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看上去健談的人,內心卻討厭任何形式的社交,到底是什麽心理呢?

2015-08-31知識

謝謝邀請。

身邊總是會有這樣的人吧,在各種工作或者社交的環境裏很熱鬧,很健談,是活躍氣氛的能手,但是當你走近,你會發現TA其實並不容易親近,或者在社交場合之外是拒人千裏的存在。仿佛判若兩人。

然而 「看上去健談」 「享受相處並擅長交流」 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因此我們不如跨過「看上去健談」這個前提,先來討論一下,討厭任何社交形式,到底是什麽心理。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打破一個「常識」 — 人是可以從社會交往中獲得快樂的 。普遍來說,對於人這族群居動物,社會交往可以是讓人開心和愉悅的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正享受這個過程。想要真的能夠沈浸其中體會並享受與人連線的快樂,需要一定的前提 — 一個比較健全的「自我」

「自我」這個概念由很多不同部份組成。就「享受社會交往」而言,主要有兩個部份的能力必須要被建立,第一是自我感受(體驗和表達情緒的能力),第二是自我照料(設定邊界,自我保護的能力)。

> 自我感受的能力。這部份指的是可以充分沈浸感受、表達自我情緒的能力。

社會交往使人快樂的部份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感連線,而並不僅是簡單的功能互換或者其他的。友誼的敦實和信任,親情的包容和溫暖,愛情的親密與甜美,都是能讓人由衷快樂、增進存在感的體驗。但意識到或者體會到這些快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人與人之間快樂和傷害永遠是並存,在任何一段關系中皆是如此。友情中有支持就有冷落,親情中有包容就有要求,愛情中有親密就有失望。我們在期待和爭取的時候,也會面對著失望和付出。

理想狀態中,這快樂和傷害的占比是一半對一半,但現實中更多時候傷害的體驗和感受遠大於快樂。尤其在雙方力量極不對等的關系中,例如父母-子女關系,傷害多於快樂是很常見的。

從發展的角度看,這樣的傷害有它存在的積極意義。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會感到存在危機。在這危機感的基礎上,人會慢慢發展出對應的自我功能。比如說父母過分嚴格要求,讓孩子體驗到過多的焦慮而產生無法應對的危機。在這種焦慮感和危機感的促進下,孩子會發展出自律、努力等功能。但這種傷害需要被控制在一定的程度範圍內,如果超出一定的範圍,那麽它造成的傷害就會大於促進的成長。好比在健身房循序漸進有計劃地舉鐵是增強肌肉和體魄,而直接力扛砸落的千斤城門就是找死了。 如果關系中受到的傷害遠高過於快樂,人就會被過分強烈的的危機和痛苦壓垮。我們天生的生存本能會自動地啟動防禦,壓抑和隔離掉情緒體驗,遮蔽傷害,好讓自己可以從這個糟糕的關系裏存活下來。 但這樣一來,體驗和表達情緒感受能力也會因此而停止發展,難以體會和享受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裏滋養和正向的部份。

順便說一句,好的關系指的是我們能夠學習修復傷害帶來的裂痕,並盡量平衡關系中的快樂和傷害,並不是你感受到的快樂大於傷害,因為那樣也許是你在傷害對方。

> 自我照料的能力 ,前一個能力指的是感受情感連線,而自我照料的能力主要針對的是另外一個部份: 我們如何適應和面對關系中那些必定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快樂與傷害這一對兒好朋友總是結伴而行的,親密與麻煩也是兩個分不開的搭檔。彼此靠近就勢必會產生許許多多的磨擦和糾結,這是關系中躲不開的部份。即使你能復制出另一個自己(無論異性或同性),你也會在與TA相處時因為對方(你自己)的願望和種種要求原則習慣而頭疼的想撞墻。想要去妥善處理這些關系中的沖突和問題,具備自我照料能力是基本的前提。

這個能力粗分可以歸類為三個部份:建立邊界,構建自我世界,和理解他人(外在環境)。

建立邊界 最為基本且重要,它劃定了「我」和「他人」之間的區別。具體來說,指的是在兩個人的關系中,哪些是我需要承擔和追尋的,哪些是你需要承擔追尋的。邊界的確立能避免雙方混淆彼此的責任,造成纏結不清、混亂指責的局面。也可以防止過度的「侵犯」他人或者被人「侵犯」。以親密關系來舉例,男友希望女友更優秀更美麗來彰顯自己的自信,或者女友期待得到男友對自己無條件的寵愛來滿足內心安全感,這顯然是有些混淆了雙方心理邊界的。

構建自我世界 是在建立邊界後被發展的。這部份就是關於如何內在構建關於「我」的世界的問題了。其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點,1是關於如何面對挫折,2是關於如何關註自我。因為對於所有自我議題來說(親密關系建立,自我能力發展,等等)這都是繞不開的組成部份。白話一點講,這兩點加起來就是讓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麽樣子。而不是在順境時覺得自信爆炸認為自己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巫師,而在面對失敗時,又覺得自己只不過是冷漠世界中的一粒塵埃。

最後就是 理解他人 了,這裏的「他人」並不是所指,而是能指,也就是廣義上的「他人」。主要核心是學會不要只是單純地發泄脾氣和正面死磕外在環境中那些你不滿意或者是傷害你的人與事。先來了解對方為什麽這樣做,到底TA在向你需求什麽,有什麽內在邏輯之後再選擇如何處理和應對。

自我感受的能力和自我照料的能力,這兩部份一從情感出發,一從能力發展出發,共同作用決定著人是否能真的安心享受人際交往帶來的樂趣。一個已經殘破、缺油發銹的發動機沒辦法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帶你馳騁帶你飛。對於缺乏上述兩部份自我功能的人來說,人際交往也許僅是一個需要完成的任務,一個生活中不得不經歷的考驗。他們體會到更多的是在各種傷害和要求的夾縫中,讓自己努力的存活下來,讓別人眼裏的自己表現良好,受人喜歡。發自內心喜愛和熱情的社交 vs. 被迫無奈的要求不得不進行的表演,後一種動力只會讓這樣心境的人面對社交時更加疲累、進而遠離。呆在自己一個人的自由空間裏反而會更輕松自在。

同樣,要解決無法享受人際關系問題,也應當從這兩個部份功能的缺失出發,而不僅僅是催促著對方多出去走走交朋友。這裏的思路和方法就很多種多樣了,但萬變不離其中,關系的問題始終要由關系中的互動來學習,情感的傷害終究是要由情感的表達和承載來解決,這是什麽都改變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