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如果你還記得我們此前介紹過「 學習會導致大腦DNA裂開 」(點選閱讀),那麽恭喜你等到了它的續集。DNA斷裂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但它也極具危害。如今,科學家終於找到了人類避免這種危害的方法——你我都熟悉的睡眠。也就是說,如果不好好睡覺,你也許就是在變相自殺。
正文
如果將人比作一台依靠電池執行的機器,清醒時的學習、思考和運動等行為和安穩、平靜的睡眠則分別對應著放電和充電的過程。類似於在手機上看視訊、玩遊戲會更快消耗電量, 一些活動也會加速人體的「放電」過程,讓人更需要休息 。
比如當你生病時,你的免疫系統需要與一些病毒、細菌或癌細胞激烈作戰;或者你為了考試和工作,腦袋需要不停歇地運轉一整天;又或者是你外出活動了一整天……這些時候,你睡覺的時間往往會更長,睡眠也會更深。
當機器沒有電時,它就不能繼續工作;當身體放完「電」時,你也會感覺到該休息了。與機器不同的是,人體更復雜。雖然你可以在打「雞血」後繼續熬夜、連軸運轉,但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當你不願意按時回到床上時,你的身體就正式進入深度「磨損」狀態了 。
每個熬過夜的人可能都切身體會過這種「磨損」的代價:身心俱疲,甚至某些部位隱隱作痛,對疼痛的感知力降低,註意力無法集中……很多研究已經證實,在睡眠不足時,我們的大腦首當其沖,它會 無法形成新記憶和自我清潔 ,導致有毒物質在大腦中富集並引發炎癥,進一步導致記憶減弱、腦細胞受損。
此外, 缺覺還會影響我們的生物鐘、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擔,腸道中也會開始堆積有害物質 ,從而引起炎癥。這些效應都在增加人類過早死亡和壽命縮短的風險。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缺少睡眠還會直接導致死亡。看到這裏,你是否有個疑問:人為什麽需要那麽長的睡眠時間(成年人一天應當睡至少7個小時)?或者從根本上說,人究竟為什麽需要睡眠?
需要睡眠的動物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了一個現象:不只是人, 所有被研究過的、有神經系統的動物都需要睡覺 ,小到線蟲、昆蟲,大到包括人在內的各種哺乳動物。但各種動物需要的睡眠時間差異很大——大象每天只要睡2個小時,夜猴(night monkey,通常在夜間活動)卻需要多達17個小時。除了睡眠時長不同,各種動物的睡覺方式也不同。一些動物睜著眼也可以睡覺,例如鳥類和海豚演化出了兩個半腦交替休息的方式,可以邊睡覺邊活動。可惜的是,人沒法做到這些。
如果這些有神經系統的動物都需要睡覺,我們可以推測,也許是神經系統中發生的某些改變,促使動物需要睡眠。近期,以色列兩所大學的科學家找到了答案,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 【分子細胞】 ( Molecular Cell )上,這一發現或許揭示了生物需要睡眠的一個普遍原因—— 為了修復神經活動時裂開的DNA 。
相比於安靜的狀態,在日常的活動中,或者在面對更需要腦力的學習、記憶任務或者突發情況時,大腦中的神經元需要更快地表達某些基因。為了適應各種變化,細胞不可能在冗長的DNA鏈上逐個找到需要表達的基因,更高效的辦法是 DNA雙鏈直接斷開,讓大量要用到的基因先表達,並在斷裂位點做好標記,過後再進行修復 。除了神經元以外,人體其他細胞中的DNA也會由於各種情況出現損傷,也需要進行修復。
雖然DNA雙鏈斷裂是神經活動中一個關鍵且正常的過程,但如果不及時修復,這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這種損傷也稱為 DNA雙鏈斷裂 , 是最具有細胞毒性的一種DNA損傷 ,通常發生在癌癥、神經退化和衰老等過程中。不過,DNA雙鏈斷裂的修復過程十分復雜,需要啟用多條訊號通路、募集多種酶和蛋白復合體,因而需要較長的時間。
在白天,機體的活動增加,DNA的損傷也會累積, 避免這些損傷的危害的唯一辦法就是修復它們 。但細胞在白天是沒有時間的,需要將更多的資源用在其他生命活動上,最後修復工作就拖到了晚上。研究人員發現,為了能讓細胞按時進行修復, 隨著神經元DNA損傷累積,睡眠壓力 (也稱為恒定睡眠驅力,homeostatic sleep drive) 會逐漸增加,強迫人去睡覺 。在睡眠中,這種壓力水平會逐漸下降、回到一個低谷,讓我們醒來時感覺全身放松,充滿活力。
斑馬魚也要睡覺
睡眠壓力的來源有很多。如上文所述,當免疫系統、神經元和體細胞工作一段時間後,人體內有毒的代謝物和神經系統損傷都會增加,導致睡眠壓力增加。在新的研究中,科學家研究了斑馬魚的睡眠活動, 證實了斑馬魚在清醒時,DNA雙鏈斷裂數量會逐漸增加 。
他們發現,在經過一天的活動後, 斑馬魚單個神經元中DNA雙鏈斷裂位點的數量會翻倍 。隨後,他們給斑馬魚餵食了一種神經驚厥劑——戊四唑(可以導致神經元異常興奮)。僅3個小時之後,斑馬魚DNA的斷裂位點數量就增加到了活動一天後的水平——也就是說,神經元越容易興奮,就越容易感覺到累。
正常情況下,在休息10小時後,斷裂位點數才會降到較低的水平。暴露在戊四唑中後,這些斑馬魚需要的睡眠時間會增加。除了清醒時間更長和神經活動更興奮外,當斑馬魚暴露在 紫外線 (可以損傷DNA)下時,它們也會需要更多的睡眠。
相比之下,如果只休息2個小時或者4個小時,斑馬魚DNA上的斷裂位點數只會略微降低。在這種睡眠被剝奪的情況下,不僅DNA的損傷會增加,DNA損傷也會無法修復,也就是說DNA結構的潰敗會越來越嚴重。
在沈睡中修復
生物想要繼續生存下去,DNA的修復過程是必不可少的。但面對千瘡百孔的DNA,修復過程從哪裏開始呢?這時,DNA在斷裂位點留下的標記就發揮了作用。在染色體中,DNA雙鏈纏繞在組織蛋白上,在每一次雙鏈斷裂時, 一種組織蛋白——pAFX——都會被磷酸化,變成γpAX 。透過觀察γpAX,科學家就能知道斑馬魚DNA的斷裂情況,也可以依此來判斷修復情況。
他們進一步探究了DNA修復過程的細節,發現在夜晚,當斑馬魚睡覺時,參與DNA雙鏈斷裂修復的兩種蛋白(Rad52和Ku80)才會明顯增加,開始緊鑼密鼓地修復DNA。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修復DNA,染色體的活動也會增加。如果染色體活動被抑制,DNA損傷得不到及時修復,斑馬魚的睡眠時間就會延長,而且整個睡眠周期都會發生改變。
這些生理過程都與一種DNA損傷檢測因子—— PARP-1 ——有關,這個分子在多種生物體內高度保守。 它是DNA結構穩定的維護者,能促進受損的DNA單鏈或雙鏈的修復,保障細胞的生存 。根據研究人員的觀察,在白天,表達該分子的 parp1 基因會大量轉錄,增加睡眠壓力。由PARP-1控制的訊號通路會在白天不停地給大腦發資訊,提醒它休息。到晚上,你開始休息後, parp1 轉錄產生的mRNA會大量表達PARP-1,這些分子會透過募集修復蛋白的方式,促進DNA修復。當抑制 parp1 表達時,生物需要的休息時間會更少,但與此同時,DNA修復過程和染色體活動都會減少。
更多清醒時間的代價
咖啡因為什麽能讓我們更加清醒?根據一項發表於1990年的研究,咖啡因能在 抑制DNA修復的同時,增強神經活動 ——也就是說,我們更有精力了,但後期或許需要更多的睡眠來補償。
研究人員表示,實驗中用到的幼年斑馬魚的神經系統雖然很簡單,但和更高等的脊椎動物(包括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能用於解釋動物需要睡眠的普遍原因。除此之外,PARP-1還能影響人的生物鐘,在長期記憶的形成中也具有關鍵作用。而在睡覺時,染色體的活動不僅能促進DNA的修復,也和神經元的可塑性、記憶的形成密切相關。也就是說,睡得好能幫助我們記住新學的東西,身體也更健康。
可以說,我們每一次思考、行動和激動等,可能都在讓我們的DNA冒險,讓自己面臨衰老和疾病的威脅。但隨之而來的一場安逸、平靜的睡眠,能讓裂開的DNA重新拼接,將我們拯救回來。這些過程周而復始,而我們只感覺到自己在慢慢長大、變老。
如果你已經學廢了,那就好好睡一下吧 。
撰文 | clefable
審校 | 李詩源
封面圖來源: Pixabay
參考連結:
https://www. cdc.gov/niosh/work-hour -training-for-nurses/longhours/mod2/11.html
https:// en.wikipedia.org/wiki/H 2AFX
https://www. nature.com/articles/nrc 2523
https://www. frontiersin.org/article s/10.3389/fmolb.2020.00024/full
https:// journals.biologists.com /jeb/article/221/11/jeb159533/34132/The-origins-and-evolution-of-sleep
https://www. cell.com/current-biolog y/fulltext/S0960-9822(16) 31013-2?_returnURL=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960982216310132?showall=true
https://www. sciencedirect.com/scien ce/article/abs/pii/S1097276521009333?via=ih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