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沒事找事聊諸葛:不神化,不黑化(七)

2021-07-11知識

原創 平頭阿銘 李家村言 6月21日

開始後悔聊這個話題了,太長太累。

(緊接上期)這期主要聊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前是怎樣明哲保身的。
許多人以為諸葛亮始終是劉備最信任的人,其實不是。最初是,前面說過,遇到諸葛亮前,劉備身邊只是些二流人才,諸葛亮一來,鶴立雞群,劉備真是從內心裏仰望膜拜,連關、張都疏遠了,整天和諸葛亮湊在一起享受「魚水之情」。
任何一個有帝王心術的人都不會把寶押在一個人身上。這很正常,沒有人是全才,什麽都懂,隨便走進哪個領域都可以做專家狀指指點點。是人總有盲區,總有短處。這也是團隊的重要性,發揮每一個人的長處,讓適合的人做適合的工作。
沙和尚啥本事沒有,唐僧為什麽還是要帶著他,總不能讓孫悟空去挑著擔吧?



以劉備善於識人用人的智慧和見多識廣的閱歷,不可能發現不了諸葛亮的局限性,特別是在襄陽城下的那個餿主意後,但依然信任並重用他。因為那只是諸葛亮的短處,不用就是。而諸葛亮還有更多的長處,是在赤壁之戰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就是外交、行政、後勤等方面特別突出的民政能力。

劉備得到荊州後,前來投奔的人多起來了,人才的多樣性逐漸出現,選擇面也逐漸擴大。其中以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最具代表性。
再說一個帝王心術。帝王最不願意看到的是什麽?是手下一人或一派獨大,這很容易造成對帝王絕對權力的威脅。歷代帝王統治術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各方勢力,還要在各方勢力中制造矛盾,讓其互相攻擊,然後自己來仲裁調停,達到行使絕對權力的目的。
這種例子很多,如武則天時,豪門獨大,武則天就扶持寒門來平衡。康熙早期,索額圖一派獨大,康熙就扶持明珠派來平衡。



龐統自誇有很強的為帝王出謀劃策的能力,從鼓勵劉備入蜀取益州,以及入蜀後立即為劉備提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等過程來看,龐統確實具備這種能力。

劉備重用龐統的原因即在於此。帶龐統入蜀,是發揮龐統的長處。把龐統和諸葛亮都任命為軍師中郎將,是平衡兩者的關系。
不排除前幾期說的,從心理上劉備更喜歡和龐統呆在一起的原因。劉備比諸葛亮大二十歲,當初去找諸葛亮時就是抱著請教的目的,是仰望諸葛亮,也許這種心理定式讓劉備覺得不舒服。
不幸的是,龐統英年早逝,那麽,諸葛亮是不是又重新成為劉備唯一親信的謀臣呢?不是。還是那個道理,劉備不能讓諸葛亮獨大,仍然需要平衡。
賣主求榮的法正成為劉備的親信,取代了龐統的位置。
劉備在世期間,很少看到諸葛亮對劉備的不當行為竭力勸諫。取得益州後,劉備曾經想把成都城中的房屋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很明顯這個巧取豪奪的行為會危及益州的穩定,增加劉備集團與益州人的矛盾,可是反對這個做法的只有趙雲一人,找不到諸葛亮勸諫過的記載。



法正時期也如此。

法正是扶風人,世家子弟,有趣的是他的祖父法真號為玄德先生,和劉備的字一樣。196年左右,為躲避戰亂,與同郡老鄉孟達一起入蜀投奔劉璋。
法正人品不好,僑居益州的人都認為他行為不端,普遍鄙視他。史書記載是「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誌意不得。」意思是他得不到劉璋的重用,又被這些人誹謗,所以郁郁不得誌。
這個記載中的因果關系似乎顛倒了,也與事實不符。劉璋用了他的,先任命他為新都縣令,後改任軍議校尉,應該是他品行不端才沒得到重用。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法正的好朋友張松也是個賣主求榮的人,因受到曹操羞辱勸劉璋倒向劉備。二人合謀促成了這件事。
法正先後二次出使劉備,第二次時把劉璋賣了,提出劉備從外攻,張松做內應,裏應外合奪取益州的方案。取得益州後,法正得到了和諸葛亮、關羽、張飛一樣的最高獎賞,任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看得出其中的平衡意味了吧?諸葛亮、法正軍職一樣,都是雜號將軍。諸葛亮的行政職務是左將軍府事,也就是劉備辦公室主任、管家。法正是蜀郡太守,包括成都在內的周邊地方都屬他管,外統都畿,內為謀主,與諸葛亮不相上下。

劉備取得益州後做的第一件政事是制定【蜀科】,即法律條例。諸葛亮牽頭,法正、伊籍、劉巴、李嚴等人參與。
諸葛亮是以法家思想治國,主張嚴刑峻法,【蜀科】應該以此為基準。劉焉、劉璋時「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諸葛亮厲行法治,勢必引來益州人的反對。法正由此提出應該實行「緩刑弛禁」的寬松之法,諸葛亮沒有采納,專門給法正寫了封信闡述其理由。
【蜀科】文本今已不存,不知道具體內容,無從評判二人觀點的對錯,但由此可以看出二人之間在治國理念上存在分歧和矛盾。
史書上也明確記載諸葛亮與法正「好尚不同」,不是一類人,本身就存在矛盾和分歧,二人只是出於公義而合作共事。其中特別提到諸葛亮經常驚奇於法正的智慧謀略。



諸葛亮從小愛誦讀梁父吟,羨慕晏子「二桃殺三士」的智謀,民間傳說中諸葛亮足智多謀,經常留下一個智囊就解決了許多難題,其實不是,諸葛亮真沒多少奇謀。奇謀的前提是冒險,諸葛亮謹慎有余,冒險不足,一生如此。

前面說過,法正在劉璋手下時曾受到許多人的鄙視,現在大權在握,開始報復。既報恩,也報仇,擅自殺了那些以前說過自己壞話的人。
有人看不慣法正的胡作非為,到諸葛亮那裏告狀,希望諸葛亮給劉備進言,制止法正。猜猜以執法公正著稱的諸葛亮是怎麽回答這些人的?
他竟然為法正辯解,說劉備在公安時,北邊畏懼曹操的強大,東邊忌憚孫權的逼迫,在家裏害怕孫夫人有什麽不測之舉,進退不安。直到得到法正的輔佐,才翻然翺翔,揚眉吐氣。法正引劉備入蜀的功績不可復制,怎麽能禁止法正讓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呢?
這個理由太荒唐了,因為有功就可以為非作歹擅殺人命?雖然事實上古代有這個傳統,但不能因此就覺得是應該的。



其實這只是諸葛亮表面上的理由,拉出劉備來做幌子,堵塞眾人之口。真實的原因是諸葛亮知道劉備十分寵信法正,不願意因此得罪法正,或者被劉備誤解,有點類似於打狗看主人的情形。

法正死於220年,劉備已經自稱漢中王,法正為尚書令,成為事實上的內閣首腦;護軍將軍,屬高級將軍,掌管中級以上將領的考察選拔。不論魏、蜀漢、吳,擔任此職的都是帝王心腹親信。
法正死後被追謚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謚號的大臣。可見劉備對法正之賞識器重。非常奇怪的是,找不到諸葛亮在劉備任漢中王後有沒有得到升遷的記載。從後來在勸劉備稱帝的表中所列,諸葛亮的軍師將軍職務沒有變化,行政職務不得而知。
諸葛亮真有不願意得罪人的性格特點,這也是其始終處理不好與個性張揚的將領的關系的原因之一。
比如與關羽的關系。劉備稱漢中王後,任命關羽為前將軍,在武將中排名第一,緊隨其後的是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包括關羽在內才四個人,而關羽竟然對其中二個人有看法。



對馬超,關羽直接給諸葛亮寫信詢問馬超武藝才幹與誰人可以相比。這個問題問得有些奇怪,馬超的名頭比關羽響亮多了,曾叱咤西北與曹操抗衡,關羽豈能不知?

旁人不知道關羽寫此信的目的,諸葛亮太了解關羽,知道關羽氣傲心高,寫此信的目的是要維護前將軍的地位,不能居於馬超之後。
諸葛亮明知關羽這種想法不對,也沒有明確地指出來,反而拍關羽的馬屁,說:「馬超文武兼備,兇猛過人,稱得上是一代俊傑,可以和張飛並駕齊驅,但還是不及您美髯公絕倫逸群。」關羽本來就是個驕矜之人,看了諸葛亮的回信,非常高興,得意洋洋地把信交給賓客幕僚們傳閱。諸葛亮的行為真有些姑息養奸助紂為虐。
對黃忠,還沒任命時諸葛亮就知道關羽會反對,並把這種擔憂告訴了劉備。劉備讓諸葛亮別管,自己親自來處理。
前面聊馬超那期曾經提到過一個叫彭羕的人,也是一個個性張揚的人,諸葛亮還是不知道該怎麽勸導,只是建議劉備將他外放,惹得他口出惡言,甚至鼓動馬超謀反,本就如履薄冰的馬超嚇得趕緊上告,彭羕因此被劉備殺了。



個性張揚的魏延也讓諸葛亮頭痛不已,到死都沒找到怎樣化解他和楊儀的矛盾,弄得二人互相殘殺。

諸葛亮是個偏重於文雅的謙謙君子,喜歡的大多是循規蹈矩謹小慎微的人,感覺他不知道該怎麽和個性張揚的人,特別是武人相處,有點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意味。
轉眼來到221年,劉備稱帝那一年。蜀漢國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討伐東吳孫權。
不討論劉備是否應該伐吳的問題,那樣太長。只說諸葛亮是怎麽對待這件事情的。
明確反對此舉的只有兩個人,一個就是趙雲,另一個是益州本地人,廣漢綿竹(今四川德陽)的秦宓(蜀中名士,為人熟知的是智鬥東吳使臣張溫)。結果二人都分別受到不同的處罰。趙雲因此不能隨劉備東進,留守江州作後應。秦宓則因諸葛亮求情而幸免於死,被下獄關押,後來因赦得免。




這麽大的事情找不到諸葛亮是怎麽看的,但劉備夷陵之戰戰敗逃回白帝城後,諸葛亮的一席話暴露了其真實想法,他說:「法正如果還活著,就能夠制止主上,使其不東征;就算東征,也必定不會敗得這麽慘。」
第一句話表示,諸葛亮並不贊成伐吳,只是知道自己制止不住劉備才沒有去勸諫。第二句話表示,諸葛亮預料到會失敗,只是沒想到會敗得這麽慘。
最後就是白帝城托孤了。
劉備滯留永安(今重慶奉節)大半年不回成都也是個解不開的謎。不存在戰敗了無臉見人的理由,哪有政治家會要臉面這樣的虛名。拉痢疾的理由也說不過去,皇帝又不需要走路,躺轎子裏想拉就拉。
劉備先召李嚴到永安,任其為尚書令。然後召諸葛亮到永安。諸葛亮二月離開成都,三月就爆發漢嘉太守黃元謀反。黃元兵敗後順長江逃亡,被抓住後送回成都而不是送到白帝城。這也是個謎。



劉備托孤是經久不衰的話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就是劉備在玩帝王心術,用儒家君臣綱常把諸葛亮套牢。之所以這麽做,也透露出他並不完全信任諸葛亮,只是此時除諸葛亮外無人可用。只有諸葛亮才能勝任統率荊襄集團的重任。諸葛亮早年在襄陽與豪族們建立起的網路關系此時仍然在發揮作用。

劉備先吹捧諸葛亮,說:「你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這純屬給諸葛亮帶高帽子,沒有對比的量化標準,怎麽得出這樣的結論?
然後給諸葛亮下套,說:「如果我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成器,你可以取代他。」看出言下之意了嗎?你比魏國皇帝能幹十倍,當然有能力做蜀漢皇帝,但蜀漢姓劉,你得先輔佐我的兒子。如果我的兒子不行,你才可以取代他。
劉禪還沒當皇帝,誰知道他是行還是不行?必須得他當了皇帝,你盡力輔佐他後,他還是不行,才能取而代之。



這種托孤方式並不是劉備發明的,早在孫策時就有了。孫策臨死前就是這麽對張昭說的,張昭不敢取孫權而代之,諸葛亮同樣不敢取劉禪而代之。

孫策、劉備都是吃準了張昭、諸葛亮這類文人有固守禮制綱常的特質,讓他們去做他們也不敢做,反而會為了表示自己不會這麽做而更加盡心竭力地輔佐新人。
果然,諸葛亮聽了劉備的話感激涕零,立即表態:「我一定竭盡全力輔佐,忠貞不渝,一直到死!」
聽了諸葛亮的表態後,劉備又給劉備下了一道詔,要劉禪事諸葛亮如父。這是劉備加的一道保險。前面是從綱常上加保險,這裏是從人倫上加保險。諸葛亮總不能去奪「兒子」的位置吧?
除了在托孤時套牢諸葛亮外,劉備在管理架構上還做了一個安排,將軍權交給了李嚴,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既是對諸葛亮軍事能力的懷疑(前面說過,終劉備一生都沒有讓諸葛亮統軍或做隨軍參謀),也是防範。



為什麽要留鎮永安呢?因為此時孫劉兩家還沒和好,蜀漢的主要威脅來自於東吳孫權。陸遜集重兵於西陵,不得不防。按說孫劉恢復結盟關系後,李嚴就該回成都主持統率內外軍事的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李嚴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幾下就被弄成罪犯了。後面會聊。

綜上所述,在劉備入蜀到去世的近十年時間裏,諸葛亮從署左將軍府事到丞相,主要做的是行政、後勤工作,做得非常好,深得劉備的重用。既證明了諸葛亮具有民政方面的突出能力,也從側面證明了劉備具有善於識人用人的眼光。
在其間發生的取益州,攻漢中等重大軍事行動中,參與規劃和前線參謀的是龐統、法正,沒諸葛亮什麽事。
而在政治行為中,諸葛亮一如既往地表現出精明與謹慎,可以概括為:一、絕不反對劉備的任何決定;二、絕不讓自己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本應在各種重大政治、軍事行動中發揮重要參謀助手作用,但卻很少看到諸葛亮有這方面的舉動,能夠見到的都是一些相對較小的事情,比如對劉封、彭羕、關羽等人的關系處理上做過一些建議。



諸葛亮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換來的最大政治收益是成為兩位托孤重臣中為首的一位,為他以後的專權奠定了基礎。

立國不久的蜀漢此時面臨的形勢是,北有曹魏,東有孫吳,西南有不斷反叛的土著,先皇去世,新帝剛立,確實如諸葛亮所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執政後,是如何化解危機,穩固時局,穩定政權的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
真有些後悔聊這個話題了。這個系統沒有留言設定,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讀者喜歡看,真是麻煩,麻大煩。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原創不易,敬請關註,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