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來那麽多雞湯,還上升到哲學了?無非是確定感不同。
假如某人生命進入倒計時,只有幾個月的壽命,那每一天睡醒,他也慌得不行。
假如某人帳戶余額幾百億,卡裏余額每天少個幾千上萬的,他也不會擔心什麽。
代入到普通人心態:未知的死亡離自己還遠,已知的貧窮離自己太近。
普通人不會因為生命少一天而害怕,因為除非特殊情況,大家對生命預期時間很長,長到壓根不在乎那一天。
而八九十的高齡老人,距離生命終點越來越近,每過一天都是賺的,他們對生命的感想並不是年輕人能理解的。
馬雲帳戶上每天少個幾千塊,可能壓根沒啥痛感,不會認為自己得趕緊去打工。
被社會狠狠教育的打工人,會有這份灑脫嗎?
對長遠未來確定感不同,是造成雙方體驗不同的根本原因。
監獄改革之前,死刑犯行刑日期會提前通知,臨刑前夜犯人會被單獨拉出來,吃頓好的。
很多老獄警談起死刑犯,都會不約而同地提起一個細節:行刑前夜,死刑犯都不會睡覺,而是頻繁望向窗外。
不睡覺其實好理解,馬上就要永睡不醒了,怎麽舍得浪費這最後的寶貴光陰?
有句話怎麽說來著,「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