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熱鍋上的家庭】—讀書筆記導圖

2021-05-18知識

本文字數5111,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熱鍋上的家庭】。

作者奧古斯都·納皮爾,1938年生於美國喬治亞州,北卡羅來納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跟隨卡爾·惠特克實習,他們後來由師徒關系發展成為合作關系。後任職於威斯康辛大學精神醫學系,並參與了兒童與家庭研究計劃。目前在亞特蘭大負責一個家庭治療工作室,經常與同樣是心理治療師的妻子一起為一些家庭提供治療。多年來一直在為一些專業報紙撰寫文章。

卡爾·惠特克,1912年生於紐約,雪城大學醫學博士,在路易士維爾大學接受精神醫學訓練。1955年參與開辦了亞特蘭大精神病診所,開始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並研究他們的家庭。1965年成為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精神醫學教授,在那裏工作直至1982年退休。曾在很多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並參與編寫了多本心理學教材。

以往,我們把心理問題歸咎於個人、創傷和原生家庭,試圖站在個人的角度突破創傷性經歷和童年問題。可這本書告訴我們,家庭就像一個小宇宙,自有一股強大的力量。當心理問題、家庭問題出現時,人不必也不應孤軍奮戰,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決問題。作者用生動細膩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布萊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找對方向,化解家庭危機的。

01、什麽是「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的物件是整個家庭系統,所以治療師往往會要求整個家庭一起出席,而不是傳統的一對一治療。但在家庭治療出現之前,受佛洛伊德的影響,傳統的心理治療一直關註的都是患者自身,治療師們使用各種復雜晦澀的概念來分析患者的意識和潛意識,認為精神病是純粹的自發疾病,也就是說,患者發病只是因為自己鉆進了思維的死胡同裏。他們試圖讓病人透過某種「頓悟」走向痊愈,並且認為外部因素並不重要。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項研究發現,很多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父母都有嚴重的婚姻問題。而那些間歇性發病的患者,每一次發病的時間點,也都恰好是患者父母處在婚姻危機中的時候。每當父母的沖突變得過於激烈,患者就會發病,於是夫妻倆就不得不停止爭吵,一起扮演照顧生病孩子的慈愛雙親。
這是人們第一次發現導致精神疾病的外部因素,心理學家們意識到,原來家庭會對人產生巨大的影響。也幾乎是在同一時期,系統理論開始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可以把事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看作一個整體來分析。有了新的發現和理論基礎,家庭治療也就應運而生了。

那麽,這個系統理論到底是怎麽回事呢?系統理論是一門誕生在20世紀的學科,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都有廣泛的套用,也是家庭治療的理論支柱。簡單來說,系統是由若幹個部份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這些部份各有各的功能,彼此之間交互作用和影響,使整個系統運作起來,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比如,一家公司就是一個系統,它由生產、宣傳、銷售等部門組成,這些部門互相配合,讓公司運轉起來。

在系統的內部,各個組成部份之間的關系是很密切的,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個地方出了問題,往往也會影響到其它地方,甚至威脅到整個系統的穩定。家庭也是一個系統,當系統內部出現了問題,比如某一個家庭成員患上了精神疾病,也很有可能是來自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

就好像一個人生活在充滿病菌的房子裏,生了病,這可能並不是這個人自己的問題,大多數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都會生病。一對一治療就像是打針吃藥,可是如果環境不改變,依然充滿病菌,這個人即便這次痊愈了,下次還是會再生病。家庭治療就像是在治病的同時,也給這間屋子整個兒消了個毒。只有環境改變了,患者的情況才能得到徹底的改變。

02、家庭中常見的問題

在有的家庭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叛逆,和父母頻繁地爭吵,而他的父母彼此之間卻沒什麽話可說,這就很可能是一個替罪羊模式。替罪羊模式指的是,夫妻之間的感情出了問題,卻沒有面對的勇氣,於是孩子就成為了婚姻的替罪羊,成為家庭中的焦點,幫助緩和父母之間的關系,維護家庭的穩定。

比如,有一對夫妻和三個孩子組成的五口之家,生活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丈夫大衛是一名優秀的律師,工作很忙,經常在書房獨自工作到深夜;妻子卡羅琳是全職太太,照顧著全家人的飲食起居;大女兒克勞迪亞高中即將畢業,是一個聰明又敏感的少女,但從過去一年開始,她就總在和媽媽吵架,還經常夜不歸宿;二兒子丹還在上初中,成績一般,但活潑開朗,總是充滿活力;小女兒蘿拉剛剛上小學,但好像也明白很多事兒了。

因為克勞迪亞和母親的爭吵越來越頻繁和激烈,大衛先後兩次把女兒送去接受心理治療,但都沒什麽效果,克勞迪亞反而變得更加叛逆和抑郁了,還被懷疑可能患上了精神分裂癥。家庭的現狀讓全家人都備受煎熬,於是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們聯系了了本書的兩位作者,開始接受家庭治療。

在第一次正式的治療中,兩位作者選擇的第一個切入點並不是這對冤家母女中的任何一個,而是置身事外的二兒子丹。他們向丹詢問媽媽和姐姐吵架的情況,而丹是這麽說的:最開始的時候,一般是他姐姐克勞迪亞的某些行為,比如回家太晚什麽的,讓媽媽很生氣,於是她就一直對姐姐發火,而姐姐就會回到自己的房間把自己鎖起來,一個人生悶氣。漸漸地,到了後來,他姐姐就開始在媽媽生氣時反擊了,她會向媽媽大喊大叫,或者幹脆摔門離開,好幾天都不回家。如果他爸爸這時候剛好下班回家,不到十分鐘就會跟媽媽吵起來,而丹就會想辦法把妹妹弄哭,因為每次妹妹一哭父母就會停下來不再吵了。
作者又問丹,除了姐姐克勞迪亞,父母之間還有沒有別的互相埋怨的事,丹回答,他媽媽對爸爸一直忙於工作不顧家庭很不滿意,他爸爸也不喜歡他外婆總是對媽媽呼來喝去,但兩人都不直接向對方表達,而是媽媽找他說,爸爸跟姐姐抱怨。這個模式很典型,克勞迪亞就是她父母婚姻問題的替罪羊。真正的問題出在大衛和卡羅琳的婚姻上。

大衛和卡羅琳已經結婚將近20年了,他們曾經非常親密,但近些年來他們的婚姻開始冷卻了。兩人都對對方有很多不滿,卻又不敢直接表達,因為他們都有一種感覺,就是兩人的婚姻很脆弱,於是就只能暗自疏遠。

丹透露了一個細節,在克勞迪亞成為問題少女之前,父母從來都不吵架,但也幾乎沒有性生活。家裏的所有人都能感覺到這種氣氛,就連6歲的蘿拉都在暗自擔心著父母離婚的事情。於是這個家庭選擇了讓孩子成為新的問題,這樣夫妻兩人就可以重新站在一起,共同處理孩子的問題了。

克勞迪亞不幸被選中,成了父母婚姻的替罪羊。她開始刻意疏遠母親,模仿大衛對卡羅琳的不聞不問,把自己鎖在屋裏,或者幹脆夜不歸宿。卡羅琳也很配合地開始對女兒吹毛求疵、大發雷霆,把對丈夫的不滿全都發泄到了到女兒身上,這很安全,畢竟女兒不會跟她離婚。而大衛卻站在了女兒的一邊,他負責安撫女兒,順便也可以向女兒抱怨妻子。

就這樣,克勞迪亞讓她的父母有了對彼此表達不滿的通道。但問題並沒有就此解決,夫妻二人之間的溫度依然很低,雖然不滿已經傳達出去了,卻沒有人願意做出改變,整個家庭系統更加迫切地需要大衛和卡羅琳的親密了。

於是卡羅琳和克勞迪亞只能變本加厲地爭吵,大衛也在治療中提到,過去自己一直是護著女兒的,但最近克勞迪亞實在太過分了,自己才不得不和妻子一起教訓她。兩個人婚姻的終於提升了一點溫度,但克勞迪亞卻覺得被父親背叛了,變得更加叛逆和跋扈。而正是女兒的這個反應,把夫妻倆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婚姻的危機也就得到了暫時的掩蓋。這就是替罪羊模式,家庭選擇了讓一個孩子成為新的問題,來逃避婚姻的冷卻。

當然克勞迪亞也不僅僅是一個受害者,卷入父母的矛盾讓即將成年的她取得了相當大的權力。她在這場風波裏,在家庭的結構中正在逐漸晉升為為一個大人。而且,客觀來看的話,其實大衛一家的矛盾升級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治療中作者向這家人指出,他們都在無意中把事情鬧得越來越大,導致最後不得不向外界求助,說明這個家庭是有解決問題的願望的。

03、什麽是共生纏結關系

家庭中孩子的異常表現很有可能是因為父母的婚姻出了問題,那麽大衛和卡羅琳婚姻問題的本質到底是怎樣的,又是因為什麽而產生的呢?那就是由於過分依賴而形成的「共生纏結關系」。

作者指出,在親密關系中,有時人們會努力滿足伴侶的一切需求,也希望對方能滿足自己。漸漸地,無止境的索取和期望也會讓兩個人都感到疲憊和惶恐。這種關系會讓兩人既無法享受親密,又不能真正地獨立。分不能分,和不能和,只能暗自較勁,讓彼此的壓力越來越大,讓整個家庭都陷入痛苦之中,這就是家庭裏的共生纏結關系。

比如,大衛一家。每周一次的治療進行了一段時間,期間克勞迪亞和父母之間也爆發了幾次激烈的沖突,但兩位治療師都及時對他們進行了幹預和疏導。沖突平息之後,大家也會認真討論和分析深層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這家人終於漸漸明白了他們真正的問題所在。隨著治療的進行,克勞迪亞也逐漸從替罪羊的角色裏走了出來,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都大有好轉,治療的重心也就順理成章地轉到了大衛和卡羅琳的婚姻上來。

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的治療裏,雖然克勞迪亞的情況一直在變好,母女兩人很少爭吵,夫妻之間的疏遠卻並沒有得到解決,治療開始陷入停滯,每個人好像都有點不耐煩。於是治療師提出,他們可以暫停治療,覺得需要的時候也可以隨時回來繼續。除了卡羅琳,全家人好像都很高興聽到這句話。然而,兩位治療師知道,這個家庭雖然表面上恢復了一團和氣,其實只是在自欺欺人,就像一個害怕打針的孩子,明明生了很嚴重的病,還是跟父母堅持說自己沒事一樣。這種表面的和平只是出於全家人對婚姻問題的恐懼,他們擔心自己無法解決,所以也就不敢面對。

那麽,大衛和卡羅琳的婚姻到底出了什麽問題呢?大多數人在剛結婚的時候,都會對婚姻抱有過高的期望,人們總以為在自己新組建的這個家庭裏,能夠得到充分的照顧、關愛和理解,甚至得到在原生家庭都沒有得到過的溫暖。於是在婚姻的早期,夫妻們都會非常積極地向對方求助,也會帶著很大的熱情去滿足對方。

這種親密互助的模式在一開始確實會讓人很有安全感,但也會讓伴侶之間過於依賴彼此。這是因為在這種關系中,象征著堅強和獨立的父親角色並不存在,關系很容易失去平衡,一頭栽進無止境的纏結。伴侶間提出的需求會漸漸升級,兩個人提出的需求都會越來越難以滿足,他們開始感到恐慌,害怕自己無法應對對方膨脹的需求。於是兩個人就會互相疏遠,但他們又會因為察覺到對方的退縮而憤怒,但又不肯表達。這種情況下,夫妻中的一方或者兩方會開始把精力大量投入到別的地方去,比如工作、孩子,甚至是外遇。

在這個過程中,個人方面往往覺得自己只是在順勢而為,甚至很委屈,因為所有發生的事都不是他們自己有意選擇的。比如大衛繁重的工作,卡羅琳和克勞迪亞吵架等等。但客觀上,他們都是在把事情越搞越大,來逼迫所有家庭成員都不得不面對問題。這也是家庭系統的精妙之處,在外部,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大衛的家庭面對問題做出了怎樣的反應,但身在其中的人都渾然不覺。

那麽最後這個問題是怎麽解決的呢?因為他們彼此相愛,都很怕失去對方,才會有這樣的現象產生。母親和子女的關系是人最早的也是最熟悉的親密模式,人們經常在婚姻和戀愛中模仿這種模式。

但問題在於,兩個人輪流扮演母親和孩子,卻沒有象征著獨立和堅強的父親角色。或者說,在他們的關系裏,誰也無法作為一個獨立的人而存在。即便彼此疏遠,他們的角色和生活依然是纏結在一起的,但是,在真正健康的親密關系裏,兩個人必須是獨立的。因為不能、不敢分開而在一起,生活就很可能充滿怨言。只有獨立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親密,因為他不必害怕失去什麽。

針對他們倆的問題,兩位作者采取的治療方案是,在治療中同時擔負起父親和母親的責任,給予大衛和卡羅琳關愛和撫慰,同時鼓勵並教導他們獨立。作者說,「你們必須停止扮演對方的母親、孩子或者心理醫生,我希望你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治療中獲得足夠的指引,必要時能成為自己的治療師。這樣你們將不再感覺那麽需要對方,也不再感覺那麽依賴對方。一旦你們每個人都確信自己可以獨立處理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問題時,你們就不再會因為家人沒有給你足夠的保護而挫敗沮喪,也不再會因為自己沒有保護好家人而愧疚自責。」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卡羅琳終於發展了家庭之外的生活,她有了工作,也開始積極地社交。在作者的提議下,大衛的父母也來參加了治療,幫忙解決大衛的問題。雖然後來也發生了一些波折,但在作者的引導下,這對夫妻兩個人都在變得更加獨立,也逐漸建立起了新的親密模式,家庭和彼此不再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但這並不代表家人不再重要,而是更加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