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許多人很喜歡誇大勤奮、貶低天賦?

2016-08-04知識

(相關回答: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 )有什麽缺陷?)

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字:控制感。

大多數人都渴望成功。與此同時,在大多數人眼中,「天賦」是自己無法掌控的,「努力」則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那麽,把成功歸結到天賦上,你就有可能感到灰心喪氣,畢竟自己能改變的有限。相反,如果把成功歸結到努力上,就會給人一種希望:只要努力到了,我也可以。

這方面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所謂的「一萬小時定律」。

一萬小時定律有很多種表述方式,最初的源頭是心理學家Ericsson於199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這篇論文研究了柏林音樂學院小提琴系的學生,發現最有才華的那批到人20歲時,總共的練習時間大概是10000小時。

若幹年後,暢銷書作家Gladwell發現了這篇論文,大開腦洞,寫了【異類】這本書,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後來,又有幾本跟風的暢銷書面世。到現在,「一萬小時定律」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知乎上每次討論成功學相關的話題,總會有人拿這個說事兒。

這是一個誤讀和濫用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典型案例 。Ericsson本人對此很不滿,曾表示10000小時只是那個研究的均值而已,這個數位本身沒有任何神奇之處,許多人的練習時間遠小於10000小時(Can 10,000 hours of practice make you an expert? - BBC News)。

不過,原作者本人的抗議並沒有什麽卵用。沿著「Ericsson論文——>Gladwell【異類】—>跟風暢銷書——>大眾口口相傳」這個傳播路徑走下去,故事越講越邪,到最後甚至變成了「不管什麽領域,只要努力一萬小時,就能成為大師」。這就像玩rpg遊戲一樣,攢夠了經驗值,就能升級。

其實,即使在學術界內部,Ericsson的觀點也只是一家之言,他屬於比較強調後天練習的那一派,也有些人是強調天賦的。更何況,真實世界的復雜性,遠遠不是「天賦-努力」這個二元論所能概括的。有的人靠努力成功,有的人靠天賦成功,有的人靠努力+天賦成功,也有的人靠努力+天賦也成功不了。

不過,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復雜性意味著未知,意味著不可控,意味著缺乏安全感。相比於懸而未決的狀態,還是「一萬小時變成大師」、「努力就能成功」這種簡單明了的因果關系,讓人心裏更舒服一些。

有的人以此作為行動指南,努力奮鬥,也有的人把它作為自我寬慰的手段:「我不是天賦不夠,只是不想努力而已。」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把失敗歸結為可控的因素,確實是一種維護自尊的有效方法。

最後再放一碗毒雞湯:努力這件事,其實也不是你想努力就能努力的。一個人能夠有多努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控力,而遺傳學研究表明,自控力的遺傳度大概是40-50%(e.g.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Levels of Self-Control and Delinquent Peer Affiliation)。換話說,你到底能多努力,沒準和你的基因也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