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我害怕與人交流,平時很內向,很少說話,和人講話聊天總是冷場,不敢與別人說話,怎麽辦?

2015-08-10知識

01

「明明渴望與人交流,卻只能沈默」

你是否也是一個隱形的「被動沈默者」?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如何看待這種當下越來越普遍的「沈默」人格?」,題主的問題中,透露出了很多人的苦惱,一種可以稱之為「被動沈默」的困擾:

在社交場合中一開始說話,就會容易陷入緊張焦慮,在意周圍的目光;

明明心裏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見,但就是在關鍵時刻腦子一片空白,表達不出來或者不敢表達;

特別渴望與人交流,也知道與人交流是好事情,但就是無法做到大方自然地做到......

這些被動沈默者,往往因為實在太難與他人自然交流,所以總會否認自己:我不會說話,我只能尬聊,我在別人面前太容易緊張了......最後只好退縮回去,收回要表達的心。

一邊羨慕周圍的人可以侃侃而談,一邊用沈默來掩飾自己的一切緊張,形成所謂的在人群中「不愛說話」的一類人。

看似是主動選擇了沈默,其實都是被緊張感逼著,被動地成了一個社交孤島。

我的來訪者小雅,一個大三的學生,她被這樣的「被動沈默」困擾著。

去年元旦的班級party上,大家都一簇簇、一幫幫的交談甚歡,小雅發現自己很難自如地參與任何的對話,即使對話的主題並不是她不熟悉的。

她想過要努力去做,想借這次交流認識更多的朋友,她看著別人你一言我一語,梳理了自己內心的觀點,但似乎在張嘴的瞬間,有十萬斤的石頭壓在嘴邊,最終她憋紅了臉都沒有說出一句自己想說的話。

這種經歷太屈辱了,它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

在若幹個需要表達的場合,她發現自己總是不敢表達,在課堂上說話也支支吾吾。

時間久了,大家都認為小雅是個很內向的人,自覺不自覺的把她歸入「沈默」的一類人群,出現了新的問題很少問她的建議,有什麽活動也比較少邀請她參加,這樣的處境讓小雅非常難受。

小雅並不是唯一有這個困擾的人,還有很多人像她一樣,陷入了「明明渴望與人交流,卻又無法開口表達,於是只能假裝沈默」的怪圈。

為什麽會有這種現象,究竟發生了什麽,導致了這一類人陷入如此矛盾的心理和行為境地?

02

「我渴望表達,但我害怕出醜」

「被動沈默者」是如何養成的?

渴望表達是人類天生的一種能力和需要,而不敢表達的人往往意味著——在他們早年與養育者的互動中,遭遇過表達創傷:

表達出了自己,但是沒有人理睬;

或是,經常被人否定或嘲弄;

或是,總是被人不接納甚至攻擊.....

當我在咨詢室裏跟小雅探討起她人生中對於「表達自己」的最原始的記憶和感受時,這個姑娘突然變得很生氣。

她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一些難過的記憶:每當自己表達一個觀點或意見,媽媽要麽不理睬,要麽總是會否定她或者露出不屑的眼神。

尤其是在跟一群人在一起的時候,媽媽總是誇獎別人家的孩子會說話,轉頭就批評否定小雅。

「在人際場合說話要註意分寸,不要想到什麽就說什麽。」

「小孩子懂什麽,不懂就不要瞎說。」

「你看你支支吾吾了老半天,看看人家美美,說得多利落。」

「為什麽你總是這麽不懂事,你看叔叔阿姨都笑話你了。」

「你這個樣子,在學校老師怎麽可能會喜歡你?」

聽了媽媽的這些話,幼小的小雅感到異常羞恥,恨不得把剛才在公共場合說的話統統都收回來,然後找個地洞鉆進去。

媽媽對她受大家喜歡這件事情很是看中,自己被喜歡時媽媽會很開心,自己沒有別的小朋友出色時,媽媽會焦慮。

很遺憾的是,在媽媽嚴厲的教育下,小雅對與人打交道的能力越來越不自信,心裏想著如何表現的伶俐大方,討人喜歡,可是在行為上她卻越來越不知道怎麽做才好的,因此言語和行為常常顯得笨拙。

這一切都被媽媽看在眼裏,焦慮的的媽媽每次在客人走後,都要對小雅進行一番教育。

長期被媽媽這樣評判和指責,小雅與人互動溝通的能力越來越差,她變成了一個越來越在與人打交道時笨拙的人。

後來為了避免媽媽的指責和批判,她選擇了少說話,如果不能確保安全,就沈默的策略來應對社交,久而久之,她就變成了一個「無法張開嘴表達自己」的唯唯諾諾的沈默的人。

同時,媽媽對她的影響,也潛移默化到她以後的社交生活中。

她接受了媽媽的這些批判和克制,從小就覺得自己是個表達自己的能力很差的人,於是每次表達都沒有自信,會很緊張,害怕表達不好會出醜。

除此之外,媽媽還向小雅灌輸了一套具備良好表達能力要達到的標準:要開朗大方,要懂得察人觀色,要討人喜歡,要有伶俐勁........

每次想到這些標準和以往的經歷,小雅覺得既然達不到標準,那就只好掩飾自己,盡量少表達或者不表達,以免出醜,讓自己陷入羞愧之地。

「我渴望表達,但我害怕出醜」,大概是小雅這類人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寫照。

03

「不會說話,所以算了,不說就是了」

「被動沈默者」有哪些錯誤的認知?

和小雅相似的人有很多,這部份人從小在自我表達上受過的這些傷害,會讓自己形成一些如下的心理誤區,最後把自己推向沈默的固定角色:

1)「我不會說話,容易出醜」

認為表達是種能力,必須達到某種要求才能勝任

持有這種信念的人不在少數,案例中的小雅就是如此。這往往是由於早年養育者不當的養育理念造成的。

這樣的養育者往往不接納自己真實的孩子,而一廂情願的愛著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完美」的孩子,並用這個所謂的完美孩子來要求自己現實中的孩子。

於是,他們會對現實中的孩子充滿了否定和批判,造成孩子對真實的自己充滿羞恥和不自信,認為真實的自己是不好的,不合格的。

以至於形成這樣的信念:我們需要變得完美,才可以表達自己,不然就會很糟糕,甚至出醜。

一個對真實的自己不接納,害怕自己會出醜的人,必然會社交和表達時容易緊張,也不會輕易發言說話,此時沈默是對自己的保護。

2)「我萬一出錯了,他們會怎麽看我」

表達是為了獲取認可和贊美,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為了交流

小雅媽媽的做法還給小雅造成了一個致命的誤區就是:

對於小雅來說,如果要去表達自己,她會過度關註周圍環境對自己的評價和對於自己表達後的反饋。

因為過於關註評價和結果,小雅反倒不知道怎麽表達自己了。

她經常在發言或表達時,會過度的盯著對方的反饋或周圍環境的反應,結果大腦容易變得一片空白,前言不搭後語,超級緊張、結結巴巴,有時甚至忘了自己要表達什麽。

而這種尷尬的狀態又增加了她對於表達的羞恥感和恐懼,使下一次的表達難度加大。

這些「被動沈默者」也會特別關註別人表達後的效果,也特別喜歡在心裏對別人說過的話、做過的舉動進行一番評論,排出個優劣好壞,對她認為表現好的無比羨慕,對表現差的暗暗嘲笑。

此時表達已經被異化,更成為了一種能力的展示。

總而言之,表達不重要,表達背後能否獲取掌聲、贊美和認可很重要。

3)「說了後沒人理我,不是很尷尬」

對需求和關註的羞恥感

表達是對關系的渴求,是對別人的渴望,當我們說出一句話時,往往似乎話並不重要,但我們內心是渴望被回應和呼應的。

正如在上文所說,連每個人都有需要被關註、被看見的需求和渴望。

但是如果在早年我們發出需求和渴望時,沒有人回應我們或呼應我們,我們就會對自己的需求和渴望產生懷疑,繼而產生羞恥感:

「為什麽我總是這麽需要你,而你並不會滿足我,而且你為什麽並不需要我,一定是我有問題。」

這種不被滿足和看見的渴望會塑造一種「求而不得」的羞恥感,為了避免這種羞恥,我們會逐漸壓抑我們的渴望或需求,甚至用不再發出渴望和需求來避免失望,這就造成了回避關系的一類人。

有的沈默是對關系的焦慮,

有的沈默就是對關系的回避。

在這種回避性沈默背後,掩藏著的是成千上萬次的失望:害怕自己說出的話,表達出的自己,像投進大海裏的一粒沙子,毫無反應,沒有人在意。

04

如何走出「被動沈默者」的心理困境

1)改變心理誤區:

與人打交道不是能力考驗,而是真實的人際互動

在咨詢中,我們幫小雅理清了各種問題的來龍去脈,幫她修正了很多不合理的人際信念。

比如,跟人打交道並不意味著處於一個被批判考驗自己能力的位置,做不好並不意味著會被人不喜歡和接納.......從而避免會回到早年媽媽對她的模式裏去。

與人打交道、互動就是一種很本能的需要,跟吃飯、喝水是一樣的,每個人都需要,別人並不會時刻在評判我們,而且我們已經是成年人,最終對自己的評判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這個是別人左右不了的。

另外我們也要改變喜歡評判別人在社交中的表現,把人劃為三六九等這樣的認知,學會更多的把註意力關註在別人表達的內容、需求和感受上。

不是本著排斥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別人,而是從本質上用全然接納別人的心理去與人交往,這個立腳點變了,小雅看到別人的方式也會隨之一變。

當我們對別人的充滿全然的接納,再也不因為別人表達的好壞去評判別人,從而我們對自己也就接納了,對評價和是否關註的認可就減少了許多。

糾正這些誤區後,小雅覺得她在跟人互動時大腦空白、結結巴巴的情況好了許多。也有了很多想表達的話。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關鍵時刻忘了話,不知道要說什麽。

2)直面自己的恐懼、焦慮情緒

因為早年被否定、不接納帶來的創傷體驗,像小雅這樣的來訪者難免在社互動動和需要表達時會充滿恐懼和焦慮。

我們需要看到這種恐懼和焦慮,並嘗試去直面接納它,而不是與其對抗。

恐懼和焦慮來源於早年養育者對我們的否定和不接納,在這些恐懼與焦慮的背後,掩藏著的是一個無助、難過、委屈和絕望的痛苦的小孩。

我們必須看到早年因為不當的養育所造成的那些創傷及其從未被愈合過的傷口,然後好好的擁抱、接納、鼓勵一下這個小孩:

告訴ta,這一切都不是她的錯,她很好,並沒有媽媽說的那麽不好。

在咨詢室裏,當小雅看到自己恐懼背後的那個小女孩,那個隱藏在若幹年前的充滿了委屈的小女孩時,她不禁放聲大哭。

原來這麽多年,這些委屈、恐懼、無助的情緒一直沒有過去,它們阻擋在那裏,阻止著她走向新的世界。

3)不要和敏感、緊張較勁

由於早年的經歷,敏感、緊張已經形成,這已經是我們的能力目前達到的最好狀態,不要去跟自己的敏感緊張較勁,不要去跟別人比較。

允許自己敏感緊張,允許自己恐懼,接納自己在這一面上暫時存在不足,要去理解自己而不是強求自己不敏感緊張,當你允許自己有恐懼、有敏感有緊張時,敏感緊張反倒被化解了。

當小雅看到自己的敏感、緊張正是由於早年的那個小孩樣的自己因為被過度的否定、評判、不接納而造成的後,她再也不想難為這個小孩,給她提要求了。

對於容易緊張和敏感的「被動沈默者」們,這樣的自我接納和呵護,往往能讓自己放松了下來,表達好自己想表達的東西。

寫在最後

生命的重要動力是渴望被看見,它們渴望表達互動,這在動物身上都表現的如此明顯,何況是有語言有思想的人類。

沒有人喜歡沈默,也沒有人喜歡冷漠。

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總是很沈默,不敢做自己,會壓抑自己的生命能量,會人為地自我設限,完全不能實作自己的潛能。

不敢表達的人就像縮在一個有著堅硬外殼的保護罩裏,在這個罩子裏,一切都是可控的,但是範圍很小,他們在裏面按部就班的行動,不能越雷池一步。

如果有的人足夠幸運,可能會遇到從罩子外伸出的手,並且這手足夠堅定有力,引導他們走出罩子,並帶領他們起舞。

而更多的人不過是遇到過一雙或幾雙手,但終因為自己恐懼的力量太大,超過了那雙手可以拉出罩子的力氣,而最終又縮回了罩子。

有的人是終生在等待,希望有人能認出沈默的他們,把他們拯救出去,但是終究到現在,他們還沒有發現一雙伸過來的手。

那麽現在,我想你們可以像小雅一樣去主動的去尋找這雙手,或者自己當自己的手,去把自己失去的表達勇氣找回來,找回表達就是找回自己。

我要看得見我自己,我也希望被全世界看見這樣的一個我自己。

以上。

更多文章,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工業時代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