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從事國際貿易多年的人士,我從外貿實務的角度來聊聊香港對於外貿進出口方面的作用,包括涉及獨立關稅區的相關問題。
推薦閱讀對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一篇采訪:
http:// m.thepaper.cn/newsDetai l_forward_7631923?ivk_sa=1023197a
對於獨立關稅區的問題,首先香港獨立關稅區的地位,是香港特區基本法賦予的。就是說,香港本身,是否對進出口商品征收關稅,稅率擬定,進出口配額,禁止和限制進口的商品,這些最核心的貿易政策,都是基本法框架下,有香港政府制定實施的。和任何外國都沒有任何關系。
按照國際通行的貿易規則,進口商品,由進口國,按照原產地確定稅率,向進口商征收關稅。
因此,當一批中國大陸商品,透過香港轉運出口到美國,也還是按照中國大陸原產的商品確定稅率的。並不會因為經過香港轉口,出現所謂關稅減免乃至零關稅出口美國。
相反,有美國出口到香港的商品,某些原先對香港不禁運,但對中國大陸禁運的商品,那麽如果美國不再承認香港為獨立的關稅區,這些商品也不能再出口到香港。
說白了這有點像CEPA, 香港原產地的商品可以零關稅進入大陸,進口增值稅還是要收的。但並不是說,全部透過香港,出口到大陸的商品,都不收關稅。
所以,即使美國不再承認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對於香港的轉口貿易,影響並不太大。
所謂美國給予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是指美國對原產香港的商品給予不同於中國大陸的關稅稅率。但這部份在香港對美國出口中占不到1%。
對於美國出口香港的商品,也只有個別限制出口中國大陸的商品會受到限制。
例外的情況:
為什麽目前還有大量的進出口商品,需要透過香港中轉?中轉就要有成本,而且香港嘛,人工租金都不便宜。那麽為什麽貿易商願意付這個成本呢?
- 香港的貿易行業擁有悠久的傳統,與大量的海外客戶保持密切的聯系,也有大量熟悉貿易的人才。雖然大陸貿易商和生廠商與海外客戶大部份都跳開了香港中間商,但是,還是有部份客戶,選擇繼續透過香港公司管理商品采購的。即便香港只是中國的一個普通的城市,憑借他現有的貿易方面的人才,還是可以做到很多生意的。
- 香港外匯進出自由,很少經營範圍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貿易提供了靈活與方便。但這種靈活與方便,並不是說,是必不可缺的。即使在大陸,規避各種進出口許可權制,外匯管制,進出口管制的方法也很多。香港提供了一種更合規,更安全的選擇。很多做外貿的朋友,會在香港註冊離岸公司。香港公司出現在單據上,可以作為發貨人Shipper,可以收付外匯,可以做國內出口商名義上的國外客戶等等。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離岸貿易,就是說,以香港公司名義做中間交易。實際上,貨物一般並不經過香港。大部份這類香港公司屬於離岸公司,在香港沒有辦公室,只有一個註冊地址,代收信件電話傳真。有銀行帳戶的,現在已經屬於高配了。
- 過去大陸商品,很多透過貨櫃,整櫃陸運或者水運到香港,然後在香港裝船。現在隨著深圳廣州港口和航線的日益發展,很大程度上已經沒有這種必要了。
- 對於從海外進口,向中國大陸銷售的商品,香港提供了綜合會展,總代理,保稅倉儲,分銷,零售,結算這些功能的一個非常優秀的平台。也為各種進口商品,透過螞蟻搬家,海陸空非正規進口無稅進入國內,提供了重要的物理支持。因此,同樣作為進口商,港商還是要比大陸進口商擁有更大的優勢的。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有小三通的金門,中越,中老,中緬邊貿口岸。
- 某些種類的特殊商品,直接透過大陸海關進口,會面臨無法清關,高額關稅等許多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單據,商品特殊內容等多方面。那麽先運到香港,然後再安排轉運回國內,要比直接透過大陸海關進口要安全省錢很多。一般這主要涉及藝術品這類特殊商品。
- 至於說有些客戶必須要在香港簽合約,以便今後出問題可以在香港仲裁,當然有這種情況。但我只能說,有時候因為這些客戶生意做得很大,有時候是他們很嚴謹,還有些是不裝逼就活不下去。實際中,中國的供應鏈執行多年,生產商與客戶一般都有穩定的合作。除開大宗商品,一般用不到去香港仲裁的。
總體來說,香港對於中國大陸進出口的作用,已經不是那麽必不可缺。但是香港本身的人才和資金,客戶優勢,加上香港的外匯和公司稅收的優惠政策,讓香港在進出口貿易方面依然保持一定的份額。香港對於大陸的經濟當然很重要,但這種重要性並非直接設定在進出口貿易上。
那麽,能不能在香港換個標貼,冒充香港本地產品出口美國,逃避關稅呢?1.香港人工成本太高,換標貼再加工費用太高。2.這種逃避關稅的違法行為,會令美國進口商涉嫌嚴重的刑事犯罪。後果非常嚴重。所有幾乎很少有大型廠商這麽做。而且,現在的大型采購商,都會有各種驗廠驗貨的要求,他們的內部也有各種合規審查,很難允許大規模地打這種擦邊球的。但是,特別是貿易戰期間,還是有很多中國企業,透過東南亞國家轉運貼標, 逃避額外關稅的。會在後文中詳細講解。
另外對於美國以外的國家,基本都沒有海外調查執法的能力,出口商在第三地做這種改標貼變產地的行為的情況並不少見。
比如,曾經墨西哥對許多中國商品征收500%以上的反侵銷關稅,於是很多台灣公司,透過在台灣轉運換單,直接將中國大陸生產的,貼著made in taiwan的商品,大量出口到墨西哥。註意是只改換單據,連貨櫃都未必開啟哦。不過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這幾年隨著中國大陸和墨西哥經貿的深入展開,這種情況已經很少了。
所以說,香港作為獨立關稅區,並沒有一種,透過轉口出口,可以避開針對大陸的高進口關稅的能力。即使有,這種能力也遠不及東南亞乃至其他各路亞非拉國家。
補充一些關於商品原產地和避稅轉運方面的內容:
關於透過東南亞轉運出口,可以看這幾條新聞:
通常,理論上來講,貨物必須在出口國經過最後一道的實質性加工生產,使貨物得到其特有的性質,該出口國才認為是該貨物的原產國。
實際情況呢,就是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政策的,每個商人有每個商人的對策。
在中國大陸的出口貿易實務中,只要出口企業申請,商會就會發出產地證明。中國企業也很少進口其他國家商品,簡單加工後貼上MADE IN CHINA標誌。
中國在進口商品的時候,要求商品在出口地,有實質的改變,才能將出口地算作原產地。海關老師會和進口企業像談戀愛選女婿似的展開各種試探盤問調查取證... 好像有美國大豆,透過非洲中東國家中轉,以當地產品的名義出口到中國的?
上面的新聞裏的越南,就提出了 需滿足符合有關商品程式碼(HS)轉換規定以及境內新增價值比率達30%以上等條件 ,才能標示「越南制造」。雖然你如果仔細讀新聞,就知道實際情況,大量的中國鋁材,自由車,就是在越南做個簡單的改頭換面再出口美國的。對於越南,這事雖然管不過來,但還是要做做樣子管一下的嘛。其實對於其他種類的商品,對於其他東南亞國家,這也都是同樣的情況。
我在上面也講了,其他國家,對於這種轉運,第三地拼裝貼標貼避開高關稅的方法,幾乎是束手無策。
補充今天看到的一篇外貿公眾號裏的一段安利透過香港進口商品的文字,請大家品,再品,細品
做一個小結:
- 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是基本法賦予的。核心是自己的關稅和貿易政策獨立,被中央授權。從根本上說跟美國並沒有關系。
- 美國取消對香港的特殊貿易待遇,從法律上來講,導致了今後香港本土的產品出口到美國後,需要按照中國商品的進口稅率交關稅。這部份商品總量非常小。
- 中轉的商品,比如大陸出口,經過香港中轉的商品,仍然應按照原產地收關稅。這個總量有1000億美元左右吧。從法律上來說是沒有影響。
- 在這裏談的,是目前國際貿易規則下的各種情形。當然,美國也有可能會完全置規則於不顧,更加肆意妄為。
- 以上內容僅就國際貿易的實務講了一下美國取消香港特殊貿易地位的影響。並不涉及其他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