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距離之間,是天空和海洋。
我看著個子高高的白,心裏想著:為什麽每次都是他媽媽陪他來呢?我問白媽,白媽一臉無奈:
「我不來,他不來啊。我這每天下班都到家就快7點了,再陪他過來,我要累死了。你說這孩子,怎麽這麽不省心呢!」
可是我和白對話的時候,卻有另一個不同的答案。
實際場景對話:我:媽媽和你一起過來, 你 是希望她來嗎?
白:她想來就來嘛,都可以吧。
我:一方面,媽媽來,可以陪伴著你;一方面如果自己來的話,可以自由一些。這個都可以我是這樣理解的。
白:(沈思……)
我:如果是10分的話, 你 這兩者分配一下比例。
白:……我自己來。這也看什麽事兒。像今天出來,我就喜歡自己一個人。她跟我一起來……5分吧。
我:嗯,就是說,是一樣的。5分和5分。
白:……啊,不!
我:大約是6分和4分
白:嗯。 你 是希望自己來。
我:那 你 怎麽不告訴她你的想法呢?
白: 沒法說啊。她想來就來唄!
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尤深,那是在一段聯想之後,他每次都說別人的事,幾乎沒有自己,對於自己的判斷是模糊的,他說的是社會規則、他人的要求、說的是爸爸媽媽的期待,但是唯獨沒有他自己,我決定主動問他。
我:白, 你 告訴我, 你 是誰?白:(全身突然放松了) 我……唉……我也不清楚……我……
我:(沈默)
白:我這個人吧……都說我比較要完美。媽媽也這樣說我。還比較要強……(沈默)
我:(沈默)
白:……還有,我就是會不知道怎樣跟人說話,不知道該聊些什麽……
我:(沈默)
我:…… 你 很有理智,會去做很多分析、判斷,或者推測,可是卻沒有力量去完成。
白:嗯,是!(被理解的感覺)
我: 你 並不缺少計劃性和理智,你缺少的是那種力量。就像你可以計劃得好好的去上學,但是到了那一天,有一種無力感,讓你退了下來。
白:嗯。
我:這樣的無力感,在你的生活裏經常會有。面對誰的時候會多一些呢?
白:還是要好的朋友吧。有的時候一些事情說不清。
我:比如?
白:沈默(1分鐘)。有一次玩遊戲的時候,一個朋友讓我給他充值,我沒有及時給他充。很多事啊,我那個時候,哪像他想的那麽簡單,我還沒定下來……
我: 你 是怎樣回復他的?
白:我最後告訴他過幾天給他充。
我:好的。我們來體驗一下那個場景。 你 扮演那個朋友,我扮演不同的說話者,你體驗不同的感受。
很顯然,白自己沒有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在整個過程中似乎沒有表達過自己真實的需要。而且在前面的幾次接觸中,我也發現,他幾乎沒有表示過自己的感受。
他好像「失去了這個能力」。但是同時,他又「特別懂事」,這個懂事就是特別「會思考、會計劃、會解釋」,但是這些「懂事」都是「空洞的」。
自體心理學的咨詢側重於自體的力量感和勝任感。所以我在咨詢中多次以「你」的視角工作,並更多地運用場景活化技術,更多地去喚醒他的情感和感受的部份。在描述中,白把談話的內容自然地從媽媽轉向了朋友。在親密關系中,父母-朋友,是很重要的,白選擇從朋友開始,這是他的力量最容易投註的地方。
角色扮演則有助於他從某些自己的「感覺」中走出來,去嘗試新的可能。
透過接下來的幾次咨詢,答案很清晰了。白缺少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他「迷失了自己,不知道怎麽交流」。
長期以往,白漸漸地「情感幹涸」,感覺孤獨,又不能表達自己的這種難過,得不到別人的人理解,在學校的人際交往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所以他會「累」,而且「絕望」。那麽該怎樣理解孩子的這種人際模式呢?
孩子性格形成有幾個關鍵的時期,一個是3歲左右,還有一個是11、12-18歲之間,即青春期的開始。這是性格形成的快速發展期。這個時期出現心理問題是個好事情。為什麽是好事呢?根據我的臨床經驗,這些心理困惑產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新的成長力量的體現,一方面是過去某些舊模式發生變化的需要。
這是一個新的契機, 是重新塑造孩子身上沿襲原生家庭模式破壞性部份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過去隱藏的「破壞性因子」將出現、放大,是修通的最好時機。
這個時期如果處理不好,會延伸至青年期,高中和大學,再之後到婚姻家庭,會隱在地影響個人的健康發展和其未來家庭的和諧。
白開始走出家門,咨詢師是如何繼續啟動和鞏固他走出來的力量呢?請看下一篇,回應之道。
作者簡介:田凱 @田凱心理, 全職心理咨詢師,北京愛達心理創辦人,咨詢個案小時10000+。北京執業。擅長:青少年休學復學咨詢、個人成長、婚姻情感、各種長期困難 精神官能症 等咨詢康復。精通深度咨詢與個人成長自我性格重塑。擅長人本療法、 精神分析 及自體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