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構成悖論。
題目中作為「對方論點的一部份」的「個體只會考慮怎麽使自己活下去,或者怎麽使自己的基因永久地遺傳下去」是完全想當然的。地球上絕大多數生物個體是細菌,絕大部份生物量歸於植物,動物的絕大部份是線蟲,它們都沒有「考慮」的能力。就連哺乳類也絕大多數沒有視覺自我辨識能力(大部份情況下 沒有自我意識 ),更不知道「基因」是什麽。
在試圖用前進演化解釋任何性狀的存在之前,要對何謂前進演化、前進演化會產生什麽樣的東西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以免出現「明明這樣會不好,為什麽會這樣呢」的反演化論行為 [1] 。
前進演化
前進演化本來就不保證一個可遺傳的性狀會有 任何程度的好處 ,只要那個性狀不會高機率地導致攜帶它的個體「在繁殖之前死幹凈」、「找不到配偶」、「生不出後代」、「生出的後代無法活到繁殖」之類嚴重的問題,那個性狀就至少有機率作為 中性性狀 傳遞下去。「個體選擇」往往不會排除無害的中性性狀。
在此基礎上,如果那個性狀對個體、小群體或族群 有那麽一點好處 ,它在族群中傳播開來的機率就會有所上升。如果那個性狀對親屬或群體帶來的好處超過了對個體的損害,那麽它可以是 自殺式 的性狀,例如一些螞蟻·白蟻·蜜蜂的工作階級·戰鬥階級身上的自爆特攻武器——自衛和戰爭中本就會有個體損失,只要自爆武器給我方造成的損失在我方巢穴可承受的範圍內,就不會減少我方繁殖階級將相關基因傳給下一代繁殖階級的機率。
況且,「個體」的邊界並不像聽起來那麽清晰可辨。移動能力低或不能移動的細菌分裂後多個細胞自然地排在一起,分泌到細胞外的各種物質可以將它們連在一起,能用來保護自己的分泌物往往會連帶保護連在一起的同類,乃至「當較多個體堆積起來的時候,上方的活個體或屍體會擋住陽光中的紫外線,保護下方的活個體」之類完全物理的機制就能產生「利他」的結果。古菌偶然吞下去的細菌高機率在其細胞質內繼續生存(因為古菌缺乏殺死細菌的機制),若該細菌的活動不會殺死古菌(許多細菌也缺乏殺死古菌的機制),則二者形成內共生。一個細胞用來調節自己行為的小分子可以擴散到外部、影響其他細胞,大一些的分子被囊泡之類分泌系統排出後也能做到一樣的事。病毒之間、細菌之間經常進行水平基因轉移,還能介導其他生物間的水平基因轉移。
這方面可以參照:
非人社會性動物,例如螞蟻、白蟻、蜜蜂、狼、吸血蝙蝠、老鼠、大象、海豚、黑猩猩,都可以 限制大量個體的自私行為 ,改善群體在演化中的適應力。
親屬選擇 [2] 通常被認為在利他行為的出現與演化方面起的作用較大,類群選擇(群體選擇)是次要的 [3] 。
你可以將多種機制結合起來運用:
1994 年,David Sloan Wilson 和 E. Sober 考慮自然選擇在各個層級上同時發揮作用,提出了 多層級選擇 (multilevel selection),就像俄羅斯套娃那樣,最裏面一層是基因,往外一層是細胞,更外面一層是個體,最外面一層是類群,同時受自然選擇影響而提高適應度,只在「作用於類群的選擇壓超過作用於個體的選擇壓」的時候,利他行為才能透過類群選擇演化出來。
多層級選擇可以像道金斯寫的模因演化一樣拿來解釋文化的演化,例如人類社會的各種風俗文化經常會降低個體的適應度,但也許會提高部落、家族、民族等層面的適應度,讓群體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2003 年,一項研究發現 鼓勵合作 的人類社會和其他型別的人類社會相比有較高的存活率 [4] 。
過度擬人化
「個體只會考慮怎麽使自己活下去,或者怎麽使自己的基因永久地遺傳下去」的說法,有個十分常見的問題:
地球上絕大部份生物根本就沒有執行「考慮」這項功能的物質基礎。
組成生物的大分子是 自我制造 的,這功能正常運轉、材料充足時,理應能制造自身的復制品,這就是 繁殖 。復制中的隨機變化和錯誤就是 變異 。
談論有中樞神經系統的動物,你也會發現它們經常無法正確認識外界和自身的狀態,乃至哺乳類需要透過 後天學習 來了解怎麽撫養後代。
嬰兒的利他行為
道德
Marc Bekoff 和 Jessica Pierce 認為,道德是 所有生活在復雜社會群體中的哺乳動物都可能共有的 一系列行為能力。他們將道德定義為「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行為,用以培養和規範社會群體內的復雜互動」,這套行為包括同理心、互惠、利他主義、合作、公平感等。
研究證明 黑猩猩能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表現出對同伴的同情 [5] ,還具有社會政治水平的欺騙能力,類似於人類的謠言和聲譽管理行為的原型。這意味著「人類道德的演化基礎可以追溯到數百萬乃至數千萬年前的人類祖先」。
一般認為,人類道德是一系列自我延續的生物驅動行為,鼓勵人類 互相合作 。人類現今擁有的巨大力量非常依賴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理論和實驗都支持,個人會根據個人的身份認同,在面對「自身和同一群體的人」與「這之外的人」的時候使用 不同的道德規則 ——低情商:人是雙重標準的。這種雙重標準及其產生的差別待遇可以提高群體的生存率,這在簡單的前進演化計算模型中已經被 數學證明 [6] 。
人類的道德發展涉及 群體選擇、親屬選擇、社會文化演化、模因傳遞 。支持著道德或「看似道德的行為」的可遺傳的生物學特征,例如腦的共情能力、連感能力、設想他人有心智和感受的能力(在神經科學上已經證明負責這些功能的網路與道德決策網路重疊) [7] ,可以提供 生存或生殖上的利益 ,提高 整體適應度 ——例如在群體成員間產生同情,促使母親照顧後代,產生對群體的歸屬感,透過衛斯特馬克效應 [8] 減少長期生活在一起的親屬間的性吸重力來降低遺傳負擔,諸如此類。
人類道德貝非人動物的「道德」復雜,但仍然可以歸結於 限制過度的個人主義 ,在可能的情況下確保可靠的基本資源供應,來避免破壞群體凝聚力,進而維持個體的適應力。
參考
- ^ 不要在根本就不知道「現代前進演化生物前進演化理論的基本原理」是什麽的情況下尬談「違反」。
- ^ (親緣選擇,生物的行為對個體有害但對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有利時,這種行為相關的基因可能被更多的親屬保存下來並增加在族群中的占比)
- ^ 道金斯認為,類群選擇沒有區分復制者和其媒介,不是個好的模型。 傑利·科因認為,對個體的回饋行為的直接選擇就可以讓人類傾向於社會合作,不需要類群選擇。
- ^ https://dx.doi.org/10.1006/jtbi.2003.3104
- ^ https://dx.doi.org/10.1007/bf02382862
- ^ Hartshorn, M. et al. 「Why Is Ethnocentrism More Common Than Humanitarianism.」 (2009).
- ^ Bzdok, D., Schilbach, L., Vogeley, K. et al. Parsing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moral cognition: ALE meta-analysis on morality, theory of mind, and empathy. Brain Struct Funct 217, 783–796 (2012). https://doi.org/10.1007/s00429-012-0380-y
- ^ 兩個早年共同長大的兒童在成年後不會對彼此產生性吸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