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成為恰當好的父母

2021-05-10知識

五一小長假大家都玩的好嗎?

今年本來想帶孩子出遠門,但是沒有買到高鐵票,所以計劃取消。其實要說起來旅行,自從有了孩子之後,都會選擇一些也會適合孩子的地方,既不能只顧大人,也不能只顧小孩,都會選一些居中的可以兩者皆樂的地方。

在旅行的過程中,也是一個很好的觀察孩子的過程。

這次出門,我發現,老大會註意身邊人是否有在看自己,這也是孩子自尊心開始體現的一個形式,6、7歲左右的小朋友會開始註意身邊人的眼光了。

有時候因為他的淘氣我小聲訓斥他的時候,其實他當下並沒有認真的再聽你說什麽,而是將目光掃向了身邊的人,他此刻的註意力在——是否有人在看他。當我發現他的舉動時,我也停止了苛責。

一般在吵鬧的地方,人說話不自覺的音量就會增大,如果一個生氣的母親只顧著發泄自己的情緒,對著孩子大吼大叫,那麽這種時刻必然會引起旁人的註意。但是此刻的孩子並不能聽進去你在說些什麽,他們只知道此刻的自己看起來是多麽的狼狽不堪多麽的懦弱。如果母親沒有及時停止自己憤怒的情緒,旁人的眼光就會造成孩子的羞恥感和屈辱感。

這種羞恥感和屈辱感就在這種一次次的被罵中烙下了銘印,以至於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或許會變得唯唯諾諾,不敢在人前發言,不敢去演講,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社交障礙........

我想,學習和了解兒童心理學的意義就在於此,是為了成年之後的良好生活體驗做鋪墊,懂些兒童心理學更是為了及時止損。

溫尼科特是英國的精神分析學家, 溫尼科特認為,人類的幸福,其實並不取決於外部的政治問題,而是在於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 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無外乎恩愛的夫妻和健康快樂的孩子,但是當下社會很多父母的育兒道路卻是非常的疲憊和坎坷,孩子心理健全與否暫且不清楚,但是為人父母者卻多的是焦躁不安和恨鐵不成鋼。

溫尼科特想幫助家長成為恰恰好的父母--這是他著名的概念,父母們無需做到傑出甚至完美,只要過得去就可以。但是常常人們容易對這個「過得去」產生一些誤解。

「過得去」我認為更恰當的解釋是不要那麽完美,而非指糊弄、不在乎的態度,並且這種不要求完美更多的是針對孩子的行為,並非父母本身,父母應該降低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值。

如何才能成為恰當好的父母呢?溫尼科特給人們提出了幾點建議:

1、要知道你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傷害。他們不會表達、不會行動、不知道自己的食物在哪裏、他們更加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哪裏,所以作為嬰兒的照顧者需要了解到這個時期嬰兒的心理特點,盡量的去理解嬰兒的需求,而不是將需求強加到嬰兒身上。

2、允許孩子的生氣。允許你的孩子生氣,這是情緒的自然流露,在他們面對自己不滿意、或被誤解的時候,生氣是可以被允許的。允許孩子發泄怒氣,不要讓孩子覺得受到威脅或不要因為所謂的「不良行為」而受到說教。

3、確保你的孩子別那麽聽話。溫尼科特非常懼怕所謂的「好孩子」,因為這些好孩子是因為他們的父母無法忍受很多不良行為,而過早進行嚴加管教所帶來的結果,這樣的結果是導致孩子出現虛假的自我,一種表面上順從善良,但內心壓抑重要本能的表象人格。溫尼科特認為,那些沒有創造力,內心活力不足的成年人,他們的父母都是無法忍受不良行為,並且強迫孩子早早懂事的父母。

4、讓孩子順其自然的成長。成長環境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會迫使孩子過早成熟,如果一個家庭父母關系不和睦,孩子的理性思考能力會受到過度的刺激,反而會變成家庭的照顧者。不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和處境,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強加在孩子身上。

5、認識到父母角色的重要性。成為父母很容易,但是做父母卻比較困難,尤其是內心缺乏愛的父母,他們會經常和孩子做「爭鬥」,這種爭鬥都指向了一個方向,那就是我到底更愛自己還是更愛孩子。當和孩子相處時,無法抑制自己的需求,無形之中就會將不耐煩、急躁、厭惡的情緒透過言行舉止傳遞到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