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人的問題已經到了非常明顯的地步,改變勢在必行,我們今天來討論一下湖人改變的兩個方向。 首先要明確的是,湖人改變的出發點,還是為了幫助詹姆士打造冠軍陣容,不是為了其他人。 這個目的不統一的話,一切都是妄談。但還要明白的是,有著美好的初衷和規劃,並不一定能在現實中籌劃到最為合適的球員。
比如近兩個賽季湖人的補強,均沒有符合詹姆士體系補強,也就打不出理想的效果。這兩個賽季的補強有個顯著的特征,就是 總是在找一個後衛 。我認為這就是補強的最大問題。
其實詹姆士在湖人早已明確了一號位的打法,湖人要的不該是後衛,應該是可以幫助詹姆士擴充套件自身能力的一眾球員。這裏還是有必要提到詹姆士體系。
說過多次,詹姆士體系的組成部份,是 詹姆士本人 、 無差別攻堅手 、 射手群 和 空間型大前鋒 。這是詹姆士奪冠賽季,也就是最大化詹姆士球場勢能的最好球隊結構。18年騎士隊曾經排出了一套詹姆士領導4個射手的陣容,他們一舉拿下了很好的成績,稱為「一星四射」。那麽我要說,「一星四射」體系,是詹姆士體系的特殊解,是一個特殊形式,並不是詹姆士體系裏最好的形式型別。
詹姆士體系本質上是控球後衛主宰的體系型別,不同於馬刺的體系、三角進攻、勇士體系,它和保羅的太陽體系有一定的相似性。詹姆士體系也是高級的體系型別,是一套明確的、高效的體系,與那三個體系最大的不同是, 它的球權 、 分配 、 得分組成都非常集中 , 是一套走位相對固定靈活性偏低的體系 。
無差別單打手,用來防備傳導和投射不能開啟局面的關鍵幾分鐘或者幾個回合。射手群提高一般意義上的空間和命中,空間大前鋒也有相似功能且提供機動性的護框力。那麽就有人說了,詹姆士絕殺數各項統計都排名歷史第一,根本就不需要什麽無差別單打手,這套體系一上來就錯了。
這個問題非常好解答,其實這考驗一個人對詹姆士的熟悉程度。詹姆士本人能力超群,但並非無懈可擊, 他的弱點是微小的 , 但在關鍵時刻卻是顯著的 。詹姆士也解決了多數的比賽不假,命中了歷史第一的絕殺數不假,但幾乎在每場焦灼比賽的關鍵時刻,他都面臨傳球和攻擊的選擇。 這與他偏理性的處理方式有關,也與他短於急停跳投、各類中投、各類小空間內擺脫防守的投籃能力有關。
細心的球迷肯定會發現,詹姆士在關鍵時刻還會發生大量傳球,並不是一個絕對意義上果決的得分手,與喬丹、柯比差別明顯。這就要求他的隊友必須在投射或者單打方面是出類拔萃的。 如果隊友們不是理想的詹姆士體系構成者,不具備厄文、韋德類似的無差別單打能力、不具備巴提耶、米勒、雷阿倫的強投能力,像如今湖人一般,那麽詹姆士很難免於「傳 or 射」的爭論,很可能在關鍵時刻失守。
也就是說,他雖然命中了歷史第一的絕殺數,但在 奪冠級別 和 提高勝率 的層面上,卻總是需要這三類體系的構成者來降低自身技能不夠完美的風險。在這一點上詹姆士十分清楚,也總是如此行動,而有一些球迷並不十分清楚。在他們看來,這是對於詹姆士的侵犯。
營造體系屬於查漏補缺,最大化擴充套件核心能力,而不是否定或者非議核心,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強如喬丹也只有在三角進攻的加持下,才能成為一個規整而贏球的喬丹,這損失到喬丹的威名了嗎?反而成就了喬丹的威名。
所以說,一切在勝利下的意義,才是一個贏家的意義;一切基於當事人的考量,才是真正的理解。
既然明白了詹姆士體系的構成,那麽我們很容易想到湖人提升競爭力的兩個方向。
這裏我們還是要說明一點,如今的湖人打的還是詹姆士體系嗎?
很多人可能認為湖人是戴維斯的體系,這就有點胡扯了。如果是戴維斯的體系,戴維斯會告訴教練「我很累」嗎?戴維斯的累不是身體層面的累,而是心理層面的累,他絕不可能是這支球隊的核心。
其實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承認,只要詹姆士還健康存在於球場上,以他現役第一的冠軍數和威望,絕不可能有人敢於在詹姆士身前。所以湖人經營詹姆士體系,是在清楚不過的事了。那麽有的人看到詹姆士在別人都不行時,才自己出來得分,難道這也是詹姆士體系?
這一點也很好解釋。
首先,對於威少、隆多、艾靈頓、塔克等人三分球期望過高這件事,本身就是錯誤的。 對於他們三分球的過分期待,本質上還是因為大家期待詹姆士體系裏射手群該有的功能。
這些人接到的球,絕大多數是詹姆士傳來的,而不是自主進攻的,所以他們被期望的功能,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三分投進,而是作為射手群功能的三分投進。這種期望,不僅在於被期望投進,更在於投進之後營造出的空間。這種空間對於詹姆士之後的運作,非常關鍵。 如果詹姆士並不需要太多空間即可完成得分,如喬丹、柯比式的硬解,那麽對於這幾位所謂投手的期望以及失望後的非議,自然就下降許多的了。
其次,當詹姆士發現他們的效率很低時,自然接管球權沒錯,可當他持球時,並非直接進攻,而是再次啟動他的理性打法,尋找射手的出手、突擊的空間,伺機個人進攻。這就印證了,詹姆士向來不是一個純粹的單打手。
接管球權的目的,其實是想讓更理性的控球和分配,喚起那幾位的三分命中效率。
綜合起來看,不論那幾位投進與否,他們的被期望的功能,本質上都存在於詹姆士體系的戰術末段,即完成終結,他們沒有太多自主的持球權,也就意味著湖人骨子裏無法擺脫詹姆士體系的運作。
弄清楚了這些基本問題,那麽湖人的改進方向就非常明白了: 第一,從詹姆士體系出發,配置最為合適的球員;第二,徹底停用詹姆士體系,也就是詹姆士轉型。
第一個方向的話,最簡單的路徑,就是趕緊找到高級的三分手。
問題是湖人的籌碼並不好弄到好的射手,且湖人著急找射手這事兒人盡皆知,對手憑什麽成全湖人?再者目前聯盟獨當一面且在詹姆士威權下不怯場而心思純凈的射手,其實是非常少的。
那麽我們只能期待湖人完成衛斯特式的交易了。
第二個方向,有著轉型的痛苦且效果難以百分百確定,非大願者不能完成。
不得不承認,人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比找球員更難,柯比的2013賽季也證明了這一點。不看好詹姆士的改變,但這裏還是要說一些戰術改變的基本思路。
詹姆士交出球權,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則是一定要配合球隊新持球手的工作,不能有絲毫的傲慢和信心損失。 從人性角度看,這都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使用控衛的基本思路是什麽?
威少持球顯然節奏更快,事實也證明了詹威兩人的配合,是有非常強的沖擊力的,湖人需要建立詹姆士在側翼的機動性,同時建立其他人在威少前進路線上的靈活性。威少對於三分手落位並不如詹姆士高,很喜歡傳切入或者空接等一切肉眼可見的得碎形式,他沒有相對固定的格式,這是威少激情派的優點。
如今指責威少的聲音讓威少安靜下來,恰恰是損失了他的價值,人們太在乎表面的東西了。
也可以以小湯瑪斯為控衛。這裏的重點在於他的身高不足,不過我們以之前小湯瑪斯的成功作為經驗,認為只要球隊甘願為其打造體系,那麽他的能力是驚人的。打造體系是指,在進攻中為他多設定擋拆,隨之移動,放開其出手權;在防守中要甘願為其補防,同心一體。
隆多和納恩,不太可以作為主控使用,但是作為亂戰的好手,一定是非常好的輔助。
不管用哪一位控衛作為主控,我們的理念是讓控衛回歸控球,讓詹姆士回歸小前鋒多進行直接的攻擊。 這裏的邏輯是:詹姆士維護別人,全隊總體可以揚長避短。如果讓別人維護詹姆士,太多人有天然的技術劣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