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水平的高低是當前國家制度競爭的基礎,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水平胡品質。【決定】中提出的「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是順應這一要求作出的戰略部署
越高端的產業越涉及先進的技術和復雜的生產過程,越是踏入無人區,對創新的要求越高,面臨的風險和成本壓力越大,因此,越需要體制保駕護航
應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解,增強市場機制在執行中的整體性和一致性,確保市場中的各種要素能夠更加順暢地相互配合,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其決定性作用
如今,中國數據要素政策制度架構已初步形成,在數據要素市場的培育和發展上及早占據了全球領先位置,構築起中國在全球經濟中長期競爭的新優勢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賈雯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放在「七個聚焦」的首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從「建立」到「完善」,再到「加快發展」「加快完善」,中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認知持續深化,推動制度架構不斷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需求。
實踐充分證明,透過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品質發展取得紮實成效。十余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2.3%上升到18%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
此次全會明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冶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表示,這一目標的制定,展現出中國的前瞻性思考和動態性調整能力,彰顯出中國堅定不移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決心。從篇幅和比重看,相關內容在【決定】中分量重、篇幅大,代表著建設「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共識。
時間表明確,路線圖清晰,未來我們將從新征程的新要求出發,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提升中國競爭力,全面推進現代化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
制度競爭進入「高水平」階段
國家之間的競爭,經濟制度是基礎,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資源配置效率、創新能力,以及宏觀經濟的穩定與長遠發展,是大國之間生產力競爭的「底座」。
從國際視角看,當前世界經濟存量賽局復雜、增量賽局激烈,各國在資源、市場等方面的競爭日益加劇,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賽局的主要戰場。
看向國內,中國式現代化已經從起步、快速發展邁向了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這一階段中,市場的發展從註重數量的擴張轉向了追求品質的提升,重點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經濟發展對制度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水平的高低是當前大國制度競爭的基礎,決定了經濟發展的水平胡品質。【決定】中提出的「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是順應這一要求作出的戰略部署。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推動產業持續升級的客觀需要。
產業越高端,有利競爭越明顯。透過持續的產業升級,中國產業持續邁向高端,並在人工智慧、新能源、衛星導航、量子科技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方陣。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越高端的產業越涉及先進的技術和復雜的生產過程,越是踏入無人區,對創新的要求越高,面臨的風險和成本壓力越大。因此,越需要體制的護航,包括產權保護的嚴肅性、市場準入的開放度、公平競爭的實作程度以及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等。
【決定】提出,「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建立高效的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完善市場資訊披露制度,構建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
「這些舉措有助於確保創新成果得到合理利用和保護,進一步推動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推動產業向更高端邁進,實作經濟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保持有利競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提高經濟發展穩定性的客觀需要。
當前,中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為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需要用完善的制度防範化解風險,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受訪專家表示。
對此,一方面,需要以科學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熨平經濟發展的波動性。正如【決定】提出「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完善法治體系,確保所有經濟活動都在法律框架內進行。張斌表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相對於人治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法治能夠為經營主體搭建一個穩固可信的市場,提高經濟活動的規範性、確定性和可預期性。
【決定】明確,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重申「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目的就在於透過法治的力量為經濟發展註入穩定因素。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強化經濟發展永續性的客觀需要。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成為獨特的「連續升級經濟體」。
在產業發展上,從以農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工業和服務業並重的多元化結構,特別是在制造業、高科技產業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從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作了從貧窮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如今,進一步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
產業不斷升級、發展模式不斷更新的背後,離不開發展理念的叠代和相關制度的連續升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以開放政策舉例說,「中國的開放政策根據國際、國內形勢,不斷向體系更完善、形態更高級、分工更最佳化、結構更合理的方向演進。」
陳鳳英介紹,改革開放初期,為吸引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中國采取「三來一補」的貿易政策,主要解決吃飯和就業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那時的經濟特區,不僅有勞動密集型產品,也能看到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加入WTO後,中國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註重研發創新,並開展史上最大規模的清理法律法規工作,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近年來,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全球創新版圖、大國競爭格局正在重構。中國應勢而謀,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內迴圈帶動外迴圈,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這樣的新格局下,中國更加強調自主創新,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新發展理念作為引領、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叠代升級,同時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助推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升。
在【決定】中,這樣的制度升級隨處可見——關於開放,進一步提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關於新質生產力,從健全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體制機制、強化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體制機制、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等方面的相關部署日益豐富和完善。
「由此可見,中國在制度的安排和執行上‘一張藍圖繪到底’,表現出極高的叠代性和連貫性,是中國能夠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張斌表示。
蘇州工業園區(2023年7月3日攝) 李博攝/本刊
打造更顯著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超大規模市場是中國經濟獨特的有利競爭。
一方面,超大規模市場能夠實作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龐大的市場能激發創新活力,助推企業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實驗場,創造更多發展機會,滿足消費者日益豐富的消費需求等。
受訪專家表示,盡管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但市場機制的有效性不僅依賴於市場規模的大小,更與市場的統一性密切相關。
在張立群看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統一性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具體表現在,一些領域制度規則不完善、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後、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屢禁不止,使得市場面臨內卷和低效競爭等挑戰。
「為有效應對這一挑戰,同樣須從制度著手。」張斌說,應按【決定】部署,進一步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解,增強市場機制在執行中的整體性和一致性,確保市場中的各種要素能夠更加順暢地相互配合,確保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能夠更加充分地發揮其決定性作用。
其聚焦之處,是進一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此,【決定】以問題導向細化相關改革措施。在市場基礎設施方面,提出「建立健全統一規範、資訊共享的招標投標和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采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把符合條件的公共資源交易納入統一平台,將大幅提高公共資源交易的透明度和競爭公平性。
在要素市場統一方面,提出「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等舉措。
……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看來,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將打通制約經濟迴圈的關鍵堵點,拓深市場容量、細化分工協作、促進充分競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不斷強化超大規模市場這一中國的獨特有利競爭。
從國內看,短期內有助於緩解有效需求不足。「建立健全統一規範、資訊共享的招標投標和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采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實作計畫全流程公開管理」等內容,將有效增加政府公共產品規模,為企業帶來更多訂單,增加就業機會,成為強化超大規模市場、擴大內需的重要啟動鍵。
長期看,能夠打破地方分割和內卷式的競爭模式,減少各種交易障礙,吸引更多投資者和企業進入市場,刺激需求釋放,不斷擴大市場規模。「這種規模的擴大沒有止境,中國經濟的發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張立群補充,透過最佳化市場規則和監管機制,可以確保所有參與者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營運,更有效地熨平市場中的不平穩因素。
從全球看,「一方面,能夠推動中國在國際貿易規則制定中發揮更大作用,使國內經濟與國際市場更好對接;另一方面能有效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和市場資源,更好聯通國內與國際市場,實作國際資源的更合理配置。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支撐。」張斌說。
建設引領全球的要素市場
7月3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釋出雲網智慧運維員、生成式人工智慧系統套用員、使用者增長營運師等19個新職業,以及直播招聘師等28個新工種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
新職業不斷湧現,折射出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已深入滲透至日常生活,要素市場的發展出現新變化、新趨勢。
首先,新型生產要素的持續湧現正成為常態。隨著社會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入理解和技術創新的落地套用,要素市場的概念繼續得到擴充套件。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數據增列為生產要素;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數據作為一種新生產要素首次寫入中央檔,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在國家政策層面將數據確立為生產要素的國家。
此次【決定】中,再次明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將五大要素擴充套件為七大要素。
圍繞要素市場新變化,中國從制度建設著手,最早布局了針對數據要素的制度安排。
在國家層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關於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等檔相繼出台,並成立國家數據局,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體系。
在地方層面,上海、廣東、貴州、福建等地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數據二十條」,因地制宜規劃數據要素市場發展重點任務和目標;北京市啟動執行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浙江省釋出實施【數據資產確認工作指南】……
如今,中國數據要素政策制度架構已初步形成,在數據要素市場的培育和發展上及早占據了全球領先位置,構築起中國在全球經濟中長期競爭的新優勢。
【數位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顯示,數據基礎設施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國在用數據中心標準機架超過810萬架,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居全球第二位。
其次,對要素順暢流動的要求正在日益增高。近年來,隨著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各類生產要素的流動性持續增強。公安部釋出最新統計,2014年以來中國共有1.5億農業轉移人口平穩有序進城落戶,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014年的35.9%提高到2023年的48.3%。
要素流動加速推動城鄉關系轉變,從過去的二元分割轉向城鄉融合發展,促進了區域發展的均衡化和協調化。受訪專家表示,盡管中國要素流動性不斷增強,但在更大範圍內實作生產要素的順暢流動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在勞動要素方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道路並不平坦,部份新市民難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福利;在土地要素方面,農村「空心化」導致土地資源閑置,可能加劇城鄉發展不平衡。
為進一步提高要素流動性,中國不斷深化要素市場的制度和規則建設——戶籍制度改革持續推進,超大、特大城市逐步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並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探索戶籍準入年限的同城化累計互認。同時,勞動力和人才的社會性流動渠道不斷暢通,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得到健全。此外,土地要素供應方式日益多樣化,用地審批權、土地計劃管理方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以及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等措施正在穩步推進……
最後,生產要素的智慧化、綠色化轉型正在加速。隨著永續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國生產要素市場也在向綠色轉型,鼓勵和支持清潔能源、環保技術的套用,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加大智慧制造推廣力度。
截至2023年,工業和資訊化部建成了62家「燈塔工廠」,占全球「燈塔工廠」總數的40%,培育了421家國家級智慧制造示範工廠、萬余家省級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工廠。同時,紮實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綠色新興產業逐步壯大,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全年大宗工業固廢利用量將超過22億噸。
這些成就的取得,凸顯了中國在要素市場上引領性地位日益增強,更深刻體現出先進的制度體系在經濟社會的開發中至關重要。
為了推動中國生產要素市場始終站在發展最前沿,「必須以靠前的、先進的、高水平的制度作為支撐,圍繞要素市場新變化,構建與時俱進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市場在生產要素配置中更充分地發揮作用,賦能經濟發展。」張立群說。
在【決定】中,針對當前全國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尚未形成、碳減排披露和綠色產品仍缺乏統一標準等情況,提出「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針對城鄉融合,提出「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部署。
這些舉措的提出,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先進性的具體體現,有助於解決當前要素市場面臨的堵點難點,更重要的是,作為制度競爭的一部份,此舉將全方位構建起中國在全球要素市場領先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要素市場發展從一步快,實作步步快,始終在全球保持領先。
工作人員在貴州省貴安超算中心數據機房內工作(2024年8月29日攝) 劉續攝/本刊
堅持「高水平」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取向
梳理多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歷程,一個重要趨勢是朝著生機和活力更加強大、市場環境更加公平、資源配置更有效率這一方向不斷演進,制度水平不斷提高。此次全會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的就是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政策上追求系統性,堅持整體推進和突出重點相結合。
一方面,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一盤散沙甚至相互掣肘的現象。
另一方面,註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哪裏矛盾和問題最突出,就把改革矛頭指向哪裏,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四面出擊、平均用力,力求取得以重點帶動全盤、以重點突破推動整體協同的良好效果。
在【決定】中,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相關政策既覆蓋了全域,涵蓋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宏觀調控和微觀政策、「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也突出了重點,強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體現了全面深化和重點突破辯證統一的鮮明特點。
結構上追求均衡性,因地制宜、適時而動,把握好改革時度效,不能一哄而上。
張立群表示,中國國土面積廣闊,地區之間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差異大,各地情況復雜多樣,在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各地區的政策制定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發展也不可能實作「齊步走」,應遵循客觀規律,有選擇、分階段地推動制度完善。
例如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即在實踐中發展什麽產業,需要根據原生的發展階段、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路徑,有選擇、有先後、有重點地發展,不能盲目跟風,不能簡單套用單一發展模式,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另一方面,均衡性還體現在不同產業部門、不同地區、不同經營主體之間的協調發展上,以確保資源在空間布局上的合理分配和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確保各類經營主體在市場中公平競爭和共同發展。
「這種結構均衡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助於調和各方利益,防止市場失靈,對確保資源有效配置、市場公平競爭、社會穩定以及永續發展至關重要。」張立群說。
執行上追求高效性,透過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充分發揮市場作用。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體制,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則要求透過價值規律、競爭規律、供求規律實作資源配置,最大程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最大程度提高經濟運作的靈活性。」王一鳴說。
其中的關鍵,是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受訪專家介紹,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執行的基本保障,是確保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前提,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
因此,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打好基礎,透過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實作資源配置效率最佳化和效益最大化。
充分發揮「無形之手」作用的同時,實作高效同樣離不開「有形之手」指揮。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劉偉表示,政府調控和有為的政府不可或缺,但我們對政府調控的作用形式和地位應有一個科學的把握。要透過宏觀政策和各種體制性的措施,去修復市場機制,完善市場競爭,恢復市場力量,助力市場高效執行。
發展上追求可靠性,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積極主動和紮實穩健相結合。
受訪專家表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既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積極主動抓落實,同時要求改革的步子要穩健。要堅持破立並舉、先立後破,防止破而不立帶來管理混亂等負面效應。
一方面,堅持在法治軌域上推動制度完善,透過法治化手段引導市場有序執行。比如針對法治實施體系還不夠高效、法治監督體系還不夠嚴密、法治保障體系還不夠有力等情況,抓重點、強弱項、補短板,在繼續完善法律規範體系、黨內法規體系基礎上,重點加強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建設,推進法律正確實施,保障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紮實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註重國家安全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協同性,做到一起謀劃、一起部署,把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全域各方面各環節。
比如在生態安全方面,【決定】提出「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在產業安全方面,提出「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王一鳴表示,同時應健全預期管理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強化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建立重大風險辨識和預警機制。
方向上追求開放性,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
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新征程上,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大國擔當、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
張斌表示,對外開放不僅僅是「開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從體制機制管理標準上主動對接國際通行經貿規制及高標準規則,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不斷培育和鞏固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新優勢。
具體來說,一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二是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三是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四是最佳化區域開放布局,五是完善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張斌說:「具體實踐中,真正實作高水平,核心關鍵是思想觀念的調整,各個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分工、利益分配有待進一步明確和完善。」
解決這一問題,張斌等受訪專家建議,首先必須堅持黨的強有力領導;其次使用科學的方法,例如依靠數據對改革內容和效果進行闡述和驗證,以此增強說服力,解決思想觀念問題;最後,可以借鑒以往改革發展的經驗,在特定行業、特定區域中,設立試驗區和開發區,采取漸進式改革策略,既能有效推進改革行程,又能避免矛盾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