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從【三國誌】看諸葛亮是如何掌握軍事權力的

2019-12-11知識

一、三國誌的寫作背景

三國歷史歷經文人墨客吟詠流傳,加之民間說書藝人於市井坊間宣講評書話本添枝加葉極力渲染,雖已流布天下,卻也文史不分。加上西晉以篡位建國,得國不正,避諱尤多。以至於晉室治國,諱言忠義。不得已,甚至到了以孝悌代之的地步。這是史學界早就公認的結論。

在這樣的背景下,蜀漢舊臣李密,為了推辭西晉朝廷的征辟,就打著孝悌的名義寫出了千古名篇【陳情表】,反過來將了晉武帝一軍。我素來喜歡讀【陳情表】。【陳情表】是駢文,讀來金聲玉振、擲地有聲。仔細品味,甚至有斬釘截鐵、幹脆果斷的感覺。我常常覺得,這不像是上表,更像是檄文。一篇文章,寫得入情入理,乃至於聲情並茂,溢位紙張,真可謂是精彩絕倫。

同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哀嘆「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阮籍,就不敢說話。司馬昭安排鐘會數次探問他的觀點,乃至於要和他聯姻,阮籍都裝醉躲過了。以至於司馬昭說「阮嗣宗至慎」。弄到最後,司馬昭要當晉公,阮籍還打算裝醉。但是逼他寫【勸進表】的人就一直催促,最後阮籍還是寫了。在被迫寫了【勸進表】以後不久他就去世了。大約在同一年(也有說在早一年),阮籍的朋友嵇康也被殺害——也就是著名的「廣陵散絕響事件」。

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西晉王朝的統治者晉武帝,授意他的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命令陳壽編撰【三國誌】。

西晉自曹魏而來,占據中原腹地,即便不說是人才濟濟,也不能說是朝中無人。然而這麽重要的歷史編纂工作,竟然要找一個蜀漢舊臣來寫。這不是仗著自己在朝中有關系,把最棘手的難題扔給別人幹嗎?文人之善於避禍,可見一斑。

這真的不是一個好差事。

二、陳壽對諸葛亮的記載

在曹魏到西晉這樣一個充斥著弒君、篡位事件,甚至於司馬氏家族內部也發生權力遷移的交錯動蕩的政治背景下,只敢言「孝」不敢言「忠」的晉武帝司馬炎,卻高度評價諸葛亮:「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1]

作為一個蜀國舊臣,陳壽別無選擇,盡可能地為諸葛亮做了一篇美傳。裴松之在註釋【三國誌】時說:「壽書銓敘可觀,事多審正。誠遊覽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於略,時有所脫漏。」【三國誌】「失在於略」,但是卻一反常態,給諸葛亮單獨寫了一篇超長的傳記。在傳記中,陳壽盡可能地突出表現了在歷史高光時刻的諸葛亮。比如說赤壁之戰聯吳抗曹一事,【三國誌·諸葛亮傳】裏突出強調了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孫劉聯盟過程中的作用。 [2]

然而盡管如此,依然有人批評說,陳壽與諸葛亮有嫌隙、故意抹黑諸葛亮:「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

諸葛亮在臨敵應變上表現並不上佳,這是歷史上公認的事情,不能說陳壽在黑他。畢竟,陳壽是史官,不是說書的,不能吹得太離譜了。實際上陳壽在傳記中還有意將諸葛亮的事跡突出。

就說赤壁之戰孫劉聯盟一事吧。一般認為,這是諸葛亮的得意手筆。可是根據【三國誌】,主導這件事的人是魯肅。

魯肅得知曹操進攻荊州之前,就向孫權提議刺探荊州虛實。魯肅明確說,如果劉備能夠整合荊州集團就與之結盟(「與結盟好」),劉備不能整合荊州集團就將其吃掉(「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3] 那麽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在做什麽呢?這個時候,劉備得知曹操突襲,不敢與之交戰,立即帶領部屬緊急後撤。對此,諸葛亮建議劉備,放棄轉移、攻打襄陽。劉備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而是采取了虛言恫嚇襄陽劉琮、避免遭到劉琮突襲的做法。甚至這件事都沒有記載到諸葛亮的傳記裏,而是放在了劉備的【先主傳】裏面。 [4] 好事放在事主的本傳,壞事放別人的傳記裏,這是通常的做法。甚至即便如此,劉備還是在半路上被曹軍前鋒追上並擊潰了。如果劉備在襄陽城下耽誤了時間,那麽遭遇的就不只是曹軍前鋒了。

有人說劉備萬一攻下了襄陽就可以憑城死守。這種話簡直是癡人說夢,水平太低了,不值一提。劉備連長期駐守的新野都不敢守,還去強攻襄陽?萬一攻不下,內外夾擊,直接就是死;萬一攻下了,倉卒之際拿什麽去守?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三國誌·諸葛亮傳】裏那句「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也是實話實說。如果有人連這句話都不能接受,那麽這些人不僅僅是在將略方面的意見就完全可以忽略了,而是他們的心理已經徹底失衡,陷入到了迷信諸葛亮的心理中去了。這是一種將心靈的希望寄托在神靈或者被神化了的英雄身上的依賴心理。

在這樣形勢一片混亂的情況下,魯肅在兵荒馬亂的局面下依舊準確找到了劉備,並向諸葛亮點明了自己與諸葛亮兄長諸葛瑾的朋友關系。最終,魯肅臨機專斷,和劉備結盟。緊接著,魯肅在劉備被曹操擊潰的情況下仍舊繼續堅持盟約。

結盟從第一開始就是魯肅在主導。在結盟的時候,劉備並沒有機會拜訪孫權、達成結盟協定。劉備一開始在新野,甚至不知道曹操即將入侵。後來在襄陽城下,所考慮的還是吞並劉琮的計劃。一直到了當陽,歷史甚至記載說他南下的目的就是逃亡蒼梧投奔吳巨(從歷史地圖上看,劉備確實是一路南下直接前往長江的)。只有代表孫權前來的魯肅見到了劉備,孫劉聯盟才第一次進入到了劉備集團的視野。所以,這與其說是諸葛亮的得意手筆,不如說是魯肅的得意手筆。孫劉聯盟,從第一開始就是魯肅在主導。

很多人沒有看明白這一期間諸葛亮發揮的主要作用是踐行魯肅主導的盟約,反而以為諸葛亮才是主導者。一個誤會接著一個誤會,就造成了「謬以毫厘,失之千裏」的現象。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中,諸葛亮被直接塑造為這一事件的主導者,魯肅反而變成了配角。甚至於魯肅為了彌合孫劉裂痕而甘冒奇險「單刀赴會」,都被小說家們奪走,扣到了關羽的頭上。讀小說的人大概永遠也想不到,單刀赴會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歷史就是這樣有趣,總是有一些歷史英雄人物的光環被轉移到別人頭上。比如說唐代名將蘇定方,就被小說寫成了奸臣。而因為屢次吃敗仗被敵人嘲笑為「薛婆」的薛訥,在評書裏卻變成了大名鼎鼎的薛丁山。魯肅倒還不錯了,只是被小說塑造成了總是吃虧的厚道人、諸葛亮的背景板,但是終究沒有逆轉成壞蛋。對於和劉備聯盟不怎麽感興趣的周瑜,也因為有「美周郎」的名號逃過一劫(諸葛亮之所以去求救,就是因為周瑜抵達前線以後故意晾著劉備不來接洽。說起來也是,周瑜當時可是和孫策一起橫掃江東的人物。可以說,孫策、劉表死後,整個江南地區,論英雄氣概,周瑜說第二,就是孫權都不敢說第一。以劉備當時的聲勢,確實不足以讓周瑜主動見他)。最後是孫權成了背鍋俠,被重點嘲諷。只能說,算他倒黴。

這樣說起來,陳壽其實還刻意突出了諸葛亮。

三、劉備托孤時的軍事問題

我們知道,劉備托孤時,剛剛遭遇了夷陵之戰的慘敗。當時孫權作勢西征,南中形勢不穩。幸運的是,曹丕想坐收漁利,又想壓制孫權,陷入了戰略混亂。

這樣,劉備沒有來得及回成都,而是在白帝城安排了托孤事宜。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白帝城托孤」。

在這次事件中,劉備對諸葛亮說了這樣一段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5]

在說這段話的同時,劉備就蜀漢軍政做了這樣的安排:

第一,劉備同時設立兩個輔政大臣:諸葛亮,李嚴。 [6] 其中,諸葛亮為丞相,身為文臣第一,沒有軍事資歷,也沒有明確給予軍事權力;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後來李嚴又移到了江州,也就是重慶)。根據劉備的遺命,李嚴負有監督內外軍事的權力。 [7]

第二,劉備沒有整合蜀漢軍事,設定真正統率全軍的大將。魏延依舊在漢中做他的漢中太守,雖然這個職位是張飛眼巴巴渴望的。李恢依舊掛著交州刺史的名號做著庲降都督,負責應對南中方面。宮廷禁衛軍(也就是宮中宿衛親兵)當時應該是在劉備身邊,後來應該是歸屬於劉禪。不過,身為劉備身邊精銳白毦兵統帥的陳到,卻一直鎮守永安,沒有回朝(白毦兵的來源缺乏記載。有人認為是劉備征發羌人組建的精銳,也有人認為是被劉備奪取的馬超私兵。不過諸葛亮說這是劉備帳下的精兵)。而且後來諸葛亮身為外朝首腦丞相、卻越權任命董允為虎賁中郎將,實際上已經拿下了分屬內朝的禁衛軍。

理論上說,在劉備托孤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統管軍事的權力。這也讓劉備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顯得十分空泛,甚至十分嚇人。畢竟,在封建王朝時代,一個有軍權的人對一個沒有軍權的人說什麽「君可自取」,就算是沒有陰謀論,那也是恐嚇。

按照先秦時代的事情來對比,這個局勢是這樣的:

身為 「執政大夫」 的諸葛亮,身在中樞卻沒有兵權。身為 「中軍將」 的李嚴,身為名義上的軍事統帥(只是掌握部份軍事實力)卻遠在重慶。

文武分立,文政合而武事分,這就是劉備臨終所做的政治設計。

四、諸葛亮如何破解劉備留下的軍事難題

面對劉備留下的政治格局,諸葛亮沒有保持下去,而是迅速開始了破除。

(一)王連之死

建興三年,諸葛亮以平定南中為名,力排眾議,拒絕了派遣將領出兵的建議,決定親自統軍出征。

作為蜀漢決定政治走向、形成政治慣例的開局第一件事,面對南中叛亂,諸葛亮堅持出征。

既然是以丞相身份出征,作為官職最高的官員,諸葛亮就是當然的統帥。如此一來,諸葛亮就剝奪了其他將領的軍權,獲得了統率中央軍的權力。

但是,在這個時候,建興元年起出任丞相府長史的王連,卻站出來堅決反對。王連是丞相府長史,按理說應該是丞相的屬官,他站出來反對,諸葛亮就無法堅持己見。這樣,雙方僵持不下。最後,事件以王連突然死亡而戲劇化的結束,爭執以諸葛亮勝利而告終。 [8]

(二)沒有平定的「平定南中」

平定南中一事,諸葛亮曾經在【出師表】中做過描述。他說: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人們經常以「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來形容諸葛亮這次南征的艱辛,更因為「南中已定」這樣簡短而有力地描述鼓舞起了信心,燃起了北伐勝利的希望。

南征的確十分艱辛。諸葛亮還是從成都出發,只在南征期間在南中待過一段時間。那些在此之前就為了蜀漢王朝堅守在南中的將領們就更加艱辛了。

呂凱,永昌郡五官掾功曹。在雍闿叛亂時,他堅守永昌。由於他是本地人,素為本郡所信,所以雍闿始終沒有攻克永昌。

李恢,使持節、交州刺史(忽然忘記了使持節是什麽意思,有精通歷史、熟諳政治的高人可以科普一下),鎮守南中多年。南征期間,諸葛亮走越巂郡(滇西麗江一線)面對高定等叛軍首領,李恢則主攻東部建寧郡(昆明、曲靖等地)直面雍闿、朱褒等叛軍首領。李恢兵少,被敵軍包圍在昆明,與諸葛亮失去聯系。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恢詐稱漢軍要撤退、自己作為本地人要回到家鄉投奔叛軍,騙得敵軍松懈,然後突然反擊,大破敵軍,最終打通了與西部諸葛亮軍的聯系。 [9]

單純從李恢被圍這起事件上來說,諸葛亮在南中又一次表現了他短於將略的問題。當然,我們不必糾結於他的短處。

很快,南征獲得勝利。如果從評書、電視裏了解三國歷史,那麽大部份人了解的南中征伐就到此結束了。不過歷史上征討南中的戰爭發生了至少兩次,這才是第一次。

戰後處置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問題。蜀漢,或者說諸葛亮,面臨著重要抉擇。

面對剛剛平定、形勢尚不穩定的南中,諸葛亮一反歷史上平定叛亂地區後的一段時期內要以重兵鎮守的常態,拒絕了留兵鎮守的建議,而是撤離大軍。 [10]

此舉釀成了慘禍。諸葛亮大軍撤離之後,南中地區立即再次燃起了戰火,無數蜀漢的忠臣義士被殺。 [11]

首先,之前堅守永昌的呂凱被殺。呂凱家族是漢武帝時遷移到永昌郡不韋縣的。據說是呂不韋的後人。呂凱在諸葛亮南征後,調任為雲南太守。諸葛亮撤走後,南中復叛,呂凱被殺。 [12]

其次,叛亂的重災區越巂郡,連續死了幾任太守,沒人再敢赴任。最後太守只敢在八百裏外的安上縣待著。 [13]

再次,叛亂的重災區建寧郡,先後殺太守、縛太守於吳,最後連庲降都督都只能駐在平夷縣。 [14]

在這一混亂的情況下,蜀漢不得不再次派出已經還朝的大將李恢,去收拾南中的爛攤子。李恢再次擊敗了叛軍,大體穩定了局勢。隨後,他被剝奪了交州刺史的職務,「大概」是在此之前就已經被剝奪了使持節的特殊權力。蜀漢以一個與李恢當初詐降叛軍十分相似的理由,讓他做建寧太守,回本郡居住。之前已經說了,建寧、越巂處於很不穩定的狀態。最後李恢去了漢中,不久死去。 [15]

一直等到建興十一年,蜀漢任命馬忠為監軍奮威將軍、封博陽亭侯、出任庲降都督,局勢才走向緩和(值得一提的是呂布當年也被漢獻帝任命為奮威將軍)。 [16]

諸葛亮在馬忠出鎮南中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說,終諸葛亮之世,南中一直處於不安定狀態。

當我們看到【出師表】裏諸葛亮說「五月渡盧,深入不毛」的時候,我們覺得諸葛亮很辛苦。但是當我們看到【三國誌】裏那一長串被殺太守的名單時,我們又不能不喟然長嘆。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是,沒有功勞,只有苦勞,這就是我們的丞相嗎?這就是丞相的南征嗎?

造成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南征結束後沒有重兵鎮守。

諸葛亮沒有留兵鎮守南中的決策,現在可以看出是錯誤的。當然了,諸葛亮不是神仙,我們不能強求他預知後事。同樣的,我們更加不能說,諸葛亮平定南中、展現了非凡的軍事政治才能。

但是,在【三國誌· 諸葛亮傳】裏,對於此事是這樣記載的: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其秋悉平」?這哪裏平了?從這個記載來說,陳壽的的確確是在迎合晉武帝司馬炎稱頌的傾向。陳壽這樣記載簡直就是在粉諸葛亮。

總的來說,諸葛亮透過南征一事,取得了劉備所沒有給予他的軍事大權。但是,即便是諸葛亮一生中作為統帥所取得的難得的勝利,南征勝利的水分也令人不得不承認:

「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唐太宗李世民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17] 諸葛亮既非將才,卻非承擔統率軍事的重任。蜀漢的軍事悲劇,至此拉開了序幕。

(三)收兵漢中

劉備所任命的重臣李恢與諸葛亮失去聯系而被敵人圍攻,蜀漢在南中多年的經營歸於失敗,無數太守級的大臣被殺,到諸葛亮去世這些慘烈的出血才算告一段落。盡管損失巨大,不過這一切都是在南中這樣一個次要方向發生的事情。

漢中,才是蜀漢真正的前線。

當初張飛以為漢中太守非己莫屬,結果劉備出人意料地選拔了魏延。魏延則與劉備上演了一出君臣相知的好戲,說出了「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的豪言壯語。 [18]

令人不堪回首的南征結束後,建興五年,諸葛亮統領大軍北駐漢中,準備北伐。這一期間,諸葛亮任命董允為虎賁中郎將,統領宿衛。【三國誌】記載,董允在虎賁中郎將任上,甚至架空了上司郭攸之,嚴格控制後主與外界的往來。 [19] 不論是丞相直接任命皇帝宿衛將領,還是宿衛將領聽命於丞相而不聽命於皇帝,這都是不正常的君臣關系。但是這個不正常的君臣關系,為諸葛亮出征期間獲得一個穩定的後方提供了保證。諸葛亮不用擔心自己在前方作戰,後方有人想謀奪他的權力了。

丞相南征,就是當然的最高統帥。丞相北伐,自然也是當然的最高統帥。到了漢中,原本鎮守一方的鎮北將軍、都亭侯魏延,立即獲得了新的使命:

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20]

並且,魏延進一步受到限制:「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這樣,蜀漢鎮守漢中的方面統帥也沒有了,只有丞相司馬。

我們在學習北洋政府歷史的時候,都知道北洋政府時期有「府院之爭」。北洋政府為總統制還是總理制爭執不休,最後還是軍隊多的獲勝。段祺瑞「三造共和」,基本上把北洋政府給「造」沒了。諸葛亮自然不可能穿越到北洋時代,但他同樣也在以丞相府官員替代蜀漢朝廷官員。

(四)鏟除李嚴

李嚴是劉備托孤之臣,而且擁有統領內外軍事的名義。可以說,盡管諸葛亮以丞相名義控制了不少軍事權力,但是李嚴是可以憑借劉備給予的名義予以調整的。這就給諸葛亮的軍事權力造成了隱患。

只是李嚴長期鎮守在永安/江州,並沒有入朝。

早在建興四年的時候,蜀漢就以諸葛亮要出兵的理由安排李嚴移屯江州。一直到建興八年,曹真三路南下,諸葛亮命令李嚴出兵兩萬去漢中。大概是為了讓李嚴安心,諸葛亮同時建議任命李嚴之子李豐為江州都督。並且同時建議李嚴「以中都護署府事」。當時諸葛亮丞相府的很多人都對此表示疑惑,認為不應當將丞相府自己的權力交給別人。 [21] 從王連的教訓來看,這樣的疑惑是有道理的。

第二年春,諸葛亮就出征了,一直打到秋夏霖雨之際。這時,李嚴表示軍糧運送困難,建議偽退誘敵(「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戰役進展與李嚴判斷十分吻合,諸葛亮果然在後退時擊殺了曹魏大將張郃。 [22] 但是不同的事情在於,諸葛亮立即撤軍了。李嚴對此表示震驚,諸葛亮也對此表示震驚。最後雙方對質。諸葛亮以李嚴公文為憑據,而李嚴則寄希望於自己派去向諸葛亮傳訊的兩名官員。最終在公文面前李嚴敗下陣來。 [23]

鏟除李嚴之後,建興九年,諸葛亮徹底掌握了蜀漢的全部軍事權力。

乍看起來,讓李嚴進入丞相府和讓李嚴的兒子主持李嚴掌握的軍事力量,這兩件事都表現了諸葛亮對李嚴的充分信任。但是從政治上說,這兩個事情都不是表面上那個樣子。雙方的交換不成比例。

李嚴交出的是制衡中樞的政治權力。 李嚴一旦離開江州,離開軍隊,離開原職,放棄劉備交給他的職責,那麽,成都以外,就沒有任何人擁有「清君側」的權力,諸葛亮的權力就失去了制約。哪怕是李嚴的兒子也不行。假設蜀漢朝中出了異變,李嚴起兵就是行使劉備賦予的輔政大臣職責,是國事;李嚴的兒子起兵就是兒子救父親,是家事。這兩種情況的號召力不可同日而語。名不正則言不順,李嚴離開永安/江州,離開軍隊,劉備的布局就被徹底破壞了。

諸葛亮獲得是飛龍在天的自由。 從政治上說,諸葛亮主動讓李嚴的兒子接管江州軍,付出的僅僅是名義上的相府主事一職,得到的卻是蜀漢國中無人可制。即便李嚴名義上管理丞相府,他也不可能調整丞相府的人事,相府中人還是緊緊圍繞著諸葛亮。尤為重要的是,諸葛亮隨後迅速收回了自己付出的東西,李嚴卻失去了一切。

這樣,經過直接四個方面的重要舉措,諸葛亮就徹底破除了劉備白帝城托孤設定的政治布局。劉備臨終前留下的文政合而軍事分的格局,轉變為了以諸葛亮為中心的軍政合一。

五、束縛盡去,卻一飛未能沖天

在建興九年整合了蜀漢全部軍事權力以後,一切束縛發揮的因素都被克制了。一般來說,整合了足夠的軍事權力,無人掣肘的情況下,統帥的軍事才能會得到毫無限制的發揮。軍事成就的上限將會主要受限於軍事才能的上限。然而現實是慘淡的。

很多人都問,為什麽劉備時期人才濟濟的蜀漢到了諸葛亮以後就變得人才蕭條了。其實蜀漢不是沒有將領,而是沒有用他們。

李世民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就像剛剛提到的李嚴。在劉備去世之前,李嚴雖然只是一郡太守,卻一直在忙於率兵鎮壓各處叛亂——包括南中的叛亂。換言之,如果南征時不是諸葛亮出征,那麽蜀漢可以選擇的將領,高有身為輔政大臣、統內外軍事的李嚴,低一點也有身為使持節、交州刺史、庲降都督的李恢。他們都是長於軍事的將領。難道蜀漢的人才只有劉備才能吸引和發掘出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就不行嗎?當然不會是這樣的。諸葛亮身邊也有很多人才,只是他們顯然都不像劉備時期的人才一樣,能夠在最適合自己發揮的位置上獨當一面、大放異彩。

在將人才放到最合適的位置上這一方面,李嚴還不是最典型的例子,最典型的例子是魏延。那個當年「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的銳氣十足的大將,卻越來越因為「性矜高」而與他人爆發沖突。 [24] 這種事情在當時不少見。在孫吳那邊,孫策時期積極進諫的虞翻,到了孫權時期就因為進諫被流放至死。虞翻不光善戰,而且精通【易】學、醫術,這樣的人都被流放到死。同時周瑜這個當年和孫策一起橫掃江東的名將,也很有可能在赤壁之戰後受到了被孫權猜忌。當時劉備對孫權說,周瑜並非久居人下者。隨後周瑜作為大軍統帥就離奇受傷了,並且最終病死。這倒不一定是孫權搞暗殺,當時的孫權未必有這個能力。很有可能是周瑜需要用赤膽忠心的征戰來體現自己的忠誠,結果負傷了。歷史上徐向前元帥也因為受到了冤屈而赤膊上陣提著大刀去打白刃戰,那就是用送死去證明自己的。這種殺人不用刀的事情根本就不需要派刺客。這是陽謀。一度我還拿這件事開玩笑,說怪不得劉備死前會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劉備一句話而死的三國英雄,一個是呂布,一個是周瑜,都是天下無敵的名將。劉備這嘴是相當厲害。就是諸葛亮,劉備那一句「君可自取」也是相當誅心。

人才沒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這已經很致命了。人才最柔軟的腹部卻始終暴露在政敵的打擊之下,這就更加致命了。可以說,蜀漢在劉備死後,就沒有指望了。蜀漢的滅亡,並不是從諸葛亮去世開始的。

六、完整傳承的軍權

雖然在任用國家人才方面諸葛亮表現並不突出,但是在任用丞相府內部人才方面,諸葛亮還是做得不錯的。他死後,蜀漢的主要權力一直控制在丞相府的手裏。其中至關重要的軍事權力,安排得更加精妙。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帶著蜀漢主力大軍滯留在五丈原,遲遲不肯返回。司馬懿則帶著曹軍在關中的偏師,吃著關中屯田產出的糧食,靜觀其變。雙方默契地等著秋風吹起的日子,諸葛亮在軍前去世了。

古人常說,臨陣易將是兵家大忌。那麽,臨陣死將恐怕就是大忌中的大忌。

諸葛亮之死,令蜀漢遭遇了一個罕見的危機。

蜀漢的幾乎全部可用主力都被諸葛亮帶到了前線。對於這支軍隊的去留,遠在秦嶺以南的成都的劉禪幾乎毫無控制力。

蜀軍隨後爆發了空前的內訌。劉備時代遺留下來的唯一一個方面統帥魏延被殺。諸葛亮丞相府的官員們簇擁著楊儀,帶著魏延父子的頭顱返回成都。蔣琬,這個諸葛亮丞相府的屬官,帶著劉禪在成都的宿衛軍準備北上,得到魏延已死的訊息才返回。在整個蜀漢朝廷,所有人眾口一詞,都認為劉備任命的大將魏延是反賊,諸葛亮提拔的丞相府屬官楊儀是忠臣。同樣在整個蜀漢朝廷,所有的軍隊都歸屬於丞相府。

最終,蜀漢朝廷以所謂諸葛亮「生前密指」為由,立相府屬官蔣琬為接班人。

諸葛亮死後,蜀漢基本呈現出了「丞相府官員前赴後繼掌握權力」的格局,和西漢初年劉邦的開國功臣們前赴後繼出任丞相十分相似。

身為丞相府長史、因為不理政事幾乎被劉備處死而被諸葛亮保護下來的蔣琬執政多年。蔣琬死後,原宮廷侍從、南征時加入諸葛亮系統、建興十二年代表相府系統刺探魏延口風的相府屬官費祎接替。費祎曾享受過為諸葛亮「參乘」的殊榮,那時他還是劉禪的侍從官。後來就做了相府參軍。

期間只有一個陳祗並非出身於諸葛亮丞相府。但是他執政時間不長,陳祗死後,後主劉禪卻封他為「忠侯」。

董厥是蜀漢倒數第二個「丞相」。他是丞相府令史。

蜀漢最後一個「丞相」是諸葛瞻。他是諸葛亮的兒子。當然,他不屬於「丞相府官員」。

在蜀漢滅亡時,諸葛瞻正打算上書撤銷大將軍姜維的職務,改為益州刺史。

實際上,姜維在保證軍事權力順利傳承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姜維是一個特殊將領:

姜維是孤臣。

姜維是在諸葛亮北伐時帶回來的年輕將領,那一年他才26歲。他在蜀漢沒有任何根基。他的年紀不大,諸葛亮親自來培養他。也就是說,姜維和諸葛亮丞相府的其他人有一定關系,但卻並不隸屬於任何一個人。他直接聽命於丞相。

蔣琬曾經面臨劉備的殺害,費祎在劉禪和諸葛亮之間選擇了諸葛亮。在這兩個絕對的權臣面前,盡管姜維的年齡已經比三十幾歲就站到了人臣頂峰的諸葛瞻還要大,卻沒有可能超越他們。費祎可以很輕松地壓制姜維,而且和諸葛亮壓制魏延一樣。諸葛亮壓制魏延,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費祎壓制姜維,則是:「每欲興軍大舉,費祎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陳壽的這兩段文字,描寫的情形幾乎一模一樣。

到了後來,諸葛瞻成年,很快就成為了蜀漢新的權臣。有人說,諸葛瞻用了十八年才得到了「平尚書事」的權力,時間並不快。這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了。諸葛瞻固然是景耀四年(公元261年)才平尚書事,但是這一年的諸葛瞻才年僅35歲!整個過程中他立過什麽功勞了?在此之前的18年前,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諸葛瞻17歲,迎娶了公主,成為騎都尉。那一年,蔣琬還在!要到第二年,蔣琬自覺病重,時日無多,才開始將權力移交給費祎。在蔣琬、費祎執政期間,10年間,諸葛瞻從騎都尉、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一直擢升至侍中,成為參與執政的大臣。延熙十六年(253年),費祎遇刺身亡。景耀元年(258年),陳祗去世。然後,諸葛瞻才成為尚書仆射。再到了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諸葛瞻行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35歲,寸功未立,執掌國柄。諸葛瞻的權力甚至到了要上書取消姜維大將軍一職的地步。諸葛瞻聞名的才能,是書畫。

不得不說,諸葛亮遺澤深厚啊。

姜維是孤臣,所以他立不住。雖然姜維號稱掌管軍事,但是蔣琬費祎這樣的權臣在一天,他就只能憋著。甚至這樣的權臣去世之後,董厥、諸葛瞻這樣的新興權臣,都可以謀算他手中的權力。【三國誌】上說,姜維是因為躲避黃皓的迫害才遠離成都的。可是【三國誌】上同時也記載,諸葛瞻也要奪取他的軍權。

姜維就像一個孩子,揣著一顆明亮的明珠,走在黑暗的叢林裏。

雖然,這個孩子,景耀四年(公元261年)的姜維,已經59歲了。

我們看電視、看小說,總覺得姜維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年輕將領,但是其實,在蜀漢蹉跎的這些年裏,他已經漸漸老了。諸葛亮去世時,姜維才32歲。27年就這樣過去了。居然有人裝作什麽都不知道,輕飄飄地說一句「諸葛瞻也是升了18年才做到了平尚書事」。

一個高二肄業的中學生在各種叔叔舅舅的扶持下35歲憑借父輩的權力網去做三軍統帥,一個26歲孤身創業、奮鬥了一輩子33年到了59歲做爺爺的年紀了還要被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像收回遺產一樣收回指揮權,這算什麽事兒?

關鍵,就是因為姜維是孤臣。

他不過就是一個新的魏延,精心培養的魏延。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其實不是有那麽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精心設計了一個環環相扣的陰謀。而是有那麽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出於利益相關,每到一個節點都做出了對應的選擇,最終「自然發展」出了一個環環相扣的陰謀。不是主動設計,而是出於不同的「初心」,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同樣的,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也不是有那麽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像英雄一樣犧牲一切,精心設計了一個步步推進的恢宏計劃。而是有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出於宏偉的誌願,每到一個節點都做出了對應的選擇,最終「自然發展」出了一個步步推進的恢宏計劃。不是事先設計,而是出於不同的「初心」,這才是最壯麗的事業。

在蜀漢軍事權力交接轉移的過程中,這個愈來愈弱、愈來愈沒有前途的割據政權,讓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壯麗的事業。

諸葛瞻統領朝政時,廖化去拜訪宗預,打算和他一起去拜訪新貴。宗預說:「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 [25]

我們固然不像宗預、廖化一樣年過七旬,但是我們同樣不需要有求於諸葛瞻,以至於要屑屑造門。

當然了,學術界總有那麽一些人,以為「屑屑造門」才能獲得前程。那是他們的事,隨他們去吧。

參考

  1. ^ 【三國誌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2. ^ 【三國誌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讬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裏,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
  3. ^ 【三國誌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4. ^ 【三國誌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5. ^ 【三國誌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6. ^ 【三國誌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先主病篤,讬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7. ^ 【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8. ^ 【三國誌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建興元年,拜屯騎校尉,領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時南方諸郡不賓,諸葛亮將自征之,連諫以為"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連言輒懇至,故停留者久之。會連卒。
  9. ^ 【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李恢字德昂,建寧俞元人也。……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讬名郡使,北詣先主,遇於綿竹。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更遷恢為別駕從事。章武元年,……遂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刺史,住平夷縣。…… 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寧。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於昆明。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紿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裏,乃今得旋,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
  10. ^ 【三國誌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註引【漢晉春秋】:漢晉春秋曰:亮曰:「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11. ^ 【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
  12. ^ 【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呂凱字季平,永昌不韋人也,仕郡五官掾功曹。……吳遙署闿為永昌太守。永昌既在益州郡之西,道路壅塞,與蜀隔絕,而郡太守改易,凱與府丞蜀郡王伉帥厲吏民,閉境拒闿。……凱威恩內著,為郡中所信,故能全其節。……亮至南,……以凱為雲南太守,封陽遷亭侯。會為叛夷所害。
  13. ^ 【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安上縣,去郡八百餘裏,其郡徒有名而已。
  14. ^ 【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初,建寧郡殺太守正昂,縛太守張裔於吳,故都督常駐平夷縣。至忠,乃移治味縣,處民夷之間。
  15. ^ 【三國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鉏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寧太守,以還居本郡。徙居漢中,九年卒。
  16. ^ 十一年,南夷豪帥劉胄反,擾亂諸郡。徵庲降都督張翼還,以忠代翼。忠遂斬胄,平南土。加忠監軍奮威將軍,封博陽亭侯。
  17. ^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二】:太宗令封德彜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巫師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18. ^ 【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19. ^ 【三國誌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丞相亮將北征,住漢中,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宮省之事。……亮尋請祎為參軍,允遷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宿衛親兵。攸之性素和順,備員而已。獻納之任,允皆專之矣。
  20. ^ 【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21. ^ 【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平至之日,都委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
  22. ^ 【三國誌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23. ^ 【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八年,遷驃騎將軍。以曹真欲三道向漢川,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亮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後事。亮以明年當出軍,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嚴改名為平。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又表後主,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平違錯章灼。平辭窮情竭,首謝罪負。
  24. ^ 【三國誌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25. ^ 【三國誌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