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為什麽人類的體溫下降了?

2020-05-20知識

100多年來,氣溫越來越高,人類卻越來越涼了……

圖片來源:pixabay
正常人的體溫是37℃,這是我們從小就被告知並且深信不疑的生理常識。而發表在 eLife 上的一篇論文卻指出,這個數值已經過時了。

1851年,德國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在對25000名病人的腋下溫度反復測試後提出:人體健康的體溫標準為37℃,這一標準被沿用至今。但根據這項最新研究, 如今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已經下降到了36.6℃

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查閱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19世紀60年代)軍人直到退伍後的醫療記錄,並將其與兩個現代醫療資料庫的記錄進行比對。他們確認了一百多年來, 美國男性 的體溫一直在穩步下降,降幅達到 0.59℃ 。當然, 美國女性 的體溫也不例外,同期下降了 0.32℃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朱莉·帕森內(Julie Parsonnet)認為,這個發現說明了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自身也發生著變化。「我們不只變高了、變重了,我們的體溫也下降了,」她說道,「我還不太清楚體溫下降與健康之間的聯系,但這個結果說明人體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而這種變化與我們過去150年間的所作所為息息相關。」

150年的降溫趨勢

對於這種體溫下降現象的原因,研究者目前還未有定論,但是帕森內認為這可能是由服裝保暖性提高、室內溫控技術進步、生活方式去體力化等多種因素導致的。而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 傳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數下降 ——相比而言,現代人更不易患上結核病、梅毒、牙齦疾病等傳染性疾病。

帕森內表示,美國等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的居民往往長時間生活在被科學家稱作「 熱中性區 」(Thermoneutral Zone)的環境中。由於熱中性區的溫度恒定,人體就不必調動新陳代謝系統來調節體溫。雖然夏季辦公室的空調會讓一些人凍得瑟瑟發抖,但這畢竟要好過在只有幾攝氏度的洞穴裏過夜。不過,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那些較為貼近19世紀生活方式的現代人體溫是否會高一些。

提斯曼人(Tsimané)是生活在玻利維亞低地的原住民,針對該人群的研究表明感染確實會提高平均體溫。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人類學家麥可·古爾文(Michael Gurven,並未參與這項研究)在2016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感染消耗的能量占到了提斯曼人靜息代謝的10%,並且代謝與體溫正相關。但他還發現, 身體健康的提斯曼人,體溫在2004-2018年間也有所下降 ,這表明關於體溫下降的原因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帕森內猜測,更低的代謝率和體溫對人類健康來說也許是件好事。她希望未來可以找出二者間更多的聯系。

帕森內的研究團隊在本次研究中比對了三個不同的數據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老兵在1862-1930年的83900份體溫記錄,第一次全美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 I)自1971-1975年的15301份體溫記錄,以及史丹佛轉化研究數據總庫(STRIDE)自2007-2017年的578222份體溫記錄。19世紀的美國女性體溫數據早已不可考,但研究人員還是在後兩個數據集中收集了美國女性體溫記錄。最終結果表明, 在研究的時間範圍內,不論男女,體溫都在穩定下降。

缺陷與爭議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名譽醫學教授菲利普·麥克科維克(Philip Mackowiak,並未參與這項研究)懷疑,數據是否真的能夠回溯至南北戰爭時期。「我只是覺得,我們沒有辦法能夠檢驗該研究結果的真實性。」他說道,因為在這個數據集中有太多未知變量的存在,比如這些老兵的健康狀況、體溫的測量位置還有使用的測溫儀器。

麥克科維克說,即使是Wunderlich醫生在1851年發表的結果也是飽受爭議的:雖然這項研究的樣本容量很大,但我們仍無從得知他測溫的方式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在那個電腦尚未出現的年代,他是如何分析如此多的數據的。而且「身體不同部位的溫度也不相同」,他補充道。一般而言,腎臟溫度最高,而表皮溫度最低。更何況,他說道「正常體溫並不是恒定的,它有一個波動範圍。」此外,在一天的不同時刻,體溫也會不一樣,例如早晨的體溫就比較低。同時,由於生理周期等原因,女性的平均體溫也會高於男性。

帕森內承認南北戰爭時期的數據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測量體溫時選擇的身體部位、是否嚴格按照測量結果如實記錄。這些問題一直讓他們感到擔憂,直到帕森內和同事在另外兩個數據集中觀察到相似的變化趨勢時才有所緩解,她說道。當用老兵的出生年份替代測量的年份進行統計時,體溫下降的趨勢仍然存在。這說明體溫計種類等因素都無法解釋該趨勢。而且數據集內年齡、身高和體重的分布符合預期,這都表明 所得出的結論是經得起檢驗的

蘇黎世大學演化醫學研究所的法蘭克·魯利(Frank Rühli)說,即使數據存在缺陷,這些發現也令人信服。「以150余年的時間跨度審視人類體溫數據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他表示,」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人類生理特征短期變化的寶貴機會。「

盡管關於人類正常體溫的爭議還在繼續,但專家們都有一個共識:無論正常體溫是否發生變化,但 發燒的標準不會改變 。麥克科維克說,一般認為成年人體溫超過37.7℃就屬於發燒。「體溫可以幫助判斷病情,而且透過與正常值比較,我們還能大概知道病情的嚴重程度。「他說道。他還提到對於感染細菌的患者來說,體溫低於正常值的情況往往比發熱更加兇險。追蹤患者的體溫變化還可以讓醫生評估你病情是否好轉或者治療效果,麥克科維克補充到,雖然「你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