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為什麽不要想著去改變別人?

2018-06-20心靈
心理咨詢室中,我們常常聽到來訪者訴說:
「為什麽ta就不能改改呢?「
「我真的受不了他了」
「為什麽要這樣對我,他們為什麽就不能體諒我一些呢?」
「你能幫我勸勸他嗎?」
「我要怎樣才能讓他不這樣做呢?」
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想起的一句話就是 「誰痛苦,誰改變。 」。

「誰痛苦,誰改變」這句話同樣送給總「想要去改變別人」的朋友。

接下來,分享一篇@韓慧影 咨詢師的一篇文章,希望可以幫助你了解「為什麽改變難以發生」

這個世界似乎充滿了要改變你的危機 ,人與人相處時,這種感覺就更強烈。

過年回家和好友見面,閑聊時她聊到她和姐姐的事,大姐已經定居遠在北京十幾年,一年也未必能見一次面,見面是件高興的事,但是和姐姐的交流讓她很不爽,她用一句話形容自己的感受:按姐的話來說,你的一切都是錯的,都要改似的。

朋友一直在縣城生活,壓力小,生活穩定、她又是一副與世無爭的性格,雖然偶有煩惱,但生活過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輕松自在。

姐姐卻是好強的性子,從小學習好,之後透過自己的努力留在北京。

姐姐本來就是個懂得很多道理的人,最近幾年接觸了一些佛學及心身靈的書籍和課程,說的話讓人覺得又提升了一個高度,但是有才學,有見識的姐姐卻常常覺得挫敗,因為當她想用這些自認為「對」的經驗幫助別人時,卻拉遠了和別人的距離。


姐姐不知道,當她以這樣的方式對別人講話時,會激起「 我不夠好 」,接下來就是「 我要改變 」的焦慮。當一個人沒有苦惱時,自然缺少了改變最重要的動力,而當一個人苦惱時,不需要你告訴他,他自然會產生想要改變的動機。

這個時候,人們會尋求建議和方法,但通常別人給出的建議和方法並不能真正奏效,但還要不要給呢, 還是要給 ,建議和方法間接地達到了一個目的: 重要的是這個給的過程,而不是建議的內容,因為它傳遞了人們之間相互的興趣和關心。 但前提是,對方先有想要改變的動機。

改變在心理上是個大事 ,有時人們會說「你只要做出一點點改變,就...,可是,就這一點點改變也是千難萬難,難以實作的。

因為人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意味著無論生理上還是思想、情感都是緊密相連的,所以這個改變必定牽一發而動全身,一動就是一個系統而不是一個部份,動的是根深蒂固的情感和信念,動的是過去的記憶,內在的關系,無論別人看來有多麽不合適,卻是這個人整體的一部份,像身體的組織一樣與這個人長在一起並行揮著重要的作用。

舉例來說:
一個小孩子,他有一個咬手指的習慣,他身邊的人尤其是大人,都認為這是個壞習慣,所以一看見就會提醒他,但情況不會改善,咬手指的習慣反而加強了。大人不知道, 咬手指是孩子處理內心焦慮的一種方式 ,小的時候他父母陪伴的不好,孩子常常要一個人面對很多問題,內心有很多的恐懼不安產生,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些恐懼不安就象故事書中的大怪獸一樣可怕,是他無力應對的。

這就帶來痛苦,但當他咬手指時,他的內心會產生一個自己都難以意識到的幻想,幻想他的媽媽和他在一起,他的媽媽在安撫他,保護他,包容他,他發現內心平靜了,焦慮不安減少了,內心壓抑的恐懼不安透過咬、吮、撕的行為釋放、安撫、緩解。

所以這是這個行為保持下來的原因,如果讓這個行為改變,就必定把他暴露在內心的恐懼不安面前。生活中很多相似的現象,比如固執常常被人認為是在抗拒改變,而當事人其實只是在堅持自我。


那些在別人眼中要改變的行為或心理癥狀,其實是對更深層恐懼的防禦,使人們避免接觸到那些平時覺察不到的憤怒、嫉妒、羞恥、絕望、罪疚,無力無助等等強烈的情緒體驗,這些防禦的方式,是一個人在獨特的生活經歷,生存環境下巧妙地形成的最能保護自己的生存方式,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延用下來。

如果沒有這些防禦保護自己,很可能一個人就會徹底崩潰或死去。「以前的東西沒了,現在是空的,因此非常忐忑,想要去填那個空」。

因此, 要給改變一些足夠長的時間,長到有新的更適應力的防禦方式形成,可以替代舊的防禦方式時為止

  • 改變意味著離開我們熟悉的心理環境
  • 心理上的認知是:熟悉的就是安全的。越是不熟悉的,越會暴露在未知情境下,帶來不確定性,越容易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上越安全,越能在面對未知時保持穩定,承受焦慮的能力越強。

  • 改變是對過去經歷的背叛,改變意味著心理上的分離,與過去的告別。
  • 決定透過心理咨詢來幫助自己的人,都意味著他們做好了一個接受改變的準備,即使這樣,仍然會在咨詢的整個過程中,遭遇到來自內心的阻抗,一方面意識層面要改變,潛意識層面又在抗拒改變。

    有經驗的可靠的咨詢師會非常珍惜並理解來訪者的這種自主性,懂得把握咨詢的行程,不盲目幹預,允許來訪者按自己的節奏進行。改變的過程當然會收獲許多驚喜,同時伴隨著痛苦,那個恨著的父母同時也是愛著的父母,當恨被看到可以去恨時,就在內心中離父母遠了一些,同時愛也被體驗到,愛恨交織中,要不要繼續向前走,還是就到這裏就好。如果是繼續 ,接下來是淚水伴隨著分離的過程,體驗著分離帶來的抑郁,再次陷入掙紮,再堅持,終於,從過去脫身而出,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踏步前行的事,不破不立,先有「打破」才有重建。

    世上最讓人挫敗的事就是改變別人,不去改變別人其實是對人做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的尊重,在心理咨詢中,常常會碰上「被帶來的來訪者」,這時咨詢師會評估被帶來的這個人自己是否有咨詢動機,如果他完全沒有來咨詢的意願,也會和他商議,實話實說:我的責任不是改變你,你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來或不來。

    只有當一個人內心做好準備透過心理咨詢來幫助自己時,咨詢才得以順利進展並取得效果,從做出接受咨詢的決定並走入咨詢室這個準備的過程是要來訪者自己完成的。

  • 改變是個復雜的過程,又是豐富的不可預測的,但仍有一些普遍性可循。
  • 心理改變過程基本上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只是這個順序通常不是線性發展的,它會反反復復迴圈,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因素交互作用產生,每個人在每個階段的時間上也會有不同:

    一、松動階段

    這也被稱做心理準備階段,這個階段類似於從冰凍到解凍的過程,原來堅定不移的信念開始松動,啟動了改變的過程。在此之前,個體對自己的信念堅信不移,並以此應付日常生活,缺乏檢視自己、接受反饋的能力。這個過程開始於個體開始體驗到一些正向的人際經驗,這個經驗繼而推動產生內在的改變動機,正性的體驗使個體願意放下防禦而不是讓內心的「墻」變得更厚,以自欺欺人的方式重復著原有的模式。

    之後,這些正性的體驗會促進對自我的正向態度,同時對他人的態度也會發生微妙或明顯的正向改變。這些都幫助個體在內心中產生出自我負責的態度。比如:一直抱怨自己是婚姻受害者的人,不再試圖透過更努力或逃到工作中拯救自己,開始思考自己在這段不滿意的關系中所應負的責任。



    二、體驗與探索階段

    這個階段,個體開始有意識地關註自我的情緒體驗,覺察到這些體驗帶給自己以往忽視的資訊,這些資訊可能幫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和體驗自我,這種發現會激發個體對自己的興趣與好奇,願意主動地、進一步更深入的進行自我探索,由此帶來更深刻的自我認識和對重要他人或重要關系的覺察與認識, 這個階段自然會出現許多沖突和挑戰 。比如:開始體驗到自己在多段關系中重復著同樣的情緒和互動模式,而這些引出自己隱藏多年的對親密的恐懼,被拋棄的經歷,這些情感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再次被體驗,為下一步修通這種體驗帶來機會。



    三、領悟與整合

    透過前面的體驗,幫助個人擴充套件了對自我以及重要他人的了解,之後,進入一個更深的領悟的階段,會形成對自我和重要他人的新的認識, 原來固有的不適應的信念逐漸放棄被新的信念所取代,這會幫助一個人更容易接納或原諒自我,也能原諒或接納重要他人 ,比如:發現之前很在意的別人的看法現在變得不重要了。更願意分享、信任他人,厘清界限,願意接受原來不能接受的自我的部份,在與人相處中更放松,自在。



    四、行為上的改變:

    一個真正的改變一定是基於認知改變基礎上,行為層面的改變。透過前面的過程,一些影響個體發展的障礙消除,內在變得更有力量,更清楚並能專註於實作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個階段, 個體開始嘗試新行為,獲得新的思路和方法,或願意學習接受新的行為,在不斷積極嘗試之後,新的行為模式產生 ,癥狀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消解,負面情緒和體驗減少,正性情緒或能量得到恢復。行為上的改變必定帶來現實中與重要他人的態度和關系上的改變,與他人的互動方式也發生變化。

    伴隨著完整地體驗過這個改變的歷程,就完成了一個從內而外的修透過的過程,而在現實中就會有更多的更持久有力的行動力的產生。

    為了說明這個過程,我用了改變這個詞,但改變這個說法,也許本身就是一個謬論,並沒有改變這一說, 一切都已經在那裏,我們只是重新認識它,發展它 。當我們在談改變時,其實只是啟動了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接觸到了自我的核心,認識欲望的本質,把自己隱藏的、不知道的心理內容,透過清理、篩選、去偽存真的過程浮現出來。

    所以改變有時是一個幻想,它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它是從一點到另一個點的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受阻的生命恢復流動、感受到完整。


    改變,可能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人生課題

    總會有一些存在於我們身上的東西,是不被我們喜歡的
    但改變,似乎又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簡單

    讀完這篇文章希望你對那些自己一心想要改變的東西
    能夠有新的角度去重新審視
    它們不是你,它們只是存在於你的身上
    它們存在一定有它們的道理
    它們可能正在以某種你沒有意識到的方式保護著你

    也許我們如此執著的並不是應該是改變
    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發展

    希望你,可以越來越好。

    本文作者:

    韓慧影,簡單心理認證心理咨詢師,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詢師, 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助理心理師。了解作者更多資訊,詳戳↓↓↓

    【簡單心理Uni】 心理咨詢師的終身成長學院,匯聚海內外名師,針對不同階段的心理咨詢學習者,提供40+種培訓課程,專業針對性強,體系化程度高,直播/錄播、音訊/視訊、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目前已有20萬+人參與學習。

    更有20+門免費課程等你來開啟喲,課程學習戳 →「http:// jdxinli.cn/q199x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