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下管理學讀文獻的經驗吧。總結下來,其實就三個點。
少即為多 Less is more.
帶著想法回顧文獻
推薦用Web of Science進行關鍵詞的搜尋,而非Google Scholar。後者雖然更全面,但是容易將一些不值得參照的內容也加進來。 如果你參照了一些低品質的文章,行家可能就會對你有負面的評價 。 許多審稿人第一眼,先是看你的參考文獻參照了哪些文章 。如果你經常參照且依賴一個不知名期刊的結論,如果你經常參照且依賴這個領域的非主流期刊的文章,那麽就可能影響我對你的學術品味的判斷。
這一輪,你可能得到上百上千篇文獻,需要透過快速閱讀摘要(abstract)來篩選是否進行全文閱讀。如果你的課題很火,估計能沖到一千篇相關文獻。如果少於一百,要麽就是非常前沿,要麽就是這個課題走偏了,需要重新檢視一下出發點是不是錯了,或者關鍵詞是否選得不好。
選擇閱讀側重時,經典文章優先,頂級刊物的文章優先,飲用量大的文章優先,和自己的點子接近的文章優先(如果你是的話)。這類的文章不會超過十五篇。希望你可以縮小到五篇。
為什麽要這麽選?
為了保證自己少被「爛文章」汙染,盡量使得自己被好文章熏陶,你也應該重點讀經典 。
沒有想法探索文獻
第一,你可以選擇參閱綜述性的文章,例如在管理學界這樣的期刊是AMA或者JOM的部份文章。這裏沒有其他法門。認認真真讀,才是王道。
第二,如果你是剛入門,那麽如何高效地獲得閱讀書單呢?其實你可以去搜尋業界大牛的主頁,他們很可能貼了自己博士課程的綱要,裏面往往附帶閱讀清單。例如Ezra Zuckerman在MIT Opencourse上有Sociology of Strategy的詳細材料。 這些閱讀全都是精挑細選,凝結了那些教師的很多心血 (自己編過課程自己知道) ,已經幫大家省卻了許多甄選的功夫。
第三,如果找不到文獻綜述,怎麽辦? 這可是大好事!如果你能把綜述做了,那你就可以發表了!
慢即為塊 Slow is fast
其次,這些文章要精讀,要熟悉文章的細節,要能信手拈來,就好像是你自己親手寫的似的。這個過程不要怕慢。要重深度,不要重速度。這裏越慢,進步越快。囫圇吞棗,是你熟稔整個文獻以後的事。當你對某片文獻很熟悉的時候,會發現很多邏輯是接近的,點子是雷同的。你還會發現很多人的參照是錯誤的。這時候想慢也難,一篇低品質的文章,你也許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掃完。這時候,你對這片文獻的了解已經到了「飽和」的階段。
具體如何做呢? 其實最好的閱讀,是寫作 。我參照一下自己在另外一個回答( 第一次寫學術論文無從下手怎麽辦 ):
多做活躍閱讀,少做被動消費, 積極地與論文進行對話 。如果看到一篇段落非常有意思, 趕緊用自己的語言復述並且記錄下來 。如果對某些觀點這篇存疑,也趕緊記錄下你的疑惑,並且思考一下:(1)作者如果再多做哪一步,你就信了; (2)我可以設計一個怎樣的研究,來證明對方是錯誤的。這樣一篇論文下來,你可以積累不少經過了積極思考的短評了。 這些閱讀筆記,是你的專有知識庫,決定了你內化這篇論文內容的程度,也影響著你自己論文的高度和深度。閱讀的目的是「既能看到森林,也能找到樹葉」。看到森林,指的是隨時可以回憶出森林的概貌。找到樹葉,指的是隨時可以搜尋出文獻的具體實踐。例如,隨時可以復述領導力有主要理論ABC,並且可以比較他們的主要觀點,隨時可以找出這些理論用來測量領導力和相關變量的方法。
笨即為智 Stupid is smart.
很多真正的大道理,是簡單的,但不淺顯。很多復雜的觀點,看似深刻,但名不副實。許多晦澀的東西,不是作者高明,你笨;而是作者的邏輯紊亂。如果你能厘清,可能是你的機會。真的是自己不懂,也不要輕易放過。
既然是博士了,就不要做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而要做主動的知識生產者 。既要學會欣賞文獻,也要學會有自信地批判文獻,更要學會有創意地在文獻的不足上開拓新知識。
附:我還寫了六篇學術導向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學術研究中資質或天賦跟勤奮哪個更重要?
導師的選擇和建議?
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如何社交?
第一次寫學術論文無從下手怎麽辦?
做學術期刊的審稿人是怎樣的體驗?
怎麽問教授要推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