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惡性腫瘤是如何確診的?以及哪些是惡性腫瘤的危險癥狀。

2021-12-02知識

惡性腫瘤患者的確診步驟一般來說分2步:

第一步:因種種原因,患者接受了影像學檢查,比如B超、CT、核磁等發現可能存在惡性腫瘤,

第二步:取病理活檢證實是惡性腫瘤以及具體的病理型別。

先寫第一步:

臨床上一般有3種情況會懷疑惡性腫瘤:

1、 患者出現癥狀或者自行發現身體異常,就診後做檢查懷疑腫瘤。

不同部位的腫瘤有不同的癥狀,肺癌有刺激性咳嗽、胸痛和咯血、胃癌有腹痛、黑便和消瘦、乳癌可以自行觸及乳腺腫塊、乳頭溢液、結腸癌有大便習慣改變和鮮血便,胰臟癌有黃疸和腹痛、消瘦,等等。但是註意,幾乎沒有一種癥狀是只有癌癥才會出現,良性病變也都可能如此,靠癥狀區別是否患有惡性腫瘤是不可行的,比如肺結核也會咳嗽、胸痛和咯血,胃潰瘍也會腹痛、黑便和消瘦。

在出現癥狀時,首先是要查明原因,初始只能猜測可能和腫瘤相關。患者需要去醫院專科就診,醫院會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癥狀表現,選擇做對應的檢查來明確癥狀產生原因。

比如胸部CT就可以發現胸部占位,乳腺B超或鉬靶發現乳腺結節,腹部增強CT發現胰腺占位, 註意,這時候並不能確診惡性腫瘤,只是檢查發現的異常征象提示可能存在。

2、 常規體檢時發現可疑惡性腫瘤。

患者本身沒有任何癥狀,常規每年體檢時發現種種問題。常見的就是胸部CT發現肺占位,乳腺B超發現結節,腹部B超發現肝臟或胰腺占位性病變,泌尿系B超發現前列腺或膀胱占位。(但是,如果沒有胃鏡腸鏡,常規的體檢很難發現食道癌、胃癌和結直腸癌)

另一方面體檢發現腫瘤標記物升高,其實腫瘤標記物很多,用於體檢篩查腫瘤標記物的並不多。

最有提示意義的就是CEA(癌胚抗原)、AFP(甲胎蛋白)、PSA(前列腺抗原)。

其余的,諸如CA125、CA19-9、CA72-4、CA15-3、CA50、SCC、NSE、progrp、cyfra21-1等等,都統統不建議篩查,因為幾乎沒有用,指南也不推薦在健康人檢測。這些指標正常,什麽都說明不了。但這些指標異常了,基本也和腫瘤無關,反而導致患者經常擔心受怕,甚至被一些醫生推薦去做不需要的PET-CT。

3、 因其它疾病或特殊情況做檢查時無意中發現可疑惡性腫瘤。

舉臨床上的3個例子:

(1)一位患者因為冠心病住心內科,做了冠脈CT,該CT不光看冠脈,也能掃描到一部份肺組織,結果卻發現肺部占位,後續確診肺癌。

(2)這次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陪護家屬需要篩查也做了胸部CT,又發現肺結節,確診肺癌。

(3)患者因為上腹痛,擔心罹患胃癌,做胃鏡檢測,發現胃內只是慢性胃炎,結果卻有早期食管病變,最終確診食道癌。

再寫第二步:

註意,第一步只是懷疑是惡性腫瘤。上述所寫的肺和肝上長了個結節、乳腺有個腫塊,胃裏面有個潰瘍,就能一定說惡性的麽?顯然不是,因為有證據顯示成年人40%以上都可能有肺結節,絕大多數都是良性,而20%的成年人會罹患良性的肝臟病變。

那麽懷疑惡性腫瘤之後,通常下一步就是活檢:

活檢一般就三種:(註意,活檢也有指證,並不是任何異常結節都需要活檢,因為活檢也有小的風險,比如4mm的肺小結節,臨床考慮惡性腫瘤的風險非常低的時候,完全可以觀察)

1、 外穿刺活檢。

常見的是CT引導下穿刺活檢和B超引導下穿刺活檢,後者更簡單。一般是從體表皮膚插入穿刺針,直到腫瘤組織部位,取2-3條組織,送病理科,進行顯微鏡下檢查。

一般肺穿刺活檢使用CT引導。淺表淋巴結、乳腺、肝臟、胰腺、腎臟和前列腺占位都可以B超引導下穿刺活檢。(高手的B超醫生,外周型肺癌也可以進行B超引導下穿刺活檢)。

通常要求血小板50×109/L以上,各個穿刺有小的並行癥風險,甚至針道種植轉移,但比例非常低,我以前寫過相關的文章,總體安全。

2、 內鏡活檢。

食道癌、胃癌、十二指腸癌、結直腸癌、膀胱癌這些通常都無法透過外穿刺來明確診斷。

需要胃鏡、腸鏡和膀胱鏡,直接伸至體內到達腫瘤部位觀察形態,然後在內鏡下取活檢送病理科。

3、 腹腔鏡或胸腔鏡活檢。這種情況較為少見。

比如發現胸膜或腹膜有問題,普通的方式難以取到活檢,可以進行胸腔鏡和腹腔鏡探查,找到最明顯的腫瘤部位,進行活檢。

這就是臨床上大致的惡性腫瘤確診過程,當然,還有些更罕見的情況,比如發現膽囊息肉,進行手術切除,結果切下的膽囊中無意中發現很早期的膽囊癌。

惡性腫瘤的危險癥狀包括如下:不明原因的刺激性咳嗽、聲音嘶啞、持續的胸痛、咯血、黃疸、食欲下降、體重下降、便血或黑便、血尿、明顯的疲乏、持續性發熱、乳腺和頸部的結節或腫塊、吞咽困難、睪丸腫物、腹痛和腰痛等。

註意一點,雖然惡性腫瘤患者的癥狀不典型,但是出現相對危險的癥狀2周不自行緩解時,一定要盡快去醫院檢查明確原因,尤其是對於50或60歲以上的男性,有腫瘤家族史者,風險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