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心靈

「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未來」明德戰略對話(2024)國際戰略學術界與中方專家代表共議中國式現代化

2024-09-05心靈
2024年9月3日,「‘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未來’明德戰略對話(2024)」活動在京舉辦。
本次對話會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來自美國、歐洲六個國家的戰略學術界代表在走訪上海、義烏、溫州三地後,與來自外交部、發改委、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專家代表齊聚中國人民大學,全面探討中國與世界發展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與百余位中國人民大學的師生進行座談交流。來自英國、德國、波蘭等八個國家的使館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參會,50余家中外媒體報道此次對話會。
在開幕環節,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致歡迎辭,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王綱致辭。
張東剛表示,本次戰略對話以「明德」為名,旨在向國際學術界展示真實的、光明的、全面的中國發展狀況,明深化理論研究之德、明凝聚合作共識之德、明推進全球發展之德。希望與會學者以此為平台,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業同頻共振、同向共進。
王綱表示,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中國式現代化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一個追求和平發展、矢誌改革開放的中國,將為世界各國帶來更多機遇。中方願意創造更多平台和機會,讓各國專家學者走近中國、研究中國、解讀中國,真實感受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活力,講好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的故事,為促進人類發展美好事業貢獻力量。
隨後,歐洲亞洲事務研究所(EIAS)總裁顧愛樂代表外方發言。他表示,基於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和現實形勢,我們要以長遠、全域的戰略視角看待中歐關系,特別是要進一步促進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學術合作與政策對話。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尊重,本次明德戰略對話將幫助世界進一步認識真實的中國,凝聚全球發展共識,激發全球發展信心,匯聚全球發展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主持該環節。他表示,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中國和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當前在全面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著與全球共同的挑戰,如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區域發展平衡、氣候變遷和全球化等問題。他歡迎全球頂尖思想家和學者深入參訪中國,探討中國發展潛力與世界繁榮的關系,期待在此次戰略對話中共同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徑。
隨後,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釋出了【大國復利:中國高品質發展與2035年趨勢暢想——五國合作智庫報告】【攻堅:新時代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行程及2029、2035暢想】兩份中英雙語研究報告。報告總結梳理諸多改革攻堅措施及成果,並對2029、2035年的中國進行了暢想。兩項成果聚焦高品質發展、新時代背景下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主題,深入剖析了中國的發展路徑,展望了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展示了中國致力於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決心與願景,旨在為國際社會理解中國發展路徑提供新的洞見,為更好凝聚共識、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人大智慧。
在戰略對話一「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新機遇與新挑戰」中,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法學與國際事務教授白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劉卿,前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各,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前駐芬蘭、菲律賓、捷克大使馬克卿,美國威爾森中心全球歐洲與季辛吉美中關系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克勞斯·拉雷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研究院原院長姚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主任馬吉特·莫爾娜,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樓春豪,美國國防大學國際關系教授傑佛瑞·格雷許圍繞對話主題進行討論。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主持。
白軻認為,今天在「明德戰略對話」的平台上討論的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的問題。作為一個外國的學者,他希望能花更多的時間研究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並對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有一個全面的理解。他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國當前歷史時期的綜合概念,新質生產力和創新機制將為中國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道路。
劉卿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強調物質、制度和人的均衡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力,也為其他開發中國家提供了現代化的新範式。他強調,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式現代化邁向新階段,未來將展現出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國際姿態,積極與全球各國構建良性的互動關系,相互促進,共同鑄就人類歷史上的輝煌新篇章。
馬丁·雅各指出,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現代化出口國。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史無前例,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僅改變了中國自身、同時也改善了開發中國家的現代化行程。作為「文明型國家」,中國理解社會與個人互利共生的關系,並不像美國式現代化一樣迷信市場自我調節,而是相信規制的作用。而中國制造正如曾經美國對20世紀的生產方式帶來的革新一樣,為世界經濟帶來新一代的生產革命。
馬克卿表示,為了維護地區和全球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各國需要同舟共濟。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為解決全球挑戰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這與一些西方國家司空見慣的周期性經濟危機、貧富兩極分化和社會動亂頻發形成鮮明的對照。
克勞斯·拉雷斯建議,中美要有更多的人文的交流,不僅是官員、學者的交流,更是民眾間的交流,這能帶來合作、和平。中美需要保持在軍事、政治方面的溝通渠道暢通。他建議,中外都不應該過度敏感,不可因為一點波動而使局勢失控。中外應一同努力,我們有很大的潛力來改善全球環境,維護全球局勢穩定。
姚洋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作經濟快速發展,「務實」的發展理念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共產黨也同樣務實地進行了體制改革,不斷自我革新。中國沒有采納西方所倡導的「最佳實踐」,而采用了循序漸進的適合自身的改革方法,並帶來了巨大成功。今天,中國在開發中積累的一些務實的方法和技術,已能夠幫助全球南方國家發展,因此,務實主義對於國際社會也是有意義的。
馬吉特·莫爾娜認為,目前中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要素投入型轉向更多的依靠生產力驅動。這需要從產品和市場角度進行結構性改革,破除現有的一些壟斷,包括自然壟斷、行政壟斷、市場壟斷等,更好地促進基礎設施領域的競爭,更好地依據【反壟斷法】對市場進行規範。
樓春豪在發言中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四大啟示:首先,政治穩定是現代化的基礎;其次,經濟發展的永續性尤為重要;第三,共享發展成果能夠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最後,各國現代化道路應立足自身國情,探索獨特路徑。他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證明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可行性,並將在全球範圍內貢獻和平、穩定與發展。
傑佛瑞·格雷許表示,非常高興這次能有機會到中國親身體驗中國的變化,教育、溝通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教育和溝通能帶來真知灼見和真正的力量,就比如這次在中國的走訪,就像「嬰兒邁出的蹣跚一步一樣」。他認為,中美兩國需要進一步加強溝通交流,彼此相互學習,並保持對話的關系,這將是中美未來發展的精髓所在。
在戰略對話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形勢與新任務」中,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政策與政府學院院長馬克·羅澤爾,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羅思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教授保羅·法拉赫,清華大學智庫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楊秀,全球中國研究網路創始人、美國「中國全球戰略研究所」(CGSRI)主任、Kappa多西亞大學教授圖格魯·凱斯金圍繞對話主題進行發言。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楊清清主持戰略對話二。
馬克·羅澤爾表示,過去幾天的參訪豐富且有趣。作為一名大學教授,他認為中美交流非常重要,雖然中美之間的互動不如2019年頻繁,但如果沒有互利、互信與合作的基礎,也不會有今天的交流。中美可透過類似的走訪交流,重新建立互信。他強調,中美兩國關系,在兩國國內的理解和國外的解讀存在誤差,但是兩國可以透過對話消除這種誤解與誤差。
黃漢權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正確的方法論」提出見解。他認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正確的方法論至關重要。關於如何去把握和落實深化改革的正確方法,他提出五個方面的堅持: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二是堅持改革系統性、總體性、協同性;三是堅持先立後破,穩中求進;四是堅持健全改革利益平衡和成本分擔機制;五是堅持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相結合。
羅思義表示,當今世界面臨地緣政治、經濟發展、文化變化三大危機疊加,復雜程度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復雜國際環境下,應避免錯誤資訊導致誤判。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變化存在諸多誤解,存在誤解就要交流,拒絕交流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他強調,尤其要重點研究中國式現代化,正確理清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間的關系。避免基於錯誤資訊得出錯誤結論,在當前復雜局勢下,應重視交流與真實資訊的傳遞,共同應對危機,為世界發展貢獻力量。
陳文玲表示,中國對世界提供的最大價值,就是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社會基礎、思想基礎,甚至未來可能奠客製度基礎,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超大規模的經濟體、超大規模的市場、超大規模的制造業體系、重大規模的人口現代化、超大規模的人力資本、超大規模的城市化行程、超大規模的軟硬基礎設施發展以及超大規模跨國經濟合作格局。
保羅·法拉赫認為,當下中國和其他國家想要去重新思考全球化,而且加入更多「人」的價值。中國想要去展現自己是國際氣候變遷、談判和對話當中的重要貢獻者,也確實展現出了積極的一面。此外,他認為,中國在亞投行方面的經驗應該成為一個典範,「一帶一路」倡議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借鑒。
楊秀表示,全球各國已經就合作應對氣候變遷達成科學共識,各國推進低碳轉型的路徑大同小異。中國面臨的形勢既有進展又有困難,包括能源和碳排放增長超預期、行業差異大、化石能源與新能源同步增長、制造業很強但是缺少突破性顛覆性技術等。未來,國際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氣候變遷國際合作也是中國外交議題,期待今後在更多解決人類共同挑戰的領域能有更多的合作交流和思想碰撞。
圖格魯·凱斯金認為,21世紀第二個25年的中美關系需要用競爭與合作的復雜組合予以定義。中美之間存在戰略競爭,尤其在先技術和軍事領域的戰略競爭將難免將愈演愈烈。但更重要的是合作,世界經濟相互依存、氣候變遷等全球性挑戰需要中美合作。中美兩國都需要更謹慎地駕馭這種錯綜復雜的動態,管理沖突、利用機會實作互利和全球穩定,世界的未來需要中美彼此進行更多合作而非沖突。
3日下午,國際戰略學術界代表與中方專家還與百余位中國人民大學師生進行了交流對話。人大師生就中國式現代化、世界經濟形勢、中美關系等議題向與會專家提問,與會專家對人大師生關心的問題一一做了回應,現場氣氛熱烈,高潮叠起。
8月30日-9月5日,「‘中國式現代化與世界未來’明德戰略對話(2024)」系列活動舉辦。活動期間,國際戰略學術界代表團同中國政、商、學界精英人士展開一系列的對話交流活動。在上海,代表團參觀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成果,調研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同上海官員、學者展開經濟金融戰略座談會;在義烏,走訪義烏國際商貿城,調研全球最大吸管生產企業——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在溫州,參加第三屆WZBC溫商論壇,走訪全球第一個眼健康產業、科創綜合體——中國眼谷;在北京,出席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戰略對話,與人民大學不同院系師生展開內部座談,並開展一系列區域國別系列講座與深度對話。