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歐洲在走向衰落」是真的嗎?

2023-02-23知識

一、

歐洲不團結是有傳統的。

1618—1648年,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差不多戰死800萬人,相當於兩次世界大戰的預演。

戰爭原因有很多,我們不說大道理,只說人話。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是中國網紅——哈布斯堡家族,他們透過聯姻和繼承等手段,逐漸控制德意誌、奧地利和西班牙。

他們望向歐洲地圖,感覺自己棒棒噠,想把其他國家也奪走,成為真正大一統的神聖羅馬帝國。

夾在中間的法國瑟瑟發抖,生怕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而英國、丹麥和瑞典有唇亡齒寒的擔心,生怕下一個被吞並的是自己,再加上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戰爭爆發了。

總體上以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德國天主教諸侯為甲方,德國新教諸侯、丹麥、瑞典、法國、荷蘭、英國和俄國為乙方。

所以「三十年戰爭」可以看成, 乙方團結起來對傻逼甲方的抗議。

戰爭結果,當然是神聖羅馬帝國失敗了。

帝國實力大幅削弱,基本和其他國家處於同一水平線,再也沒有挑事的底氣。

歐洲各國的天空沒有滅國烏雲,大家繼續在一畝三分地上做生意,誰要再提統一就是歐洲公敵。

「難道統一不好嗎?」

「餵,你懂不懂尊重人權啊?」

從此以後, 歐洲國際政治產生「均勢原則。」

所謂均勢就是保持國家勢力的平衡,不允許任何國家稱霸歐洲,只要敢冒頭就是獨夫民賊,大家合起來滅掉他。

在「均勢原則」的共識裏,歐洲弱勢國家互相結盟,共同對抗崛起的強國,強國之間也要統一戰線,對抗有威脅的隔壁老王。

這種復雜的國際關系中,每個國家都在結盟和對抗,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誰都不敢輕舉妄動。

歐洲形成一種脆弱的平衡。

如果實在不能理解的話,你就把「均勢原則」想象成中國的「合縱連橫」,基本不會跳戲。

神聖羅馬帝國、拿破侖帝國、希特勒帝國相當於不同時期的秦國,他們具有統一的實力和雄心。

英國、法國、俄國相當於不同時期的楚魏齊趙,害怕國家滅亡,便結成同盟自保。

唯一不同的是,秦國一統天下。

歐洲強國總是被滅掉。



二、

把「均勢」玩到極致的是英國。

英國的基本盤是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在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英吉利海峽就是天塹,可以阻擋大部份侵略軍。

而且在1588年擊敗西班牙艦隊後,英國海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誰敢挑戰英國海軍,絕對是找死。

海峽和海軍,足以讓英國擺脫歐洲瑣事。

所以英國一直奉行「孤立」政策。

說是孤立,其實不是真正的孤立,它只是不直接參與歐洲的事情,而是透過扶持和制衡的手段,遙控歐洲大陸的均勢。

它不願意成為沖鋒陷陣的先鋒,反倒願意做一個歐洲事務的仲裁者。

局勢有利的時候,英國是歐洲大家庭的一員,一旦局勢發展對英國不利,它可以迅速關起門來過小日子。

遠離大陸的英國,骨子裏不在乎歐洲大陸的整體利益,反而認為英國利益是最重要的。

幾百年的孤立和均勢,讓英國成為著名的攪屎棍,任何地方的糾紛都有英國身影,哪裏出現強國,英國必然扶持另一個對手。

比如扶持歐洲小國制衡法國。

比如扶持日本制衡俄國。

比如離開香港前留下一堆爛攤子,用香港來制衡中國。

說句題外話。

英國充當攪屎棍,當然有獨特的條件和傳統,但更重要的是英國坐在第一強國的寶座上。

只要坐在第一強國的鐵王座上,必然會拿起身邊的攪屎棍,到世界各地指手畫腳,只有這樣,才能發揮「仲裁」的作用。

一旦其他國家成為鐵板一塊的同盟,那麽絕對會對第一強國的地位產生威脅。

類似的做法,古代叫「眾建諸侯少其力」,現代叫「均勢」,只是換了馬甲,古今中外的內核從來沒變過。

從這個角度看,古代唐朝和現代美國,其實都是國際攪屎棍,這是不以人類意誌為轉移的歷史規律。

假如......某國將來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必然也會揮舞攪屎棍。

你跺你也麻。

剿滅妄圖統一的拿破侖,是英國「均勢」的最大手筆。



三、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4年後路易十六走上斷頭台。

幾乎同時,法軍走出國門輸出革命。

當時的法國有2700萬人口,年產生鐵20萬噸,和周圍國家相比,有很強勁的實力。

如果只是國家征戰就罷了,關鍵是法國走出國門以後,到處宣傳自由的觀念,號召國外人民抄起武器,反抗本國的王權和貴族。

他們攻陷一個地方,就要廢除舊制度,並且按照法國革命的模式建立新制度。

1796年,拿破侖攻陷義大利。

拿皇狠啊,把義大利教堂和寺院的土地統統沒收,取消地主和教會的司法權,並且取消義大利國內的關稅,方便義大利人民做生意。

在德國和比利時,法國軍隊廢除貴族和教會的特權,推翻一切舊制度,解放無數歐洲下層草根。

那時的法國是歐洲燈塔,不論去哪裏都能受到熱烈歡迎,國運如日中天勢不可擋,大有稱霸歐洲的趨勢。

1799年,拿破侖發動政變,成為第一執政。

法國資本家特別支持拿破侖,因為國土的擴張,意味著產品市場和原料來源的擴張,拿破侖打的越好,他們賺的越厲害。

此後10年,法國向義大利的出口額增加6倍......再加上其他占領區,可想而知法國資本家賺了多少。

其他國家慌的一筆:「殺人,還要誅心。」

英國、德意誌聯邦都是王權國家,如果本國草根聽了法國的蠱惑,那還得了?更何況,市場都讓法國搶走,讓他們喝西北風啊。

趕緊組織同盟掐滅法國吧,維持均勢要緊。

1793年—1815年,英、俄、普魯士、奧地利等國家,總共成立7次反法同盟,一直把拿破侖流放到聖海蓮娜島為止。

讓你再稱霸,用海風吹死你。

由於英國的人口少,陸軍也不行,無力登陸歐洲大陸和法軍硬剛,但是英國的工業革命已經完成一半了,不缺的就是錢。

整個反法戰爭期間,英國總共花費15億英鎊,用來資助盟國和法國貴族。如果沒有英國的錢,歐陸國家很難支撐22年。

而且英國還用強大的海軍,封鎖法國港口,導致法國的海上貿易徹底中斷,直接讓法軍的後勤出問題。

表面上,法軍敗在滑鐵盧。

其實在「均勢原則」下,哪怕軍隊戰力再牛逼,遲早會被歐洲國家圍毆致死。

亂拳打死老師傅啊。

所以拿破侖在聖海蓮娜島的時候,看開了,不想再偷跑回國了。拿破侖知道,他的霸業在歐洲不可能完成,別費那個勁了:

「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四十多次勝仗,滑鐵盧一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全部記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們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這部【民法典】。」

算是求仁得仁吧。

打敗拿破侖之後,英、俄、奧、普在維也納開會,搞了一個條約,基本恢復了歐洲的舊王朝和舊秩序。

有個細節特別有意思。

法國做為戰敗國,到底該怎麽處理,維也納會議還是取得共識了:「不應該過分削弱法國。」

如果發生在東亞,法國這種戰敗國早就煙消雲散了,但是在歐洲依然可以存在。

俄國想讓法國制衡德意誌,奧地利想讓法國牽制英國,而英國想用削弱的法國平衡歐陸局勢。

這玩意就叫均勢原則。



四、

歐洲產生均勢原則的根本,在於沒有強大國家做中流砥柱,只能有話好好說,什麽事都大家商量著來。

那麽沒有中流砥柱,怎麽才能保持均勢呢?

歐洲國家的秘訣是開會。

他們特別喜歡在某地開會,簽訂一系列條約,確立一系列原則,然後在會議上制定成一套體系,成為參與會議國家的外交方針。

維也納會議的目標,就是制定打敗拿破侖之後的歐洲體系。

但各國開會制定的體系,往往是不穩定的,這個體系過幾十年就會破裂,然後幾個強國重新制定下一個體系。

周而復始,迴圈不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因為國家是不斷發展的,沒有任何國家在原地踏步,只要有發展就有強弱之別,有強弱之別就要較量高下,一旦開戰強國就被圍毆致死。

這就是歐洲。

1815年,維也納體系制定完成,40年後就出事了。

體系剛制定的時候,英國在搞工業革命,龐大的海軍在外開拓殖民地,黃金白銀吃著火鍋唱著歌向英國跑,英國人笑的滿臉褶子。

為了開拓市場,英國順便到中國打了一場鴉片戰爭。

而反法的主力俄國,獲得歐洲的強勢地位,一個勁向西南發展,想把龐大的鄂圖曼帝國納入版圖。

1853年,相當於太平天國攻入南京的時候,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對歐洲喊話:「鄂圖曼帝國已經病入膏肓,我們不如共同瓜分病夫遺產。」

奧地利首相:「你希望我當醫生還是繼承人?」

此時的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迫切需要擴大工業品的市場,以及工業原料產地,它也看上鄂圖曼了。

而鄂圖曼也是法國的市場和工業原料產地,法國不希望俄國獨吞。

既然談不攏,那就打吧。

1853年——1856年爆發凱瑞木戰爭,俄國單挑英法等國,結果一頓操作猛如虎,仔細一看原地杵,俄國華麗戰敗。

在均勢原則下,英法怎麽可能讓俄國一家獨大呢。

有了英法的保護,鄂圖曼帝國一直活到1922年,比清朝的壽命都長10年。

同樣的道理可以來看清朝。

清朝已經爛成渣渣,如果列強放手進攻的話,恐怕國內根本扛不住,可清朝就一直茍且的活下去,怎麽打都死不了。

因為列強之間的制衡,讓他們誰都不能放手去打,稍微露出苗頭,就被其他列強掐滅了。

日本甲午戰爭之後,本來已經拿下遼東,結果鬧出「三國幹涉還遼」,心不甘情不願的吐出口中肥肉。

俄國想獨吞鄂圖曼,同樣不允許。

戰爭結束之後,各國在巴黎開會,把俄國制裁了一頓,維護住歐洲的均勢。

此後幾十年是英法的時代。

但真的天下太平了嗎?



五、

英國強大在於趕上風口。

打敗西班牙之後,英國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把掠奪的財富運回國內,為了賺更多的錢,資本家想盡辦法提高生產效率。

需求決定結局。

為了賺錢,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和其他國家產生代差,不論技術或者國力,英國都穩穩壓住其他國家一頭。

法國離英國近,技術擴散也方便,所以法國是第二個崛起的國家。

技術這玩意是藏不住的,隨著時間推移,英國有的東西,周邊的國家都會有,國力也會逐漸拉平。

那個時候,英國的領先地位就不存在了。

1870年之後,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

經過多年發展,英法德美俄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紛紛開始搞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家望向英國龐大的身軀:

「我們不比你差,憑什麽你吃獨食?」

1900年左右,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國,英國喪失「世界工廠」的地位。

挑戰欲望最強烈的是德國。

原本碎成一地的德意誌諸侯,在俾斯麥的領導下重新統一,但是德國回頭一看,發現風口已經過去,太陽下的土地被搶光了,這不完犢子了麽。

於是俾斯麥宣稱:

「我們不可能透過演說來達到目的,我們無法避免一場嚴重鬥爭,一場只有憑借鐵與血才能決定的鬥爭來達到目的。」

向外擴張成為德國的國策......俾斯麥、威廉二世、希特勒都是這麽做的。

1908年,威廉二世宣稱「德國世紀」即將到來,德國要在英法的籠罩下,開拓屬於自己的地盤,有必要的話德國可以稱霸歐洲。

此後幾年,德國建立了僅次於英國的海軍,陸軍預算從2.04億美元增長到4.42億美元。

德國,走上拿破侖的舊路。

這就必然破壞了歐洲的均勢原則。

而且在1856年的巴黎會議之後,德國為了阻止俄國西進,和奧匈帝國、義大利簽訂「三國同盟」條約。

為了對抗德國,俄國選擇法國結盟,就連一向不結盟的英國,也因為國力下滑加入「三國協約。」

外交結盟+國力升降,最終導致「一戰」爆發。

雖然是新戲碼,但沒有脫離舊劇本......妄圖稱霸歐洲的德國,被各國聯合起來教做人: 「我給你解釋一下,什麽叫特麽的均勢。」

德國戰敗後,歐洲各國廢除巴黎會議的體系,重新簽訂【凡爾賽條約】,搞了一個國際聯盟,建立新的國際體系。

根據【凡爾賽條約】,亞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歸還法國,薩爾區的煤礦給法國開采,萊因河左岸由協約國占領15年,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

歐洲最強的德國,慘的一筆。

歷史再次證明,沒有人可以在歐洲稱霸。



六、

德國很委屈。

它有強大的陸軍、歐洲最齊全的工業、穩定的統治階層、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憑什麽不能得到更高的地位?

對不起,你來的太晚,紅利已經被吃盡了。

趕上風口的強國,不希望發生任何改變,因為任何挑戰現有秩序的國家,都是從他們的口中奪食。

後起國家要麽抗爭,要麽跪下當狗。

德國人傲氣啊,不願意跪下當狗,20年後卷土重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失敗了。

說句不正確的話,德國其實沒什麽錯。

如果德國處於其他地方,肯定是妥妥的地域霸權,可要是真處於其他地方,恐怕也趕不上歐洲的技術擴散,大機率是縮小版的清朝。

都是命數啊。

當歐洲各國再次維護了均勢之後,擡起頭來驀然發現,時代變了。

大洋彼岸的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強大的工業和動員能力,足以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奶牛。

隔壁蘇聯是龐大的大麥克,直線推進的鋼鐵洪流,幾十年後都是歐洲的噩夢。

夾在中間的歐洲像個過氣的老人。

何況,美國和蘇聯都是大國,而歐洲卻是一堆小國拼湊而成的,單個拎出來,誰都沒有抗衡的實力。

說到底,歐洲各國只是趕上時代風口。

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讓英國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稱霸世界200年。

先進技術跨越英吉利海峽,擴散到法國、德國、俄國......各國先後完成工業革命,走上世界食物鏈的第一梯隊。

那時的歐洲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歐洲。

由於殖民地和均勢原則,歐洲大戰就是世界大戰,世界大戰的源頭就是歐洲大戰。

如果歐洲是統一的大國,那文明代差的優勢還能保持很久,可惜,歐洲都是小國。

小國有很大的局限性。

人口和體量,不足以支撐任何一國統治世界太久,彼此之間的爭鬥,又消耗了各國太多的精力。

一旦某些大國得到技術擴散,小國的優勢就不在了。

在美國和蘇聯面前,歐洲國家不可能和以前一樣,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而是必須考慮美國和蘇聯的反應。

時代,真的變了。

雖然說歐洲落寞,也僅僅是針對美蘇而言, 放到全世界,歐洲依然是食物鏈的第一梯隊。

所以二戰後的歐洲是肥肉,美國和蘇聯都想控制歐洲,他們沒有資格決定是否開門迎客,只能選擇跟誰上床。

於是東歐跟了蘇聯,西歐跟了美國。

從了美國的西歐國家,估計有點不甘心:「玩了幾百年的均勢,怎麽就玩脫了呢?現在從了美國,也要和美國保持均勢呢。」

怎麽保持?

團結唄。



七、

1946年9月,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向歐洲喊話:「大家別鬧了,我們成立個歐洲合眾國吧。」

歐洲各國對合並沒什麽興趣,做生意倒是可以考慮。

1950年5月,法國外交部長羅貝爾 · 舒曼舉行記者招待會,提議把法國和德國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歐洲國家都能參加的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各成員國之間的煤鋼流通立即免除一切關稅。

第二年,法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達成協定,簽訂了為期50年的歐洲煤鋼聯營條約。

美國把西歐當作抗衡蘇聯的橋頭堡,西歐太弱的話很難實作目的,於是也在鼓吹歐洲一體化。

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緊接著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最終在1967年合並為歐洲共同體。

隨著加入的國家越來越多,歐共體可以發展的業務越來越廣,大家商量了一下:「既然貿易統一了,要不把貨幣、防務也統一了?」

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大家共克時艱吧。

1993年11月1日,歐盟誕生了。

對於這個組織,不知道你們是怎麽看的,我個人覺得啊, 歐盟就是抱團取暖的群租房。

歐洲是世界中心的時候,從來沒人想著團結一致,反而叮鈴咣啷打成一片,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各國都在用均勢原則制衡隔壁老王。

當技術擴散到全世界以後,東西兩邊都冒出體量龐大的超級大國,他們的均勢原則玩不下去了,只有抱在一起,在世界舞台上玩均勢。

但歐盟的正式官方語言就有24種。

這種聯盟是不可能真正團結的。

平時在群租房裏,大家為了做生意,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出事情了,必然是大難臨頭各自飛。

因為他們只是群租的室友,不是真正有血緣關系的親人。

歐盟所謂的超國家機構,僅僅是機構,不是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遇到事情可以協調,但不能強制命令。

假如不符合國際利益,英國脫歐給你看。

本質上說, 歐盟類似於中國戰國時期的合縱 ......沒有強有力的中流砥柱,所有行動全憑各國自覺,而自覺的基礎是開會簽訂的條約。

戰國諸侯經常合謀攻秦,從來沒有勝利過一次,可只要秦人出關迎敵,要麽收買帶路黨,要麽用力擊潰一國,合縱就破滅了。

嗯,歐洲史和【史記】可以放在一起讀,當真是太陽底下無新事。

想要歐洲團結,只有統一,歐洲能統一嗎?

暫時看不到希望。

那麽歐洲能團結嗎?

顯然,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