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大同命人的回答看,顯而易見,幾乎沒有一個銀行人會說銀行的工作好,我也深感認同,可是,全國上下幾百萬銀行員工都是怎麽來的,怎麽形成的這個體量呢?
看看身邊的其他行業,有多少行業的人能由衷地贊嘆自己的工作。現在招聘量比較大,比較主流的工作中,無論是公務員、事業編、老師、銀行、保險、證券,再到樓企、車企、制造企,互聯網公司、貿易公司,只要是基層崗位、底層崗位,都有很大的工作壓力。無非就是現在交通、資訊、科技太發達了,發展太快了。做企業類工作的,市場就這麽大,都在比著絞盡腦汁爭搶份額,得,內卷了;公務員或者行政類工作的,這個微信群那個釘釘群,簡單搞個活動花樣層出不窮,會不會做,先要會說,會寫,寫出來的就是做得到的,群裏都暗地較著勁呢,腦力體力占比越來越低。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麽,都為了有一天自己的企業、部門能機身行業前列,自己個人能到中高層,這樣可能付出的還是那麽多,但收益高很多,價效比上去了,也就不吐槽了。
再看看都是什麽樣的人進銀行。金融行業(包括銀行保險證券)應該算是市面上認知比較普遍的,公務員事業編之外的,對專業要求最寬泛的行業了,也就是幾乎學什麽的人都能有機會進。國有銀行近五年基層崗位幾乎都是專業不限,很少有人絲毫不考慮嘗試一下,尤其是對口就業率不高的專業,例如文史類、哲學類、經管類等。因此,進入銀行的人群大都具備這幾個特點,一是本專業就業針對性不強,對口就業率不高;二是自身專業水平不自信;三是考學及畢業時沒有認真分析自身需求和市場需求,隨大流心理比較嚴重;四是對銀行工作有誤解,以為十分高大上。這樣的群體,放在任何一個行業的基層都很難不吐槽,換句話說,這樣的群體是最渴望錢多活少離家近的群體,是市場存量最多的一個群體。降一個檔次的群體,自知學歷知識不夠,不拼命就活不下去;高一個檔次的群體,獲得生活享受的能力要強一些,所追求的層次要高一些。
再看看離職的人雖然多,但留下的人更多。主要是按照自己的生存技能,相同工作環境、收入水平、社會認可程度,不太好找到更合適的工作了。同時也懶於改變提升自己,所謂的想上岸就是日復一日念叨著考公務員,但復習起來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並且把工作忙壓力大當做借口。銀行的基層工作確實沒有多少技能可言,多是靠情商,所以很難說會在工作中學到什麽硬技能,最終沒有在內部脫穎而出的人也就只能選擇認命。
綜上,痛不痛苦大部份在於個人體驗,行業的因素作用不大,銀行是痛苦,可哪裏不痛苦,銀行是折磨人,可哪個企業沒有壓榨,大部份銀行作為國有企業,員工在對比的時候喜歡跟公務員比強度,跟私企比薪資,這都是個人情緒作祟。歸根結底是自己不夠好,覺得痛苦我們就走出來,或者在內部努力進步,沒有入職就咨詢是否痛苦更是毫無意義。走出來也不一定是考公務員,現在反倒越冷門的職業幸福感越高,重點還是掌握一門技能,技能可以讓你強大到零情商的情況下獲得好的工作和生活品質。
另外,以上描述中我比較註意提及基層這個字眼,基層之間的對比是下限的對比,高中低層次混著對比沒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