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覺得如果曹操能多活幾年,司馬懿可能就真的沒機會造反了。
因為司馬懿擁護的那位太子曹丕,大機率要走在曹操前面。
建安十七年,曹操因為逼迫漢獻帝給自己加封九錫和國公,而遭到荀彧的反對,之後眾所周知曹操給荀彧送了個空食盒,直接把這位幫自己攢出整個文官班底的王佐之才逼死,也預示著曹操和漢室徹底決裂。在六年之後,曹操又借助一場五風樓救火的莫須有之罪,將與漢朝相關的許多文武官員一並斬盡殺絕,便證明他早就有自立之心。
只不過那時候曹操畢竟已經年過花甲,相比於自立之後出現的種種紛繁復雜的反叛作亂之事,他當然是有能力處理的,但卻不一定有心氣兒處理,或許將這「篡位」之事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反而是件明智之舉。
故而,曹操對自己的繼承人非常看重,也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精挑細選。生育力強大的曹操一共擁有二十五位子嗣,然而到了曹操晚年時,其中有繼承之位希望的,大概就只有曹丕、曹植兩人而已,其余的要麽如曹昂、曹沖因病或意外早夭,要麽如曹彰般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兒。
然而在立嗣一事上,曹操也難免會犯每位帝王都會犯的錯誤——猶豫不覺。如果不是因為曹昂當年不明不白的死了,他這位長子必然是「太子」的不二人選,也就沒那麽多猶豫糾結了,可偏偏曹昂四舍五入也算死在曹操手上,故而在立嗣一事上,曹操便更加謹慎,也由此蔓生出了以曹丕和曹植為核心的兩派黨羽紛爭。
其中司馬懿當然是曹丕的堅決擁護者,除了司馬懿之外,支持曹丕的還有陳群、吳質、朱鑠等人,被曹丕稱之為「四友」,凡事都要找他們出主意問對策。他們這四位對曹丕的價值和意義,可比對曹操本人重要多了。而曹植這一邊的支持者中也有許多重要謀士,比如丁儀、丁廙、賈逵等人,但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楊修。
歷史上的楊修,是赫赫有名的「弘農楊氏」出身,始祖是漢昭帝丞相、司馬遷女婿楊敞,楊敞後有玄孫楊震官居東漢太尉,號稱「關西孔子」美譽,楊震之子楊秉、孫子楊賜、重孫楊彪都官居太尉之職,又被後世之人稱為「四世太尉」、「東京名族」,這在歷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情況。
楊修是上面所說的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以他的才學本事,本來可以將家族的美名傳承至五代,乃至後世,可是偏偏扶持了曹植這位繼承人競爭者,也因此受到牽連。
歷史上的楊修非常善於智謀,又曾任曹操的主簿,不僅資源人脈豐厚,訊息還很靈通,也很懂察言觀色之事,雖然歷史上確有發生曹操在漢中之戰時下令「雞肋」而被楊修「深刻解讀」為曹操意在撤兵的情況,但楊修卻根本不是因為這一雞肋事件而被曹操處死的。
我個人覺得,楊修之所以被曹操處死,並不僅僅因為他是袁術的外甥,因為袁術早在建安四年就被曹操所破,而後吐血身亡已久。楊修在袁術死後次年才舉孝廉為官,後來又直接成為了曹操的主簿,曹操一開始也不是不知道他的身份,若要有所顧忌早就把他除了,根本沒必要等到建安二十五年再動手,那不過是借口而已,而楊修對於自己的死因則十分心中有數——就是因為他始終支持曹植為嗣子,而曹植因為品行不端,越發入不了曹操之眼,而楊修和曹植的關系卻始終很好,故而曹操便除了楊修,以防止日後他慫恿曹植與曹丕爭奪帝位,引發朝局動蕩。何況處死楊修之後三個多月,曹操就故去了,所以這更像是在自己死前清理掉曹丕的「異己」,為曹丕的稱帝之事鋪平道路。
然而曹丕這人雖然無論頭腦還是能力都是線上的,唯一的缺點就是飲食習慣實在太過作死,成天把葡萄、梨子當飯吃,若是水果不甜還得沾上點蜜,吃糖就和嗑藥一樣根本停不下來,他的體型和身體健康狀況一定不怎麽好,而之所以曹操始終如此猶豫立他為嗣子,很大原因也可能是在擔心這孩子——根本活不長。
結果曹丕就很爭氣的活了四十三歲,雖然不算短命,但是前後稱帝也就不到六年而已。
所以倘若曹操再能多活個哪怕七年的壽數,就很可能不可避免的再遇到一場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人間悲劇,倘若曹丕先於曹操之前亡故,那麽無論曹操喜不喜歡、中不中意,曹植很可能將會成為曹操唯一的繼承人人選,那麽楊修定然也不會被曹操處死,反過來曹操還很可能會將此前支持曹丕的諸位智囊謀士一一親手清理掉,而為曹植日後的稱帝行為鋪平道路。
更何況,曹操本來就不怎麽喜歡司馬懿,最開始招募對方為官,也很可能是為了拉攏那個掌控了京畿和潁川郡命脈的司馬家族罷了。
畢竟司馬懿的老底兒可是被曹操看了個清清楚楚、仔仔細細。當初司馬懿年方二十出頭剛剛出仕為官,就因為不願意在曹操手底下做事,整整泡了七年病假,後來又因為不願意和曹洪為伍,裝病拄起了拐,再加上曹操對司馬懿「狼顧之相」非常嫌棄,總覺得他不像好人,逼得司馬懿這個躺平能手只好夜以繼日的工作,生怕被曹操抓出一點兒錯誤而趁機除了。
更何況,那時候曹植身邊已經有了同樣深謀遠慮又十分信賴的楊修,根本容不下司馬懿這個「敵對勢力」,那很可能司馬懿的下場就會和彼時楊修一樣——他既然都活不到日後曹操之孫登基之時了,又談何造反篡位一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