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借鑒兩大歷史經驗 A股有望掀起一輪「AI+」行情

2025-01-03心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在重點任務中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釋放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鮮明訊號。會議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包括開展「人工智慧+」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視覺中國圖

當前,全球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正逐步釋放歷次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所累積的深厚潛能與能量,並成為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

從全球資本市場的歷史來看,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掀起了一輪產業投資與主題投資的熱潮,比如2000年前後的科網股行情、2013~2015年的智慧型手機與「互聯網+」行情、2019年至今的電動汽車行情。借鑒行情歷史經驗及產業鏈發展規律,A股市場有望掀起一輪「AI+」行情。

AI套用迎三大「催化劑」

自2023年1月ChatGPT火爆全球以來,AI發展如火如荼。無論是上遊硬體,還是下遊套用,行業快速發展。從套用側來看,AI套用正迎來三大「催化劑」。

首先,商業化進展迅速。AI套用端行業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產業鏈已覆蓋硬體制造、軟體開發、數據服務、套用推廣等領域,為AI套用端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

AI套用已經開始向各行各業逐步滲透,形成「AI+X」的廣泛套用模式,與各垂直行業深度結合。AI從效率和客戶黏性兩個方向,對傳統行業進行了大振幅的提升,尤其在教育和廣告行銷領域已率先實作突破。

其次,AI套用開始貢獻業績。從美股AI套用部份領域和上市公司的財報來看,AI開始貢獻業績,一些公司的業績再創新高,包括Cardinal Health、Innodata等。這些AI套用公司的業績增長態勢,開啟了市場對AI賦能套用並兌現至公司業績的想象空間。

最後,滲透率迎來重要拐點。大眾通常將10%的滲透率視為產業由匯入期至成長期的拐點。浙商證券研究發現,從近3個月的數據情況來看,ChatGPT在美國的滲透率在10月份已達13%,ChatGPT和Gemini(未剔除重復使用者)整體在美國的滲透率可能超過15%。根據分析,行業滲透率超越10%之後,上升的斜率有望提升。也就是說,AI套用發展有望加速。

方正證券研報指出,2024p美股AI套用主流公司業績實作快速增長,強化A股上市公司AI業務敘事邏輯。展望2025年,A股AI套用公司或由主題投資走向產業趨勢,從產品走向訂單與收入,進入產業趨勢與基本面共振元年。

兩大經驗及一大驅動

對於AI套用,有兩大歷史經驗可以借鑒,同時又迎來了美股對映的驅動,A股有望掀起一輪「AI+」行情。

首先,回顧近年來的產業浪潮,其所產生的板塊牛市,都有從上遊到下遊的傳導規律。對應到股市,行情有從上遊到下遊的炒作規律。

比如,2019年至今,先是炒作上遊的電池環節,然後是中遊的汽車零部件,最後是整車。

再比如,2013~2015年,市場先是炒作手機及手機零部件,之後是炒作下遊在行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套用。

本輪AI行情,始於2023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輝達產業鏈,以CPO、算力為代表;二是2024年三季度迎來的國產算力產業鏈主升段,以國產算力的自主可控為代表;三是始於2024年四季度的AI套用初步爆發。

其次,本輪「AI+」行情,當前市場有與2013~2015年「互聯網+」行情相提並論的聲音。對比這兩個時間階段,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是,AI與行動網際網路這兩種新技術的突破,都掀起了新的科技浪潮,帶來了新一輪的場景革命。

二是,從產業周期來看,在上遊爆發之後,都迎來了下遊套用的拐點。下遊新品不斷釋出,產業催化劑不斷。

三是,美聯準貨幣政策邊際轉松。在2012年第三四季度美聯準宣布QE3、QE4之後,全球流動性明顯改善;而當前正處於美聯準降息周期,全球流動性拐點已經出現。美聯準貨幣政策邊際轉松,將有助於提升全球市場風險偏好。

四是,這兩個時間段的國內經濟都處於復蘇通道,無論是行動網際網路,還是人工智慧,都是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

五是,2013年與2024年,都處於熊牛轉勢時期。從A股熊牛轉勢的歷史來看,市場對新產業浪潮都會寄予較高的期望。

最後,「AI+」行情當前迎來了美股對映的驅動,並有望演繹成中美市場共振。

隨著AI套用商業模式的逐步確立,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美股AI套用領域的多家公司業績超預期,AI開始為企業貢獻業績。美股AI套用股連續大漲,在美股對映的邏輯下,刺激A股AI套用個股上漲。後續隨著產業發展,國內AI套用企業在AI方面一旦開始貢獻業績,有望演繹為中美市場共振的邏輯。

從套用場景及目標使用者來看,有四大領域值得關註:AI玩具、AI眼鏡、AI手機、人形機器人。其中,AI玩具、AI眼鏡、AI手機的目標群體是C端使用者,C端使用者的智慧硬體將是未來各大廠商重點布局的領域,人形機器人更多地偏向於B端使用者。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