的紅線全部踩了個遍。

(重點要說3遍)

在電影【催眠大師】【被偷走的五年】電視劇【愛情公寓4】中皆有類似於上述令人難以理喻的劇情。

雖然,現在現在開始有【女心理師】這樣的影視劇在試圖做一些心理咨詢科普,但大眾對心理咨詢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偏見與錯誤認知。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在出現心理困擾的時候,都傾向於找尋自助的辦法,而不敢尋求專業幫助。

03

消失的心理咨詢師

行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透過手機見識了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的聲音都被放大。可是「心理咨詢」行業的聲音,卻並沒有被放大。心理咨詢師在這個時代「隱匿」了起來,源於兩個理由:

1,心理咨詢收入低,甚至無法成為一項養家糊口的職業選擇。

雖然中國有100多萬持證咨詢師,但是真正在做這件事的人可能連1/10不到。並且能夠堅持把它當做職業去做的人並不多(除了在學校、醫院等體制內)。

而原因是: 心理咨詢無法成為一項養家糊口的職業選擇。

在壹心理釋出的【2016中國心理咨詢師生存現狀報告】中顯示,從事心理咨詢的人群中,全職比例僅占38%。 [3]

這些咨詢師主要分布於一線城市,而他們在從業3-5年後,仍有45%的人年收入在3萬元以下,有18.3%的人收入在3-5萬元。

這樣的收入水平,在他們所在的環境中屬於什麽水平呢?

若以北京為例,【北京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顯示,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2361元。

據此推測,在一線城市的心理咨詢師們,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出於平均收入以下,甚至接近一半的咨詢師連平均收入的一半不及,屬於低收入群體。

我們反觀已開發國家,以美國為例,在2015年美國心理協會勞動研究中心釋出了【美國心理從業人員收入報告】,壹心理經授權於2017年將其轉譯為中文 [4]

該報告顯示:全美心理學從業者的收入中位數為85,000美元,80.1%的從業者年收入超過6萬美元。而同年,全美人均收入在55,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說,絕大部份心理學從業者收入高於平均。在美國,從事心理咨詢行業,是高收入人群。

由於正規心理咨詢師的收入低,大量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選擇其它職業謀生,導致市場需求被其它良莠不齊的生意消化,例如現在經常出現的「情感挽回」等非正規心理咨詢服務。

2,心理咨詢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從業者在表達自我這件事上,要「保持節制」

在社交場合下,你可能很少遇到這樣的人:第一次見面就對你破口大罵,一個眼神就確信你對ta有惡意。但心理咨詢師們卻常常要面對這樣的人。

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咨詢師的友善會被歪曲,對問題的關心也能被誤解為攻擊。這在心理咨詢中叫做「投射」,也就是人們常常基於自己的願望和情感,來解釋你的行為和表達;這些帶來誤解的「投射」會阻礙心理咨詢的工作。

如果咨詢師在公眾場合發表自己的聲音,則可能會有更多人產生「投射」。這對心理咨詢師的職業發展是不利的,對心理咨詢的求助者是不利的。

另外,向大眾曝光心理咨詢,也會給來訪者造成很大的危害,即使在媒體中為當事人打上馬賽克,也不可避免會在生活中被認出來,而這會對當事人帶來更大的心理傷害。

因此,雖然如今的媒體這麽發達,許多心理咨詢師還是選擇「躲了起來」。

他們尊重這份職業,極力為來訪者利益考慮的工匠精神,被隱藏了起來,消失在紛擾的雜訊裏。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溫飽不再是問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變得越來越重要。物質的富足讓人們迷失在收入陷阱中,於是精神的富足必然會成為下一個十年國民生活的重要議題。

我們的精神追求,路在何方?

我們相信,心理學、心理咨詢將肩負起重要使命。未來依然可期。

評論區,和 @壹心理 聊聊:

你覺得什麽樣的人需要心理咨詢?

參考

  1. ^ 曹曄, & 盛子強.(2015). 中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歷史、現狀與趨勢. 職教論壇(1), 70-75.
  2. ^ 熊先軍, 李靜湖, 王麗莉, & 馬勇. (2012). 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國內外管理基本情況分析. 中國醫療保險(5), 40-43.
  3. ^ 陳夢帆, 陳美艷, 李可等. (2017).2016年中國心理咨詢師生存現狀報告. 壹心理. 1-37.
  4. ^ Lin L., Christidis P., Stamm K. (2017). 美國心理從業人員收入報告.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erek Z. Zhang. 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