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屑謔】自洽的新Chi

2021-07-10知識

KT MARK: IV

首先先為拖稿這麽久致歉,由於個人工作生活原因,本應在6月初就釋出的T5文章一路拖到7月初,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的確是提供了更加長的時間來更加完善地體驗這款產品。在經過這幾十天的深度體驗後,我可以先給出一個結論,那就是:T5目前是整個Tinhifi產品線中最為成熟、最具大廠範的一個產品。具體為何能夠得出如上結論,讓我們細細來聊。

T5的開箱過程已經由視訊節目的形式進行了完整呈現,所以這裏不再贅述。作為截至目前動圈系列的旗艦產品,T5在配件上給了足夠的誠意,之前平板系列的旗艦產品P2在包裝設計上進行了抽屜化的整理,顯得很有一股萬元檔的意思,但是配件數量T5幾乎並不遜色P2多少。三對哥倫比亞耳套、三對普通的矽膠耳塞套,一對海綿套、三對可替換的金屬濾網,一把鑷子還有一把清潔刷,所有該配備的一樣不少。吐槽一下,擺放設計並不是完全地嚴絲合縫。中號和大號的哥倫比亞套在包裝內放置孔位有些不是很合理,導致在開箱過程中有一定機率出現擺放歪斜,讓人有一點不太舒服。不過除了這一點以外,T5在配件上已經沒有什麽可以雞蛋裏挑骨頭的了。當然別忘了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這次的全新設計白色皮質收納包。在之前的T系列耳機產品裏,Tinhifi附贈的收納包,大多是棕色皮質,跟其它品牌的所附送的一些收納包之間拉不開明顯的差別。而P2附贈的那個藍色皮包又成本過於高昂放在一個七八百的耳塞裏也不太合適,T5所贈送的這個收納盒就在實用性上更出色一些。跟普通的磁吸開合結構不同的是T5收納盒在內側做了一個包邊的設計,這樣即使磁吸的部份在後續使用中受到了一定的耗損,這個包邊的存在仍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阻擋耳塞掉出的作用。材料本身的手感不錯,體積也足夠充裕,完全可以容得下T5再加一條大尾巴。

T5的腔體需要著重說一說。跟T系列其他耳塞不同的是,這次T5對於耳廓的貼合性進行了著重的調整,雖然說在之前的T系列中仍然有像T1 Plus與T2 Plus這樣的繞耳產品,但並不是一種貼合度更高的形態,T5比它們都有顯得更加「公模」一些。自己佩戴下來,雖然腔體的厚度還是比較突出,但是與耳廓的貼合性已經挑不出什麽毛病,物理隔音的效能上也有著明顯的加強。做工相當出色,無論是前後腔接縫還是導管與腔體之間的銜接,都挑不出毛病來,手感非常好。表面采用了跟iPhone 5S後蓋類似的處理方式,使得整體質感介於光面與磨砂之間,讓人忍不住想要把玩。面板則采用了與腔體不太一樣的處理方式,Tinhifi的logo絲印在上面。看上去並不很明顯,可能長久使用後也會對於這個logo的解析度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後話。

前面提到這次Tinhifi對於T5的前腔進行了專門的公模化設計,所以說佩戴上不必擔心穩固性和舒適度的問題,當然由於材質是金屬,在冬天佩戴的時候仍然需要註意對皮膚表面的刺激。除此以外就是腔體的厚度對於側躺群還是不太友好。T5采用了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凹座凸針0.78mm雙針介面,既保證了穩定性又避免了凸座可能導致的冰裂問題,母座與插針的做工也相當好。至於T5所配備的這條黑色線皮的線,個人認為並不是T5最完美的搭配,在後面談到聲音的時候,會談一談我對於這條耳塞配線的一些想法。

T5采用了一顆DOC振膜的動圈單元,在上次見到鉆石單元這幾個字的時候,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的平頭經典型號索尼MDR-E484D,D for Diamond。顯然,這顆DOC單元與當年E484D的鉆石單元並非同族同類,不過目的顯然都是為了高剛性。有人把DLC和DOC搞混,不過DLC類鉆碳振膜如今在各類耳機耳塞中被廣泛套用,其實也是為了實作和當年的鉆石單元類似的效果罷了,只是材料本質不同,DOC更像是DLC某種意義上的前進演化。即使材料相同或者相近,也並不意味著聲音的取向是一致的,這點需要註意。

讓我們來聊聊聲音,以下聲音描述如非特別註明全部基於內建哥倫比亞耳套+原線,並在多種裝置下進行搭配。

低頻乍一聽會給人一種飽滿、突出的印象,但是實際上T5低頻頻段的拱起並不是像普遍認識的低頻偏多型號例如各種Extra Bass、Solid Bass耳機那樣把極低頻的響應也進行拔高,造成一種氛圍感濃烈的效果。T5的低頻雖然也有不小的隆起,但是並沒有在極低頻出現明顯的拔高,這就會形成一種不太一樣的聽感——下潛不夠深,但是厚度足夠厚實,不缺飽滿度,速度不夠快。放在很多下潛不夠深而高厚度的耳塞上,這個聲音是會產生轟頭感的,但是T5沒有,T5以中高頻的優秀調校與足夠出色的單元基底素質遮掉了這一點。

中頻的質感與低頻顯得有一定反差,T5的中頻甚至中高頻都非常細膩、順滑、質感出色。人聲的距離控制得當,在細節的表現上做到了千元級以上的水準,沒有明顯的音色渲染。偏向性不明顯,男女聲的綜合表現都不錯,尤其是女聲有著順滑的質感和較高的感情表達能力,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遇到男聲氣泡音的時候,聽感上會感覺不太自然,顯得能量有些突出。目前來說,T5的人聲綜合水準是要接近KT心中千元檔人聲尺子EX800ST的水準的,只不過,在男聲的準確性上略低一點,在總體的感情表達上更加自然充沛一點。樂器方面,T5對於弦樂器的質感表現是相當不錯的,得益於中高頻的細膩,小提琴與中提琴的表現相當抓耳,可惜的是泛音表現有些拘束、不夠自然。不過,用來欣賞大部份的弦樂獨奏、重奏,千元內基本上找不出比T5更加自然的動圈耳塞選擇了——這個評價還要結合對於大提琴和吉他等樂器的評價。KT一直以來對於大部份耳塞的大提琴形體感不甚滿意,但是由於T5特殊的中低頻特性,大提琴的形體感居然被拱了出來,這點確實是不太容易的。原聲吉他撥弦細節保留的不錯,雖然感覺還是在泛音表現上差一口氣。管樂器的表現則相比較於弦樂器組不那麽出眾了。在聆聽金屬管樂器演奏時,會明顯感覺到樂器缺少金屬管樂器應有的光亮感(我知道這個詞很玄,但是經常聆聽這類演奏的讀者應該可以理解這個形容),或者說總覺得缺少些什麽特質。不過基音部份其實是沒有太大毛病的。木管類樂器這類問題倒不是很明顯。打擊樂器,Kick的結像會略顯偏大,Snare等表現良好,但缺乏速度感。

高頻沒有刺激感,有部份追求高頻亮度的發燒友可能會有些失望。不過,與某些能聽出高切的耳塞不同,T5的高頻延伸其實是非常不錯的,而且整體很順,沒有突兀感。如果你是個金屬愛好者,那麽確實可能會覺得有那麽一些不過癮,但對於acoustic錄音例如中小編制古典、爵士等的受眾來說,T5的高頻風格是十分適合的。

聲場規模不小,沒有特別明顯的邊界感。動態十分優秀,瞬態一般。分離度處於略高於價位平均水平的位置。定位能力還不錯。解析能力並不是十分出眾,你很難在這條耳塞上找到像T4、P1、P2那樣的「解析感」,但是這個價位應有的資訊量是絕對給夠了的。

怎樣在配件上給T5的表現做最佳化呢?首先是耳塞套,在自己的搭配過程中,中大號的Sonic Memory茶杯套和AET07耳套是可以讓T5朝著適合現代錄音受眾口味的方向來變化的,同時不會過分改變中頻的細膩質感。天使吉米家的TAP-B系列的高頻增強套雖然可以提升一些中高頻亮度,但是對於低頻的變化有些違背了T5調音的初衷,故只提及但並不推薦這一玩法,實際可以試試看。線材方面,可以試試呆大的晴雨4.0,也有助於T5的聲音向著適合現代錄音受眾的口味變化。如果想要保持基本風格而對於分離度、能量分配等方面有所提升的話,換一根Bispa玲是沒問題的,只是這種「醬油貴過雞」的玩法大抵不會被大多數人接受罷了。手上Widing鋥的原配線,其實與T5也很搭配。

除了目前市售的T5,KT其實還聽到了另一個版本的微調版本,從外觀上來看,這個版本的樣機將導管口處的金屬濾網改為纖維材質,內部是否還有變化不得而知,但是依靠經驗上的理解,濾網的密度、材質、厚度等均對聲音風格有著非常大的變化。在這個版本的T5裏,整體的聲音更加自然、通透,且在縱向的空間感上有著顯著的提升。在阻尼層面進行微調,使得T5的素質得到了更加綜合、更加全面的表現,也顯示出這顆DOC單元的優秀潛力。我很期待Tinhifi在後面還能在後續的版本中對於這顆單元做出更多的壓榨。這個版本的T5雖然目前沒有上市計劃,KT對於T5後續版本的訊息也無法做出確認,但照著這個方向進行改進,是正確的。這個版本的T5,完全可以拿到V級評價。

記得之前在聊T4的時候,KT對於T4的定義是這樣的:「有取向但是口味清淡均衡,適合各類流行、小編制、Hip-Hop以及搖滾。699的價位能有這樣一個達到甚至部份指標超過千元級水平的塞子,是很不錯的。」在之前The Verge那篇關於Chi-Fi的文章所誕生的環境,正是不少Chi-Fi品牌以高聲價比獲取各類海外論壇口碑的時期,當時的Tinhifi被人們認識的型號還是T2以及P1等相對早期的產品。可以這麽說,這個時期的Chi-Fi品牌對於自己的品牌定位似乎還在探索過程中,絕大多數對於形成品牌特質的問題都缺乏考量,對於自身產品的思考也大多局限在cheap but sounds good這個非常初期的層面。 時過境遷,作為過去兩三年Chi-Fi廠家國外開花的代表,Tinhifi已經越來越把自己的定位不局限於一個低價高價效比的對外品牌。一個產品的成熟度高不能僅僅局限在聲音好這一個方面,從裝幀、做工、設計、材質、聲音、佩戴、配件甚至宣傳等諸多方面做到少有短板,才有可能做出較為成熟的產品。Chi-Fi廠家,即使到現在大多數還是缺少這一點的。

P2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多層抽屜式設計、非常出色的皮包質感與外觀、最佳化過的腔體造型等等,盡管在易驅動性方面還是出於單元特性的問題並沒有做到很好的解決,內建轉接頭設計語言的不一致等小毛病也存在著,但當時KT算是有那麽一點感覺——終於有一個Chi-Fi品牌開始註意更多的、聲音以外的問題了。這是個開始,後來的T1 Plus,也擁有了足夠高的「商品內容」而成為面向消費電子領域而非僅僅耳機發燒領域的佼佼者。好聲音需要一定的技術水平,這點毋庸置疑,但是聲音以外的東西則是需要一套多樣化且符合商品內容的審美來指導。「這裏面的水很深」,T5算是把握住了。擴大市場,需要的是作為一個商品無短板,而非簡單的sounds good。Tinhifi T5是很好的例子但還有進步空間,同樣,在品牌定位上不那麽「typical Chi-Fi」的NF Audio、飛傲們也是很好的例子。

我們不缺很好的聲學設計,我們缺的是足夠有想法的美學設計。就像我一直說的音訊產品不是僅僅是技術產物,它是一個技術與藝術的交叉領域。如果一個產品不夠「漂亮」(廣義地)、不夠「舒服」(廣義地)、不夠體現出設計者的想法,只是單純的工業產物,那面向領域以外的消費者該怎樣接受它?如果一個產品本身就不是自洽的,那麽又怎樣不讓消費者去挑毛病?

到了2021年年中,我們應該怎樣重新定義Chi-Fi?It's not all about Chinese cheap Hi-Fi products. At least, it shouldn't be that simple. 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僅僅代表便宜、中國產、高聲價比,是不是作為一個product本身就不足夠成熟呢?中國耳機市場每年對外出貨量那麽多,為什麽占到市場大頭的仍然是那些別人交給我們來做的「成熟設計」產品呢?

或許是時候打破單一的工程師思維了?

【屑謔】系列特有的購買前建議:

建議對於耳機產品綜合表現無短板較為看重的發燒友購買。建議古典、爵士等聽音群體購買。建議對於聲音有一定認識、追求聲價比的人群購買。建議雜食性人聲愛好者購買。

不建議對於高頻亮度有高要求、追求刺激的人群購買。不建議對於低頻量感敏感的人群購買。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July 2021

各平台The TDS Studio以及KingTsui(KT)相關帳戶均為KT產出內容集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